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穿入农家 [现代文明渐入雪域农家]
 

穿入农家 [现代文明渐入雪域农家]

发布时间:2018-12-28 04:36:15 影响了:

  最近,记者到西藏农村采访,深深感受到农村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看到了农牧民群众对科学技术的热情追求,也感受到了他们对过上更加富裕、文明生活的渴望。 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中央在西藏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特殊措施,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农牧区的面貌和农牧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据统计,从1987年以来,西藏农牧业已连续12年夺得丰收,1999年西藏的粮食总产量达91.7万吨,比上年增长7.9%;乡镇企业总产值达6.3亿元,多种经营收入达8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1250元,生活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良种村的故事
  
  汽车在高山峡谷中行进。在走不尽的重山峻岭中,一垅垅河谷田畴忽然展现在眼前,让人兴奋不已。可能不少人会认为,西藏环境恶劣,农业耕种技术落后,粮食产量很低。其实,这早已经是一种过时的看法。 当地的农村干部告诉记者,农牧业是西藏的经济支柱,西藏粮食生产连续获得12个丰收年,除了西藏农民长期以来重视农业水利、改土改肥等基础设施建设外,主要是靠科学技术,特别是推广优良品种取得的。如今,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非常明显。到目前为止,西藏引进并推广优良小麦、青稞、油菜等作物品种达80多个,推广面积在70%以上。 许多农民在多年的耕种中看到了优良品种的增产作用,纷纷改用良种,于是一些地方就出现了专门种植优良种子的村落。堆龙德庆县东嘎镇的桑姆村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村子在拉萨市农牧局的指导下,共引进了美国、法国等国家的11个品种,通过试种成功后,进行品种制作,再供应给周围的村庄种植,获得了好的收成。 良种的效益是摸得着、看得见的,市场上普通青稞每斤售价0.80元,冬小麦每斤售价0.60元。如果是良种的话,价钱就不一样了,良种青稞每斤售价1.30元,良种冬小麦每斤售价1.25元,于是家家都愿意引种良种。去年桑姆村共出售良种9万多斤。 的确,农民们看到,在土地、耕作制度改进与优良种子相比较,无疑种子增产的潜力是最大的。良种使西藏地方的青稞产量由过去的二三百斤提高到800多斤,春小麦由过去的500多斤提高到900多斤。日喀则地区冬小麦甚至达到了亩产1700多斤的纪录。 推广优良品种和科学技术,使现有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得到改善。在拉萨郊区、日喀则和山南等地区,记者都看到了农民自动联合起来的创举。因为,单家独户经营,往往出现播种技术参差不齐、土地不利于机耕、灭虫不力等情况。于是许多农民便自动联合起来,或是由当地政府组织,进行统一机耕、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等“五统一”,或者“八统一”。这样,既调动了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的积极性,又有利于科技的推广和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冰雹喇嘛失业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西藏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物质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在藏东南,还是在藏西北,我们都看到了一些悄然变化着的民情和风俗。 勤劳致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在西藏的广大农村、牧区,群众都信仰藏传佛教,这种根深蒂固的信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现在却有了明显的变化,人们的宗教观念变得宽容而温和,既信仰宗教,也相信科技种田和勤劳致富。林芝一带的农民,农忙的时候出来转经的人很少很少,问他们这是为什么,他们说:“转经又转不出粮食来,要致富,还要靠辛勤的劳动。” 年楚河江孜地区是西藏的“粮仓”,每年都要向国家出售大量的商品粮,但这里又是灾害多发区,特别是冰雹的危害时有发生。过去,每到夏天都有不少农民请喇嘛念经驱雹,这些喇嘛因而被称为冰雹喇嘛。而今“冰雹喇嘛”全都失业了。 1999年4月,上海市在江孜投资了100多万元,建起了西藏第一座县级人工影响天气的雷达指挥中心,并配备了中国最先进的数字化天气雷达设备。在去年7月到9月投入使用的两个月中,共向全县乡村5个炮点提供了5次作业,发射了2500枚炮弹,使江孜县14万多亩粮食作物免遭一次又一次的冰雹袭击。使粮食安全入仓。 雷达中心的负责人旦增告诉记者:“现在,江孜没有一个农民再会找冰雹喇嘛念经驱雹了。有一位名叫旺扎的冰雹喇嘛开始不相信我们的雷达有这么大的用处,来中心参观后说:‘这家伙真灵验,我们只好另找出路了。’” 科技种田也影响了人们的择偶观念。一些农村出现了择女婿要念“科技经”的现象。堆龙德庆县东嘎乡规定,凡是哪户人家要招上门女婿,都必须经过村里的科学文化知识考试。不合格的,不得领取上门女婿进村的通行证。如今在农村,年轻人不好好读书,不学习科学知识,以后娶媳妇都困难了。
  
