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浅析城乡环境差异下的养路工的管理] 城乡差距
 

[浅析城乡环境差异下的养路工的管理] 城乡差距

发布时间:2019-07-08 04:00:31 影响了:

  中图分类号:F5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8-000-02  摘 要 中国的社会是一个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城乡的各种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那么中国的在穷乡僻壤的养路工的工作环境与平原城市的也存在着重大的差异,这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表现在生活环境这一方面,偏远农村山区的的养路工的生存环境无法与城市的公路机关的单位比;农村山区的养路工的待遇与城市的公路的机关工作人员待遇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农村山区养路工所承受的工作量负担比城市要繁重的多;农村山区青年养路工的婚姻问题不好解决等等。因此对农村山区养路工的管理更应有一些特殊性,多一些人性化。
  关键词 城乡环境 差异 养路工 职工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经济的发展,在交通等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了投资,我国的交通状况有了极大的改观,许多偏远和荒凉的地方都通了公路,甚至是高速公路,也已通到的以前的人烟罕至的地方。作为养路工管理者、领导者的上级机关对这些默默在偏远、条件艰苦的山区奉献的养路工给予应有的关怀,提高他们的待遇,改善他们的基本的生活工作条件,关心他们的终身大事,对他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荣誉奖励,对调动这些养路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幸福感,不仅是领导搞好工作的需要,也是加强职工与领导之间的感情,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发挥集体合理的需要。
  一、中国城乡工作环境的差异
  (一)硬件设施的差异
  城市的生活工作条件好,在很早的时候在交通部门,城市的工作人员已经办公场所现代化,在高楼里的办公室,夏有空调,冬有暖气,出有车,交通条件好非常好。而农村偏远山区,虽然现在政府加大了对这些偏远地区养路工的生活工作的基础设施的的投入,一些地方也实现了住宿又新建的住宿楼,但在大多数地方,养路工的住宿在危房之中,即使实现了住宿条件的住宿楼化,但这些楼的级别低,不配套,冬天没有暖气,特别在我国的北方,天寒地冻,有的养路工住宿楼缺少窗户玻璃,不得不用塑料纸,甚至不得不用硬纸板把其堵住,但寒风还是从缝里吹进来,室里与室外的气温基本一样,只是风小些。夏天,在偏远山区农村养路工的住宿楼也许有个吊扇,有的还是不能工作。由于往往偏远地区的养路工的住宿楼只有一两层,不像高层的大楼的下几层就凉快些,住在里面,往往都是汗流浃背,不停的摸汗。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城市的家庭和单位大都普及了电脑。而在外国的广大的农村偏远山区,有一部分单位为其配备了一台电脑,但大多地方是没有的,即使有的地方有,由于在我国的农村上网费比城市贵的多,所以也常常不上网,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网线,如果要用无线网,而这些偏远地区,而又信号差,即使你拥有一台笔记本是电脑,也上不了网。在这个已经信息化的社会,他们似乎还生活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生活中的乐趣就是看电视,打麻将,玩纸牌。晚上看星星,白天男人看男人。
  (二)生存环境艰苦
  我国广大的偏远的山区的养路工点,有一些与县城,更不用说大城市,相距有超过二三百里的,虽然,经过这几年国家与公路系统的对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与以前的条件有极大的改观。但是,其落后、艰苦的自然环境是依然存在。在这些偏远的养路工点,第一是,职工少,因为这些地方条件艰苦,待遇也不好,有条件和背景的大多不想来,所以就不得不雇些当地人做临时工,这些人平时就在家里,只在有工作是来。而外地来的养路工就只有夜晚伴电视了,由于这些地方的正式养路工少,若有人请假,有时养路工点就只有一人想在一个山神庙里一样,向外一望是黑黝黝的大山,似乎要倾倒一样,就要把这个小小的养路工点压碎一般。在一些偏远的山区,由于我国收缴猎枪,所以半夜还可听到狼嚎,这对一个男的就已够毛骨肃然了,更何况,在一些极少的偏远地区的养路工点,还有女职工,在一个月光朦胧的夜晚,孤身一人在一个小小的养路工点听狼嚎,也不知是什么感觉。遇到天旱,在夏天吃水就成问题,有的要跑数里的山路去挑,更不用说吃蔬菜了。
