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探析]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现状问卷调查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探析]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现状问卷调查

发布时间:2019-01-18 04:09:14 影响了:

   [摘要]本文尝试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认真反思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以新一轮德育课改革方案的全面实施为突破口,切实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努力提高德育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德育课 教学改革 理论基础 教师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科学定位,但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德育课教师埋怨德育课太难上和学生对德育课具有抵触和反感的现象。这种较强的反差,直接把深化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推到更加紧迫的日程表。我们不能不充满忧患意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深刻反思。
  
  一、摆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面前的现实问题
  
  1.德育课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地位日渐式微
  德育课在中等职业学校近似于鸡肋的尴尬处境。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上至学校领导,下至其它专业教师及其学生往往把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同于职业教育,群起削弱公共基础课特别是德育课。德育课率先作为被挤压课时的对象。说是以德育为先,行却忽视德育课这个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有人曾形象地描述学校德育的普遍现状: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其实,德育课与之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2.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通用教材的内容滞后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现在通用的教材一直是国家教育部规划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和《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这套教材最大缺陷在于内容板滞,没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缺乏与时俱进的鲜活内容。既没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德育课特点,在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方面存在欠缺,又没能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者结合好。有学生直指德育课内容的弊病:我们想知道的涉及得少,我们不想知道的或弄不懂的讲得多。这不是没有任何道理的片面之词。
  3.中职生群体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基础知识水平低。如今的中职生入学门槛低得近于无,其底子薄,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是共识。多数课程对他们来说倘若天书,德育课几门课程也不例外。
  其次,心理问题居多。中职生的年龄普遍处在16岁~18岁之间,正处于一个心理的“断乳期”,心理素质差,自控能力不强,人际关系不协调,突出表现为心理调适能力薄弱,容易出现各种心理不健康问题。笔者曾对在校生进行SCL―90(症状自评量表)抽样测试,结果显示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相当普遍的问题,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等症状尤其明显。近年来,国内有关专家学者所做的大量专门针对中职生调查研究也证实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第三,精神世界匮乏。踏进中等职业学校,他们感到前途渺茫,背负着自卑和自怨的思想包袱;对所学专业不满,为父母上学的思想严重,于是一部分学生把睡眠时间改在上课,把大部分休闲时间奉献在了网吧里,或者沉浸在谈情说爱中。又一部分学生上课不睡觉,却带着耳机听音乐,或者拿着手机打游戏。剩下零零星星的几个又坐立不安。
  4.德育课教师队伍的德育水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师是发挥德育主渠道作用的关键,但现实的德育课教师队伍状况不容乐观。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其一,兼职的多,专职的少。多数行政领导名正言顺兼任德育课,一部分没对口专业课程的教师也纷纷分肥德育课。其二,教学能力一般的多,教学艺术精湛的少。沿袭依葫芦画瓢照本宣科省事,真正虚心借鉴与潜心研究德育课教学艺术的屈指可数。其三,言传的多,身教的少。德育课教师的特殊性,使其重言传轻身教的危害性比任何一门学科后果更严重,更有杀伤力。多数德育课教师成为学生避而远之,甚至是有些学生敢公然顶撞教师的主要对象。这与部分德育课教师,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形象代言人密切相关。德育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修养。
  这几个问题是显山露水有目共睹的,还有一些更深层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面对这样或那样的现实问题,我们不禁问:德育课的改革路在何方?有识之士呼吁:在新的形势下,德育课教学改革是德育改革核心,是实现德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那么,德育课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几个亟待改进的方面
  
  在教学实践中,首要的是应抛弃僵化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切实焕发德育课新活力。德育课教学一定要锁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古人云: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德育课教学要有真情真爱投入,力追情境交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神韵。如果那样的话,德育课就不是身外之物,而是灵魂之核;德育课就不会曲高和寡,而是妙趣横生。
  反观德育课教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亟待改变:
  1.目标追求的片面性
  以往德育课教学目标在追求上,往往比较表面性、单一性,将德育课简单等同于课堂教学中的说服、讲理,片面重视德育知识的掌握,在“掌握”与“认同”之间随手画上等号。过份重视德育课“知”的因素,忽略了德育课中情、意、行、信等其它因素,怎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脱节,结果是不断造就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甚至相反的“双重人格”或“两面人”来。德育课的教学目标追求应体现出综合性,重点是育“德”,不是育“智”。也就是说,德育课教学目标要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从中职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理性传授和指导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学习、形式活泼的道德践履结合起来,这样的德育目标才是完整的,才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
  2.活动方式的单向性
  长期以来,德育课教学往往是教师单一活动的方法,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以高姿态的权威者自居,采用高调宣讲、单向灌输的手法,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一种“美德袋“而被迫接受纯知识的客体。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中,学生处于一种接受者和被塑造者的客体,教学关系便表现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其实,学生才是德育的主体,不是灌输的客体。德育不仅是社会需求,而且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他们主动接受社会道德的要求,产生内在的道德认知,才能转化成自觉的道德行为。让学生在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讨论、启发、引导,调动主观能动性,产生情感上共鸣,促使学生践行、体验、体悟。这就要求教学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通过民主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
  3.运作过程的封闭性
  这突出表现在把德育课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拘泥于教材,素材局限于课本,将生活与德育割裂开来。在当今开放的信息时代,封闭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不仅变得不可能,而且反而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要大胆地把开放性原则贯穿到德育课教学中,用活教材,改进和补充教材,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勇敢地让学生去面对现实,面对生活,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把德育课堂延伸到社会广阔天地,让学生在同真实的社会环境互动中接受教育,促进学生课内与课外的和谐发展,激活德育课课堂活力。
  4.具体手段的原始性
  德育课教学的具体手段至今还很原始,大多以语言和原始形态的手段如粉笔、黑板为媒介。以多媒体教学的教师少,真正使用的,投入精力也不多,课件往往简单粗糙。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对教学对象进行科学研究,教师往往凭机械、朴素的方式,在经验描述的水平上选择和使用教学手段,教学科学科技含量较低,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德育课教学应尽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特别注意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德育课教师应当关注大众媒介、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心理测验与咨询等现代心理科学技术,同时积极开发、利用这些科学手段为德育课服务,发挥其培养现代意识和主体人格上的长处。
  