  起房名的新风俗
  
  过去的西藏,只有贵族才有家族名,或者叫房名、家名,而普通老百姓是不能起房名或户名的。因此,有不少人认为,藏族人都是有名无姓。现在,经济发展了,人们的观念变化了,许多普通老百姓不仅有了名,也给自己取了姓。在后藏的日喀则农村,农民盖好了新房,在乔迁仪式中增加了一项新内容,就是为新房起户名。通常的做法是办一桌酒席,请全村人和亲朋好友前来赴宴,然后宣布房子的名称,这些名称一般都非常吉祥。从此在这个房子里生活的人,均冠于这个房名作为姓氏。于是,姓氏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外,在农村,像“吉律”这样的一些贱名也渐渐消失了。过去,由于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的生活无保障,卫生条件差,孩子的死亡率很高。作父母的在生了一两胎均告夭折的情况下,往往会给再生的孩子取一个很贱的名字,比如“吉律”(狗屎)、“帕加”(猪屎)、“其珠”(小狗)之类……人既贱之,鬼神亦不取。而今,这类名字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代表父母美好愿望的名字,比如女孩子叫“强巴白珍”(未来白度姆)、“格桑卓玛”(格桑花仙女)、“德吉卓嘎”(幸福度母)等。男孩则流行叫“次仁罗布”(长寿宝贝)、“丹增加布”(永远的王者)、白玛顿丹等等。
  
  农民迎接新挑战
  
  记者在西藏农村采访,听到最多的话题,还是怎样增加收人,怎样提高生活质量的问题。对于发展粮食生产,解决吃饭问题,农民们都没有任何异议,而且举双手赞成。但是对于发展多种经营,更多地进入市场,则比较陌生和犹豫,因为这对于西藏农民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 在中央和全国各省市的对口支援下,经过近些年的努力,西藏的交通、能源、电信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各类援助项目的建成使用,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其综合效应。一些地方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快。拉萨、日喀则等城市周围的郊区农村,为适应城市经济的发展,搞起了运输服务和蔬菜种植,有的还进城办起了商店和饭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乡镇企业也发展起来了。 一些民族土特产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步成为俏手货。而这些民族产品的生产基地就是在农村。通过政府有意识的引导,和市场慢慢地发育,乡村民族产品的生产开始走向专业化道路,于是出现了一批有特色的专业乡村。如江孜县的卡垫之乡,拉孜县的藏刀村,贡嘎县的氆氇之乡,还有围裙之乡,陶器之乡,传统造纸之乡,藏香之乡等等。 另外在郊区大力发展效益高的畜牧业和蔬菜、瓜果种植也成为时尚。去年江孜县在上海的支援下,建起了一个年产规模1500吨的饲料添加剂工厂,引导农民通过改良畜种和使用饲料添加剂的手段,缩短出栏周期,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县里通过“公司+农户”的办法,将加快发展农村畜牧业的技术尽快地普及到农民中去,使他们通过发展畜牧业,转化部分粮食,提高收入。 由于受传统习惯影响,西藏农村的牲畜仅仅作为运输工具,不能宰杀出售。这些牲畜既占了草场,干活的时间又不长,效益很差。为改变这种情况,广东根据对口援助的林芝地区的这种情况,设计和提供了农业机械,不仅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对农民观念的更新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许多农业机械在农忙时机耕、机播,农闲时用作运输,代替了骡马牲畜,又腾出了草场。 蔬菜种植为城市郊区的农民带来了很大的效益。蔬菜的需求量,近些年来大大增加,它一方面改善了农民的饮食结构,同时也为农民开拓了一条致富的渠道。拉萨郊区、日喀则附近,以及山南等地,都有一些蔬菜种植专业户,他们为了种好菜,种出效益来,还专门请来了内地的农民,或承包或指导。当农民们看到过去只能长草的土地上长出了绿油油、圆滚滚的西瓜、结出红艳艳的西红柿、长出一条条的黄瓜,那种惊讶和欢喜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 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改变着西藏农民,面对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农民们以欣喜的态度感受着、追求着。当记者问起一位老农对现代化是否欢迎时,老人说,我不懂什么叫现代化,但我们喜欢那些能多长粮食的种子,喜欢那些省力的机器,也愿意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