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追忆同志 [追忆绮霞同志]
 

追忆同志 [追忆绮霞同志]

发布时间:2018-12-24 09:47:57 影响了:

  湘剧名老艺人、抗战戏剧战士陈绮霞同志,因突发性心衰,不幸猝然逝世。“米寿”之年,虽日高寿,但作为60年的同事、朋友,骤闻噩耗,不禁黯然。   绮霞同志1920年生于长沙,从出生起就不知亲生父母是谁,自然也不知自己姓甚名谁。由养母李冬英收养,她的幼年是在极其艰苦的生活中熬过来的。由于生活窘迫,她拾过煤渣,学过刺绣,11岁被送到同春园湘戏班学戏,从此走上了为湘剧艺术奉献一生的道路。她先后从艺的师父有梁荣盛、何兆祥、陈华芝,真正教戏的还是男旦陈华芝,因此她从师姓陈,为她取名绮霞。
  1937年,民族抗日战争爆发,第二年,“与湘剧结了不解之缘”的田汉,受党的派遣,领着音乐家任光、张曙,戏剧家龚啸岚以及他的胞弟田洪等回到湖南,组织发动广大湘剧艺人成立湘剧抗敌宣传队,投身宣传群众、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绮霞同志已是十八岁的大姑娘了,扮相好,嗓音甜,在抗敌宣传队里,排演节目,学唱抗日歌曲,十分活跃,颇受田汉先生的青睐。1 9 39年,她和长期从事革命戏剧活动的田洪同志结婚,从此,她成为田家的一名主要成员,这也是她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在这个家庭里,田汉不仅教导她在民族危亡之际,认识一个艺人的职责,还帮助她学文化、写日记,使她摆脱文盲状态,从一个普通艺人逐渐成长为新的戏剧工作者。
  1940年左右,正是抗日战争艰苦时期,田汉先生在桂林,他的一支笔,支撑着七口之家的生活,并且全靠绮霞同志勤俭操持,上要服侍老太太,下要抚养女儿,但还是会经常出现无米下锅之窘境。1942年8月的一天,田汉有事出外,绮霞追出来轻声说“大伯,家里没米啦。”田汉一笑:“没关系,我去领稿费,买米回来。”谁知他把领到的稿费全部给了滞留在桂林的湘剧艺人了。绮霞倚门悬望时,见田汉空着手回来:“大伯,您没有买米回来?”田汉“哦”了一声说:“我忘啦。”绮霞没有埋怨,默默地上街到一家长沙人开的店子赊米去了。她有时还和田老太太一起,到七星岩下的菜土里去挑马齿苋当莱。家务如此艰辛,她还是桂林的中兴湘剧团的当家旦角,在一年之中,连续演出了田汉许多抗战戏剧,如《江汉渔歌》中的阮春花,《新武松》中的潘金莲,《土桥之战》的邢夫人,《新会缘桥》的瘫妇等等。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演员,要演好这么多的新编历史剧,是难以承受的。田汉请来欧阳予倩、李紫贵等京剧名家,从理解人物到具体表现,给绮霞以切实的辅导。绮霞则虚心求教,每晚把老师教导的功夫进行复习,往往练至深夜。田汉不仅在艺术上关心她,对她在排练场上的工作,更是严格要求。一天,排《新武松:“灵堂杀嫂”一场,潘金莲有几段很长的道白,向武松申述自己的人生遭际,比较地难以表现。亲自担任导演的田汉,多次要她重来,一直到令他满意为止,绮霞觉得在众人面前如此要求自己有失颜面,便很不痛快。在回家的路上,田汉对她说:“绮霞,你是我们家里的人,就更应要求严格,常人说得好,教人须自教,那么多老先生都不厌其烦,认真排戏,我不严格要求你,又怎么去说别人。”一席话说得绮霞心服口服。总之,她从家庭主妇到剧团主角,其工作的繁重,可想而知。时在桂林的作家廖沫沙,写了首新诗赞颂她:
  你在舞台上是一位聪慧活泼的艺人。
  在家庭里又是一个勤俭朴实的主妇,
  这两件事情叫任何人都不容易做到,
  而你很负责任地完成了光荣的任务,
