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浅论戏曲创新的“度”_中国戏曲学院是一本吗
 

浅论戏曲创新的“度”_中国戏曲学院是一本吗

发布时间:2018-12-26 04:41:50 影响了:

  越剧名家赵志刚的工作室“赵氏工坊”落户杭州之后,于兔年新春到来之前推出了它的开幕剧《蝶海情僧》。此回,“越剧王子”的名声自然吸引了不少观众,然而这出被冠以“梦幻传奇越剧”的新编戏,尤其是它为营造“梦幻”而做的“创新之举”,却并不似主演的嗓音那般使人舒畅。
  如今,戏曲界似乎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越时尚越能吸引年轻人,越华丽越受观众欢迎。因此制作方总是不惜重金打造恢弘的舞美,以制造一种宏大、梦幻般的效果。《蝶海情僧》也是如此,它利用灯光等高科技手段制造出各种场境,达到了“人在画中”的效果。特别是“船中送别”这场戏,更是动用了一艘可移动的、非常逼真的道具船;男女主角进入船舱后,灯光效果又立刻使舞台背景从河岸的景色变成了舱内的布置。这种高科技的辅助固然使得舞台上画面多彩、有立体逼真的效果,但同时也削弱了戏曲特有的虚拟性和写意美。另外同样类似的“真船”也曾出现在国家京剧院创排的《赤壁》中。
  当然,戏曲舞台上并不是越简约就越好,如今“一桌二椅”已不是唯一舞台呈现。在观众见多识广、口味越来越多样化的当下,传统的一桌二椅确实不能满足所有观众的观赏需求,所以在舞美上有所改进,让观众在视觉上获得更多的满足本是无可厚非的。只是倘若过了度,一味追求视觉效果而影响了戏曲本体对情境的特殊表现力,削弱甚至抹杀了戏曲的写意美,那就是得不偿失了,况且如今的观众早已不买“大制作”的账了。因此将“大制作”当成吸引观众眼球的主要卖点,显然是本末倒置。看来世间万事,最难把握的就是度了,而戏曲这一传统的艺术样式如何才能顺应现代社会,吸引当代年轻人的关注?度的把握便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为了求变,如今戏曲舞台形式创新上还有另一种手法,即“混搭”。
  要说“混搭”,其实也不是个多么新鲜的事物。的确,多种艺术样式相互融合并同时呈现于同一舞台之上,也时常令人产生惊喜,这样成功的例子并不鲜见。例如曾经在央视春晚上出现并倍受好评的节目《行云流水》,就是中国古典舞与太极拳的融合。舞与武的结合体现了民族的刚柔并济、从容不迫的精神,观之令人耳目愉悦。所以“混搭”的关键在于搭得和谐自然、水乳交融,而不是各自为营、相互割裂的拼盘式呈现。记得曾看有“京剧改革急先锋”之称的吴汝俊先生的《七夕情缘》,其中便引入了芭蕾舞来表现鹊桥相会。舞蹈演员的技艺自然是精湛的,这一段芭蕾舞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可是这芭蕾舞和京剧的混搭在舞台上给人的感觉却是泾渭分明,似乎将一出戏分割成京剧表演和芭蕾舞表演。究竟是在看京剧还是在看舞蹈?一些观众由此生疑。
  近几年来,舞蹈元素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戏曲演出中,舞台上,总是能看到各种群舞、独舞、双人舞等等。而《蝶海情僧》也是如此――为表现蝴蝶,有模仿单只蝴蝶的独舞,也有表现一大群蝴蝶的群舞,为表现男女主角离别前的一夜缠绵,还有大段的双人舞。如果说“蝶舞”是为了点出题中的“蝶海”,那么其中的双人舞则让观众看得很是别扭。也许创作者是为了将“情爱”这个有些敏感的场景表现得更纯洁、诗意,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舞台上越剧演员很卖力地跳着舞,但他们终究是不能跟专业舞蹈演员相提并论,而原来戏曲的身段又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舞蹈的肢体语言。然而这毕竟是一台戏曲啊!其实在戏曲中,为表现男女主角离别前的愁怨、难舍、情爱,完全可以用唱词来表达内心发展,用程式来交代人物行为进程的。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如今的戏曲舞台上还是有成功的创新,且受到观众欢迎的剧目。例如浙江京剧团创排的小剧场京剧《红拂》。它讲述的还是那个传统的英雄美女的故事,一个女主角、三个男角。女主角的选择与思考也吸引观众的选择与思考。但它的创新并不复杂,只是将乐队挪到台上,突出京胡演奏这一京剧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初次接触戏曲的观众了解京剧、领略民族艺术之美。由于京胡与演员的表演在京剧演出中本来就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于是适当地突出京胡的一小段演奏,并不会让观众有突兀之感,加之演员偶尔地从观众席中穿过、叙述人布莱希特式地打断演出,让观众选择剧中人的走向、让观众走上台帮忙搬道具等等新颖却不过度的手段,的确能让观众耳目一新。这种打断、穿插在演出中不但没有割裂剧情,反而是提升了观众的参与热情,而现场观众的意见得到采纳,更是让观众得到莫大满足感。虽然有了这些“创新”手段,然而这出戏的主体还是传统的:演员还是我们印象中的传统装扮,唱的还是字正腔圆的西皮二黄,观众领略到的也是京剧的本来面目。“原来京剧的衣服那么好看”,“原来京剧不是依依呀呀拖拖拉拉的”,“原来京剧还可以这么好玩儿”,“原来京剧也是很好看的嘛”……这是不少第一次看京剧的观众在看完《红拂》后走出剧场的反应。我想,戏曲的改革创新若能做到这样,能让不了解戏曲的观众消除对戏曲的成见、产生好感,并慢慢地产生兴趣,去关注它、走近它,从而喜爱上它,便是戏曲最大的成功。
  当然,吴汝俊先生等人的大胆创新精神也是值得褒扬的,但戏曲观众这一群体毕竟较之其他艺术样式的观众有一定特殊性,他们痴迷的是戏曲的一丝不苟及绵绵韵味,这是戏曲的魅力之所在,所以在老戏迷眼中有些东西也许是不容更改的。因此有人便向创新“泼泼冷水”――“戏曲舞台上的唱念做打皆是由模仿前辈艺术家开始的。然而我们总是容易蔑视模仿而赞美创新。可是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模仿很难,创新,却非常容易。因为创新无从衡量,只需要不同于前人,而学习与模仿,有一座高山矗立在我们面前,作为衡量后人的参照。”(《向“创新”泼一瓢冷水――一个保守主义者的自言自语》)
  虽然创新不可能全是“偷懒”的借口,大多数的创新皆是抱着探索新路、发扬戏曲艺术的美好愿景。只是“好心办坏事”、“拔苗助长”的事也是常有的,“创新”若变成沽名钓誉的手段,就不由得让人生发出愤懑。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若一成不变地只知模仿,也会无从进步无从发展。所以说,戏曲改革创新是个复杂而深远的命题,由于众口难调,所以“度”之所在更是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摸索。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真正打动人的永远是剧中深邃的情感,而不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度之关键便在于要尊重戏曲本质,切不可急功近利、哗众取宠。
  惟愿戏曲百花园中馨香长存。一旦入得园林,便惊悉春色如许……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