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创设情境,学有所思_学有所思
 

创设情境,学有所思_学有所思

发布时间:2019-07-07 04:00:41 影响了:

  摘要:“学起源思,思起源疑”。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立障碍、布迷局、揭矛盾,那么,就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引动学生探究,达到激发思维的目的。这一教学策略的本质就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遵循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学习活动。这不仅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需要,也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下面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有效教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关键词:创设情境;学有所思;体验;感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31-01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活动的愿望。”数学源于生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二、创设兴趣情境,增强学习趣味性
  新颖、奇特而有趣的问题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1.以探索引趣。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学生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做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使学生品尝到思维成功的乐趣。如讲授《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提出问题: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等腰三角形△ABC,一位同学不小心把这个三角形擦去了一部分,只剩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B,现在又需要这个图形,同学们想想用什么办法能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画出来呢?大家试一试。通过把一个残缺的等腰三角形补全,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活动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以故事引趣。一堂新授课的成功与否,其新课的导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刚刚上课,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还没有进入学习的角色。这时,教师如果用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或童话的形式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以“苏步青爷爷做过的数学题”为引例:“甲和乙分别从东西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两地相距100里,甲每小时走6里,乙每小时走4里。如果甲带一只狗,和甲同时出发,狗以每小时10里的速度向乙奔去,遇到乙后即回头向甲奔去,遇到甲后又回头向乙奔去,直到甲乙两人相遇时狗才停住。这只狗共跑了多少里路?想:只从狗本身考虑,光知道速度,无法确定跑的时间。但转个角度,狗在甲乙之间来回奔跑,狗从开始到停止跑的时间与甲乙二人相遇时间相同,由此便能求出答案。
  3.以变引趣。“以变引趣”就是在教学指导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改造、深化,使学生感到问题的“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变换思路、变换关系、变换条件、变换问题等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我让学生观察该公式,从左至右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4.以悬念引趣。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新课的导入中,有意识地设疑、激疑、制造一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在《整式的加减》教学中,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老师有一个神奇的本领:连猜两数。同学们每人任写一个比1大的整数,将你写的数减去2,再加上它本身,再乘以5,再加上3,在得数后再随意加上一个小于10的正整数,将结果告诉我,我就能马上猜出你想的两个数。学生争相参与,无一不灵验,这时学生充满了好奇与疑惑。我对他们说:“老师只要把你们报给我的数加上7,就能猜出。如一学生报出结果110,老师在心中算出110+7=117,个位数7是第二次想的数,余下的两位数便是一开始写的数。明白了吗?”学生摇头,我趁机说学完这节课你们也能表演了。下课前,我揭示了谜底:设参与者先后写的两个数为a、b,则5(a-2+a)+3+b=10a+b-7,把对方报的数加上7后,得数的个位是b,余下的为a。
  三、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为了强化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使学生思维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动手操作能使学生直接感知,促进发现。如在讲授《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时,我出了一道挑战性的练习:一张方格纸,要剪下一个“十”字形(如图所示),最少要剪几刀?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积极动手操作。剪的刀数随着思维的深入,由8刀到4刀减少到2刀,直至一刀。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很好地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创设矛盾情境,让学生在矛盾中感知
  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多数学生具有合众心理,习惯于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一致,习惯于老师怎样讲我就怎样做,人云亦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制造“矛盾”,鼓励打破定向思维学生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使学生的认知过程产生不协调,推动学生在争论中去解决问题,各抒己见。这就是通过“制造矛盾”打开学生心扉,激发思考,逐步引入佳境。
  五、创设猜想情境,激发验证动力
  教学过程本身对教师来说就是不断创设情境,一直到实现教学目标为止的过程。一节课中开始可通过情境设计,引发兴趣、揭示问题、制造矛盾;新课进行时,进行情境设计,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使问题、矛盾逐步得到解决;学习了知识的基本内容后,还可通过情境设计,使问题不断深化,知识得到扩展和引申。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