  二、造成的后果
  这种的环境的条件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公路的养护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这大家都明白,这里就不赘述。在这里主要谈的是对养路工造成的影响。
  (一)待遇不公
  大家都知道多劳多得的道理,这是一个设计公平正义的问题。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当地的养路工付出的就多,可是他们获得的就少,而不是多。
  我们知道,在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别,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养路工段,养路工付出的多,却获得的远远小于城市的公路系统机关的职工,更不用说领导了。即使在同一地区,虽然,当地政府或公路部门对在偏远地区养路工段的职工有一定的补助,但这杯水车薪,以偶能为补助很少,还不够,偏远地区的养路职工的家和养路工点之间由于假期等原因来回往来的车费。表面上公路系统的上级领导机关,对偏远地区的养路工点所拨的经费多,但是,偏远山区的公路养护难度大,所需费用多,由于山区,在夏季容易发生暴雨,这样容易造成小型的泥石流,甚至路基被冲毁,如果情况不严重,上级不会额外拨款,而这种工作劳动量极大,在这样职工有少的地方,养路工比平原城市地区的养路工付出的就多得多。平原城市地区地势低平,水的冲击力小,也不会发生泥石流,所以,在这些地方的养路工的待遇福利反而好,而工作量也小,人员的配置也充足。
  另外,由于现行大多事业的职工的评价机制是责任评价机制,如果在你的分管的工作内,不出问题,评价就搞,反之就差。人事部门就是以此作为奖惩和评级晋职称的标准的。由于,在这种环境下偏远山区的养路工作很难超过平原城市的水平,再加上一些不正之风,平原城市的公路系统的职工所拥有的人脉资源大大大于偏远山区的职工,所以,在每年开的单位职工全会上,环境好的地区公路职工大都是授奖的对象,而山区的是受批评的对象。
  (二)影响青年男职工的终身大事
  在偏远山区做养路工的大多是没有背景的职工,特别是一部分没有背景的男青年养路工。大多是从公路技校刚刚毕业的青年,正是到偏远地区进行锻炼实践的阶段,一般的刚毕业的女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分到这里的极少。而没有特别特殊背景的刚毕业男青年学生大多到这地方锻炼一两年,一部分门路活的,就跑关系走了,而一些没关系又老实的就成为长期的留守人员。
  现在,由于可以打工,门路多,大多有点姿色和想法的女子,甚至是农民,并不愿意嫁给这些在以前还有一点魅力的吃商品粮的男养路工。而一些认为自己读过几年书,似乎还是一个有铁饭碗的养路工,而又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要求娶一个一般的农村女子,这样在养路工里面,就有了一些这样的老光棍。
  三、结论
  综上述,要解决我国偏远山区的公路养护和职工的稳定问题,首先得关心偏远山区的养路工,特别是一些大龄未婚年青年养路工的生活,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提高他们的待遇,在福利和评优、评先和晋级方面,向他们进行必要的倾斜;以人性化管理为主,对他们多鼓励,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婚姻和家庭状况,用实际行动感化他们;对他们少批评,理解他们的奉献,其实能长期坚持在偏远地区工作的,有一部分是脾气耿直,不愿意走那种关系之路,这种人最需要的是理解,只要管理者能够真的关心他们,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用官话训斥他们,这些人是愿意努力工作的,也会为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的大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孙健敏,李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芮明杰,杜锦根.人本管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3]魏杰.论构建企业员工心理福利体系.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4).
  [4]蒲德祥.基于人本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的组织管理分析.统计与决策.2009(4).
  [5]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