  你可算得新文艺工作者中国新女性。
  这是绮霞同志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她高尚品格的概括和应有的评价。
  1943年初,中兴湘剧团根据田汉“打回老家去”的建议,沿湘桂路演回长沙,送别会上,田汉为新得女儿的弟妇题诗:“添得明珠掌上擎,壮怀如火别山城。歌喉每日勤磨练,好为人间吐不平。”这诗既是对绮霞同志的期望,也是对中兴湘剧团全体艺人的激励。
  湖南和平解放前夕,长沙的谣言较多,不少戏剧艺人处在惶惑之中。根据地下党的指示,绮霞积极协助田洪,和刘斐章、黄芝岗、高百岁等同志,深入湘剧班社宣传党的政策,安定人心。又进一步发动、组织“艺人互助会”,积极准备“迎解”。湖南和平解放之后,绮霞又和田洪、刘斐章、黄元和、彭菊生、张福梅等,积极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兵团政治部的代表李林、艾耶同志,组建洞庭湘剧工作团。剧团成立后,排的第一个老解放区来的新剧目《九件衣》,绮霞担任女主角申娘,在全省部队巡回演出近百场,她充满激情的表演,赢得了广大军民的热烈赞赏。摧著重排田汉的名作《江汉渔歌》、《土桥之战》、《新武松》,剧中的女主角仍由她扮演。在这段时间内,她发现青年演员彭俐侬表演很有功底,将来必成大器,为了湘剧事业后继有人,她毫无个人私念,主动“让台”,将她所扮演的主角,如申娘、阮春花、潘金莲等,一一地教给彭俐侬演;彭俐侬也没辜负前辈的期望,全都出色地继承下来,并有所发挥。绮霞同志感到由衷的高兴。她生前曾和我说过这样一句话:“让台是老艺人的美德。”1957年的那场运动,田洪同志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连累了绮霞同志,她被下放到郴州“湘昆”剧团担任老师。在夫妻两地,家庭分散的情况下,绮霞同志默默地耕耘着,手把手地教导昆曲小学员。至今“湘昆”剧团的同志们还念念不忘陈老师。1963年她因病被调回省湘剧院工作,直至离休。
  粉碎“四人帮”后,1979年4月,中央为田汉平反昭雪,为了抢救田汉失散的资料,采访南国社至抗战时期田汉的老战友和学生,绮霞和田洪同志开始了万里之行,北上沈阳,南下广州,西去昆明,东至宁沪,搜集了有关田汉的大量史料,录了数十盘音带,为研究田汉生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81年湘剧教学演出,已过花甲之年的绮霞同志,她的代表力作《会缘桥》又在舞台上重放异彩。特别难得的是她77-80岁这几年,随她的爱女田伟女士,东渡日本,在那里演出了八场《会缘桥》,让日本人民看到了湖南的湘剧艺术。既显示了老人顽强的艺术生命力,也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2003年,绮霞同志又随女儿到了海拔数千米的西藏,在西藏大学为三千学子演出了《会缘桥》,大学生们看到湖南湘剧艺术家一人扮两个角色惟妙惟肖的表演,且是一位高龄老艺术家,他们感到十分新奇、振奋,以致掌声雷动。83岁高龄,又是高原缺氧情况下,演出如此繁重的折子戏,h这在湘剧演出史上可谓奇迹。
  绮霞同志为人敦厚,心地宽容。在家相夫育子,堪称贤妻良母;在团演戏育人,可算德艺双馨。她的一生是勤劳、奉献的一生。她坚持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为自已心爱的湘剧艺术事业,倾其心血,无怨无悔。她从来没有得过奖状、奖杯,也没评过一级二级,但她的艺德,并不会因此而失去光辉。
  责任编辑:文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