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学生体验广场的快乐 让学生体验“学懂”的快乐
 

学生体验广场的快乐 让学生体验“学懂”的快乐

发布时间:2019-01-19 03:49:28 影响了:

  学懂,就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并领悟。比如文科的字词、文学常识、基本思想内容、情感与观点,以及阅读、赏析、表述与写作能力等。   学懂的基本方法有阅读、朗读、合作互动、讲解、演示、实验、读图、练习与视频手段等多种形式。
  学懂的主要标志是学生能运用自己组织的语言。比较全面准确地表达所学内容的本质内涵,或者能运用所学内容,初步解决表述一些实际问题。
  一直以来,笔者一直在此方面努力探究,让学生体验“学懂”的快乐。
  本学期,我校开展跟踪听课。我们组推荐我作示范课。好多老师没听过我的课,作为老教师和市兼职教研员,我也愿意给大家作个表率。
  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的文章难教,这是大家都有的感受。从文章背景、时代差异到先生的思想与作品的语言等。都有难懂的地方。尤其是对初一的孩子。他们对先生的文章更是不知所以然,所以总会有许多为什么。
  为了让学生能体验到学懂的快乐,在讲《风筝》一课时,笔者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效果较好。
  首先我征求了学生的意见,让他们从没讲过的课文里找一篇比较难的课文。好多学生选的是《风筝》,看来,学生提前看过――大概是感到很难吧。
  体验一:让学生挑选文章,能调动其质疑、问难与探究的积极性。便于教师因势利导。
  然后,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讲鲁迅。
  第一课时,我从小学的一篇课文说起,讲先生的生平、先生的人格、先生的魅力、先生的民族感和爱国心,以及先生的一些作品和人们对先生的敬仰之情。课前也让学生上网查阅鲁迅的资料。课上让他们展示。
  第二课时,我让学生预习《风筝》,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本文的写作时间――写于1925年1月24日(这一天恰逢旧历年正月初一),我强调了正月初一;二是从王晓明的《鲁迅传》中选了鲁迅三兄弟小时候的故事,从周作人给鲁迅的一封信中,讲了他们兄弟之间后来的矛盾;三是讲了周作人、周建人对《风筝》的“真实性”认定――俩人认为没有这个事。
  体验二:学生饶有兴趣地感受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极大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鲁迅是一个很值得琢磨的人,看他的作品一定会很有收获。
  第三课时,是我的公开课。因为有了前两课时的准备工作。第三课时自然水到渠成了。
  在这节课上,我围绕“品析语言,探究内涵,感受情感”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谈一下风筝在文中的作用――讨论一下“精神的虐杀”――感受一下哥哥的情感。而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没有离开先生作品的语言。
  在这节课上,我首先让学生再次从读文体验学语文的快乐。
  在读的安排上,从第3段到第10段。我让学生把文中的“他”改读为“你”,这一改不要紧,学生说:“好像是在和文中的人物对话,又好像是在跟自己的朋友谈心忏悔”,“一下子把读者跟文章拉得很近”。参与读课文的学生读得很动情,深深吸引了观众。
  体验三:课文朗读的方式很多。教师要善于利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作品的妙处。
  本文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精神的虐杀”,而难就难在要让学生体会到哥哥当时对弟弟“精神的虐杀”,其实也是一种爱。这一点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一方面让学生品味语言,用心感受;另一方面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并亲自表演,用一个小小情景剧再现当时的情境,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中的“爱”与“恨”、“爱”与“悔”。当学生明白哥哥当时对弟弟“精神的虐杀”其实也是一种爱的时候,作者在文中想表露的情感便显而易见了。
  体验四:让学生表演是一种再创造,学生的表现可能很幼稚。但是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众。对这一幕都提着心。表演者怕演不象,观众则在内心已对文中的人物和现实的表演作一比较。并得以体验。
  这节课给学生有很多的感触。看来简单的文章,我们可以发掘出深刻的内涵来;看似难懂的作品。也有可爱的一面。其实,说起鲁迅先生的作品,他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有让人们难以忘怀的人物。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睡觉时的“大”字、《孔已己》中孔已己的“多乎哉,不多也”、《故乡》中杨二嫂的“圆规”等,都是我们学而难忘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以孩子们喜欢的亮点为切入点去发掘课文的内涵,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学会、学懂的快乐。
  总之,我们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让学生“学懂、做对、做好、做快”。首先要学懂,在学懂的基础上要做对,在做对的基础上要做好,做好的基础上要做快。学习就是这样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学语文的快乐,教师才能体验到教语文的快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