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到灯塔去》的叙事时间模式研究|到灯塔去简介
 

《到灯塔去》的叙事时间模式研究|到灯塔去简介

发布时间:2019-07-06 03:55:49 影响了:

  内容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无疑是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向来因其新颖的艺术形式而备受关注。伍尔夫创作生涯成熟期的代表作《到灯塔去》的艺术形式就与传统小说大相径庭,这种独创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于叙事时间的精妙处理上。本文着眼于小说的叙事时间模式,本着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原则,将对其叙事时间处理展开深入研究,探究其深远寓意。
  关键词:伍尔夫 《到灯塔去》 叙事时间
  一.引言
  作为现代主义小说家中最具创新性和革命性的代表之一,伍尔夫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品不仅影响了当代众多小说家,对整个现代主义文学也意义非凡。在其众多作品中,《到灯塔去》占据着重要地位。这部小说不仅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审视生活的视角,也向读者呈现出了一种崭新的小说艺术形式。如果《达罗维夫人》因其对人类丰富多彩、倏忽变幻的意识的完美把握而为人瞩目,那么《到灯塔去》则因其印象画派似的质地和协奏曲般的节奏而久负盛名。[1]这部作品是伍尔夫对现代小说艺术形式的又一次成功探索。
  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展开于拉姆塞一家与其友人在一座小岛别墅的度假。拉姆塞夫人向六岁幼子詹姆斯承诺将带他造访与他们住处隔海相望的灯塔。然而天气作祟,那个夏天这次计划中的旅程始终未能成行。多年之后拉姆塞夫人已辞世,拉姆塞先生再次携子女友人重回故地,拉姆塞先生带领子女完成了那次多年前拉姆塞夫人许诺过的灯塔之旅。两次度假之间是漫长的岁月,除拉姆塞夫人辞世之外,他们的一个儿子也在其间的一战中战死,他们女儿的婚姻也以失败告终。
  与简单的情节比照,小说的叙述却极尽精致。全书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窗》)是全书最长的一部分,叙述了发生于拉姆塞一家第一次小岛度假期间一个下午和晚上林林总总的事件;第二部分(《时光流逝》)聚焦于两次假期之间小岛别墅十年无人时光;第三部分(《灯塔》)主要叙述了拉姆塞先生携子女的灯塔之行的前后。纵观全书,作者运用了两种叙事时间处理方式,主导作品第一与第三部分的是心理时间(psychological time),而书中第二部分出要以钟点时间(clock time)为主。这样两种叙事时间交织的叙述方式可以说是小说结构最重要的因子,本文就将聚焦于此,探讨其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深远意义。
  二.心理叙事时间与时钟叙事时间的并存
  尽管小说第一和第三部分只分别处理了非常短暂的一段时间(第一部分一个下午和晚上,第三部分一个上午),这两部分却占据了全书十分之九的篇幅。两部分的叙事主要由心理时间主导,笔墨主要集中在众多人物的内心活动,在极短暂的时间跨度中描画出了文中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体验。
  此处,人物一言一行、一问一答之间的意识活动得到了极大关注,人物外在的言行显得短暂倏忽,而夹杂于其间的心理活动却显得漫长,纷繁,发散。第一部分《窗》的叙事是迟滞的,其他人物都以拉姆塞夫人为中心,叙述也随拉姆塞夫人的活动从一个时间点跳跃到另一个点,在每一个点停留描画拉姆塞夫人及其周围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关系。在第三部分《灯塔》中,叙事时间显得更为复杂。在坚持心理时间为主导的基础上,叙事视角不断在过去与现在间频繁切换、交叠,回忆与现实相互缠绕,文中人物也试图从其中找寻生活的意义。此时过去、现在和将来融为一体,叙述视角也在角色间反复转换。[2]
  值得一提的是,在作品这两部分,作者主要运用了内心独白和视角转换两种技巧使本来跨度极小的时间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使叙述并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的辅助也不显得单调乏味。叙述视角的频繁切换营造出了角色间内心的紧密联系,内心独白的大量使用细致的呈现出了角色丰富心理质地,二者共同突出了精神相对于外在的重要性,这也是伍尔夫小说一贯的主题之一。视角切换运用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第一部分中对于拉姆塞家晚宴的描写。参加晚宴的拉姆塞一家各个成员和众多宾客个性各异,关系纷繁,所关心的东西也截然不同。此时叙述视角迅速的在各个角色间切换,揭示出了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营造出了强烈的张力。内心独白运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作品中对于青年画家莉丽(Lily)的心理面描写。小说第三部分,莉丽的心理活动经常在现在与过去间跳跃,时而沉浸于对拉姆塞夫人的回忆,时而思索拉姆塞先生和孩子们即将开始的灯塔之旅。通过以上两种手法的运用,伍尔夫赋予了人物心理以丰富的质感和层次感,
  与作品其余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小说第二部分《时光流逝》的叙述以钟点时间为主导。流畅均匀的线性叙事持续始终,不像作品其余部分那样叙述常常因为突然潜入人物的意识而中断,十年的时间在纸上飘然而逝。该部分极具诗化特征,聚焦于时间流逝的巨大力量、黑暗和混乱,而人的境遇似乎只是不可阻挡的时间洪流中时隐时现的沙粒,显得渺小而无足轻重,生死都一笔带过。[3]有限的人生在无限的自然前显得脆弱窘迫。与其余两个部分叙述集中突出人物的意识,而外在世界和时间似乎只是点缀相比,这个部分人的境遇反而成为了时间无情流逝的叙述的点缀。
  就像钟点时间线性均匀的节奏一样,这部分的叙事节奏非常平稳。无论是对人还是对自然,那种略带冷漠的笔触始终如常,十年的时光流逝浓缩于一个黑夜的描述。夹杂在平稳的叙述中的只言片语不经意间轻描淡写的透露了拉姆塞夫人的离世,拉姆塞家女儿普鲁难产死亡,以及他们儿子安德鲁战死的消息。时间照旧不紧不慢的流逝,他们在岛上的住所也日益破旧,尽管女清洁工一直徒劳的想让其在时间的摧残下屹立不倒。
  三.叙事时间处理方式背后的深远意义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主导作品一、三部分的心理叙述时间主要突出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主导第二部分的钟点叙述时间主要突出自然的无情。表面看来,两个方面相互冲突。然而仔细审视两种叙述时间的关系就会发现两者间不仅仅有冲突,更有合作。两者的交相辉映呼应了作品一个根本的主题:什么是存在的意义?此类问题是伍尔夫作品一直致力于探讨的问题。《到灯塔去》这部作品中两种人物境遇的叙述时间向我们提供了思索这样关乎小说本质的问题的两种不同视角。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