  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改革之路
  
  德育课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总结德育课历史与现实的经验,切实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实行人文教育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才能建立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符合规律性、富有实效性的德育课教学体系。关于德育课教学方法与考评方法等探索比较多,我就忽略不谈,仅谈四个根本性要害。
  1.确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教学思想在教学整体活动中起着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在正确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才可能克服其过程中的盲目性。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大量教学思想、观点、理论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现有的理论、观念和方法,以科学的态度加以总结,通过深入扎实的研究,确立几种可供选择的规范性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不论教学如何创新,其主旨都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何种理论来指导教学,现代教学论有三种观点:一是从教育目的出发强调发展;二是从教学效果出发强调最优论;三是从教育对象出发强调学习论。其中,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是现代教学中比较有影响的一种教学理论。什么是教学最优化?巴班斯基在他主编的《教育学》中说:“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目前,我国教学改革一直提倡教学思想科学化,即以现代教育教学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探索教学的有关规律,而教学最优化的理论正是在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指导下,将系统方法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引进教学论而得出的一种比较先进的现代教学的科学理论,是促使我们教学思想科学的一种有效的理论和方法。针对德育课地位高、内容广、课时少特征,以教学最优化理论为教学改革的科学教学思想是合适不过的。认真学习研究这个科学理论,与我国的德育课教学规律紧密联系起来,切实走出一条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富有成效的路子,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德育课教师的艰辛而光荣的任务。
  2.构建鲜明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目标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循序渐进的。因此,德育目标的编排也应该有个逻辑序列,即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到远,由易到难,由深到浅。另外,不同教育阶段,德育课应有不同的目标要求,特色鲜明且符合不同教育对象的发展规律。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指出:“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它从总体上为构建一个中等职业学校独特的合理的德育目标指明了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德育课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特色体系方面将不断迈出重要的步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将彻底摆脱高大全的目标,变成走进学生情感内心深处的知心朋友,照亮他们的人生航程的指向灯。
  3.拓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内容的时代特征
  德育课内容要有一个基础性的相对稳定的系统,更要向时代和生活开放,不断从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中吸纳新鲜的思想道德养料,关注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思想道德上的新挑战、新矛盾、新问题和新热点,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张扬,思想道德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实现德育内容的不断创新。德育不仅要指明政治方向,更要解决人生困惑,诠释社会问题,提升人生境界。德育课只有深入学生实际中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有的学者提出以理性向生活世界回归作为21世纪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指出“让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教育帮助教育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的生活。”如果德育课内容在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和超前性相统一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又提高德育的针对性、情境性和生活性,那么,学生学习起来简明生动,用起来切实可行。
  比如,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就应主动地适应社会的新要求,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至少必须在其它德育课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预防心理障碍、调适心理冲突等,真正落实预先作好防患于未然,为他们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进而塑造健康心理的德育工作。
  德育课内容的创新,应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以“三个面向”充分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以造就“四有”新人为总要求,以培养新型主体人格为核心,把继续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结合起来,贴近和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敏锐反应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形成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生活化、创新性的德育内容系统。
  4.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素养
  教学的创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课程设置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更新、现代化视听手段的运用都有直接关系。但是最重要的因素还在于教师本身的素养。如果教师有正确的教学思想,较好的专业修养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就能消除教学的种种弊端,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否则,教学的创新也就难有成效。所以,教学的创新,最根本的是提高教师素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这六个方面的素质,是创造型教师必须具备的。德育课教师素质的创新,除了要与德育的社会化、终身化相适应,形成专兼结合、功能互补、规模宏大的教师队伍外,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师职能和角色的根本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个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由此,德育课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要由凌驾于受教育者之上的“灌输者”,“管束者”,转变为受教育者主体性发展的良师益友、人之师表,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增亮德育课的光芒。为此,德育课教师就要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创新和提高,系统掌握现代德育知识、技能,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提高德育创新智慧和实践能力,对受教育者真正能够做到启迪心灵,为人师表。当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要重视德育课教师的师德教育和专业理论培训,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为德育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
  在认真总结了2001年以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为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教育部确定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方案,自2009年秋季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开始执行。它及时充分肯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重要地位,既对确保德育课课时做了硬性规定,又组织编写国家规划的新德育课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供使用,是一次比较重大而全面的德育课改革尝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师应以新一轮德育课改革方案的全面实施为突破口,切实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努力提高德育课质量。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3]阎承利.教学最优化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4]鲁洁.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5]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6]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班华.创造性的培养与现代德育.教育研究,2001,(1).
  [8]钟启泉.西方德育原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