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高校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的探析_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的探析_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9-01-18 04:04:39 影响了:

  [摘要]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高校德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证,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使校园和谐氛围更浓烈,从而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校园文化重在建设,重视校园文化的内在建设,就能凸显其德育功能。
  [关键词]高校德育 校园文化 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21世纪的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位居世界首位,他们的素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受到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就会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和品质,为今后的社会实践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高校德育工作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证
  
  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形的,即校园的基本规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硬件建设,气势恢弘的教学楼,别具特色的图书楼和功能齐备的实验室,这些既是大学殿堂的标志,又是莘莘学子得以深造发展的载体。一是无形的,即蕴藏在校园中的校风、教风、学风、考风及由此涵养的校园灵性。人们走进不同的大学,会有不同的感悟,校园里有不同的气脉在回荡。人们从不同大学的毕业生身上看到了钤印在他们身上的痕迹。回顾历史,人们从西南联大毕业生身上看到了刚毅坚卓的气脉。教师发愤教学,学生发愤读书,西南联大的办学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时代体现。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大学校园里充盈着为祖国发展而教,为祖国发展而学的正气。“向科学技术进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又红又专”,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大学校园里的最强音,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储备了一种无形资本。正是这些强烈地爱国责任意识,陶冶着年轻学子,激励着他们的学习热情,学成后在实际工作中为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作出了积极贡献。粉碎“四人帮”以后,著名作家徐迟在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中,饱含深情的对数学家陈景润矢志不移攻克世界数学难题艰难历程的记写和颂扬,激励着恢复高考后入校在读的学子,在勤耕苦读的校园文化中汲取知识营养,成为又一代有作为的时代骄子。事实上,大学的大气是无形的,它蕴涵在校园中,在教师、学生身上。正如北京大学袁明教授所言:是一种责任。在大学德育中,依托学校的办学传统和长期积淀的校园文化,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激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营造一种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是关键。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大学的校训实际上就是校园文化的累积和昭示。如: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校训,就熏陶和培养出优秀的科学家和国家领导人才。各具特色的校训,促使大学管理者通过营造良好的条件,去支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逐步适应大学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读书学习,将自己练就成为有才能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就是通过“空灵”的氛围展示出来的,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提升高校德育的质量,向德育要效益已成为一种发展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德育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要求越来越高。从年轻学子的身心发展和学习需要入手,通过弘扬和发展校园文化,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文化,使大学生学知识长才干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根之所系。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思想最活跃的群体,需要健康向上的文化蕴涵培养。有与时俱进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校园里就有灵魂,学生身上就有灵性,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得到升华。在大学里,学者们充满理性和体悟的讲座,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和催化着学子的责任意识和刻苦精神,教学相长,作为专家、学者,通过教学和讲座,与学子同乐同学,在平等互动中实现主观角色向实际角色的转化。大学的气脉是由大学教师、大学生、大学管理者和学校环境共同构成的。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犹如洁净的空气使人心旷神怡,使生活在其中的师生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有了这种氛围,大学德育就有载体,就有效益。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就落到了实处。
  
  二、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使校园和谐氛围更浓烈,从而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中国民族现实发展的写照。社会和谐,才能发展进步。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柱。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神圣殿堂,理当创建和谐文化,以学校的“小气候”影响社会的“大气候”。大学是传播新思想,创造并生产科学知识的殿堂,担负着新理念、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的生产。在大学,新信息传播非常迅速,不同思想观念会在校园里出现,不同价值观念之间发生撞击是正常现象。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对立统一的过程。社会主义大学校园的正气以其自身的博大优势,引领着校园文化的主流。高举科学、民主和法治大旗,科学教育与德育相得益彰,法治与和谐的校园文化共举,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能对学生加强正面教育。大学生是校园活动的主体,有全体大学生的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就有声有色。和谐是经过无数次的磨合后才逐步形成的。在大学,有一种机制的保证,有一种氛围,和谐就能产生合力和活力,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校园和谐体现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现在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可以较好地指导独生子女大学生完成又一次“心理断乳”,促使其“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他们的成长提供驿站和营养。作为教育者不能一味地指责受教育者,而应该用新的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给成长中的大学生以方法论的指导,既不苛刻,又不溺爱,促使他们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用固有的思维定势来看今天的年轻人,只会使我们经常充当评论者的角色。“80后”、“90后”年轻人在2008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中的表现,证明他们是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一代。事实证明:党中央多年来坚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系统工程建设是正确且有成效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塑造了年轻一代的灵魂,人文关怀得到回归,人性中善良面上升为主流。“多难心邦”,在灾难面前人们心灵受到洗礼,大彻大悟,这是值得欣慰和肯定的珍贵品格。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之所以要保存和发展它的文化,是因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是形成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根源。可以说,鲜活的事实是我们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最好的素材。人无灵魂,只会空耗社会的物质财富和占用社会公共设施资源,成为社会的负担。今天,我们必须深刻认识高校的神圣使命,促使大学生去反思,让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会做什么,树立责任意识。这样,就能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教育注入活力。同时,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注意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中的瑰宝,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地方文化,既可以提升高等教育的规格和本色,又可以用地方文化的精华来凸显自己的个性特色。如前所述,西南联大留给云南的是一种精神,这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弘扬这种精神,就可以提升云南高等教育的质量,向更高层次跃升。
  
  三、校园文化重在建设,重视校园文化的内在建设,就能凸显其德育功能
  
  世界上无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非常重视培养下一代,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盛衰兴旺的大事,德育对人才培养起着导向和保证作用。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的涵养和浸润,经过长期的孕育过程,能培育出明德睿智的学子。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发展的场所,清新自然的校园生态,求知笃行的浩然正气,就会让一届又一届学子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传承,当年西南联大正因为培养了杨振宁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今天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正因为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有引领作用,所以,彰显其魅力和影响力。大学校长先进的管理理念,大学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影响力和科研成果,让学子心底感到佩服、骄傲和自豪,从而产生积极的正向激励作用。大学里有学子佩服的名师,就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世界一流大学受人景仰的不仅仅是硬件设施,而且是以学术为志业的大学教师那份优雅从容的气度、淡定平和的心态及其所培育的大学文化氛围。所以,校园文化建设要关注大学教师的生命健康和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进行学术研究的条件。如:组织教授、副教授定期进行体检,让健康状况已闪现“红灯”的学者及时进行治疗,敦促他们重视和珍惜生命。说实话,我们为一个又一个正处在教学和学术高峰期的学者英年早逝而痛心。近年来,党中央邀请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休假疗养,可以说办了一件实事,带了一个好头。大学管理者要深切领悟名师和大师的作用。校园是平凡的,因为有了名师和大师,从而彰显出大学的价值和地位。不同层次的大学都需要大师,大师是使大学具有吸引力的“磁石”。以其巨大的磁力吸引着莘莘学子,形成磁场效应。名教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文化传承,他们的学术讲座能够起到“一石击破水中天”的作用。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群体整个的人造的环境,包括群体的生活中所有物质和非物质的产品,这些产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使大学的气脉延续不断。校园文化,可以说是一所学校发展根之所系。根深才能叶茂,根深需要学术大师、教育大师的涵养和浇灌,叶茂展示在学子报答国家、为人民服务上。始终如一的促进校园文化的内涵发展,持志养气,才能使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真正鲜活地彰显出来。缺乏人文关怀地凌乱无序地校园建设,只会弱化学子的进取精神。形式主义式的做作,只会使学子受到虚伪的侵蚀。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形成的学术腐败,既会玷污教师的灵魂,又会对学子的求知探索带来浮躁的不良影响。“人”字是由一撇一捺构成,非常容易写。然而,窃以为,“一撇”代表的是人的外在形象,表现为外在美,而“一捺”是隐含的,表现为内在美,支撑着外在形象,是个人的品德素质、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的有机统一。失去“一捺”的支撑,“一撇”是无法挺立的,倒下后变成“一横”,就失去了形象。校园里活动着众多有血性有思想的年轻人,校园文化将他们熏陶成什么样的人是非常严肃的问题。只有健康的校园文化,才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是说,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学子才能受到良性熏陶,学风、考风、校风才纯正,校园里才会升腾着正气。所以,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在开放的校园里,关键是要让学子真正读懂爱国主义的内涵,让他们了解中国的昨天,珍惜今天,憧憬明天,真正懂得邓小平同志“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内涵,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真正的把握。文化作为价值体系,总是以民族为本位的。不论是广义或狭义的文化,都与一定的意识形态相关联。校园里应该有民族魂、科学魂和兴邦志。唯有此,才能激起学子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高校里开设的《形势政策课》旨在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所以,必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困难两方面来讲,必须结合现实发展要求来讲。成绩讲够,困难讲透。这样讲,可以激发学子的学习信心,使他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让他们明确肩负的重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校园和谐是一种氛围,更是大学生发展的需要,规范而又富有人性化的管理,有利于学子的健康成长。对不健康的校园文化进行整饬,就是为了弘扬正气,对违规者的处理,就是为了树立正气。以学生为本就是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大学的大气就在于培养学子诚实、谦逊、进取的品格。经过磨合的校园文化,才是有活力和生命的校园文化。
  综上所述,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德育功能,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自觉性,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建设,就熏陶培养出什么品格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论校园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5).
  [2]任春荣.地方教育的多样化和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评论,1993,(3).
  [3]郭春贵.大学教师:大学文化的守望者[J].高等教育研究,2008,(9).
  [4]刘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论“文化全球化”的观点和价值趋向[J].哲学研究,2007,(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