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信息技术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信息技术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9-01-27 04:00:42 影响了:

  转眼间,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已有十年。环视课堂,我们的课程发展现状是怎样的呢?   现状一:“信息技术课”等同于“计算机课”   走进校园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手中拿着信息技术书,嘴里却高喊着:“走,上计算机课喽!”学校同事习惯于把信息技术教师称为“计算机老师”。由此可见,在学生和同行眼中,信息技术只是计算机的代名词,把计算机课改成信息技术课如同新瓶装旧酒。
  在信息技术教师眼中,信息技术课是不是等同于计算机课呢?在下校调研和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对于教材中介绍软件的那些课时的热情非常高,备课时会将软件的功能一挖再挖,在教材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拔高要求,但对于一些涉及学科基础概念的课时却不太重视,有的教师甚至直接跳过。这种把信息技术课上成了计算机培训课的现象比比皆是。
  现状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成为“三维目标”中的短板
  在课堂上,教师过分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分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略对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产生一种定式,针对每节课设计一个任务驱动,讲解新知识点时,首先由教师进行演示操作,然后学生进行练习,针对学生操作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再进行答疑演示,最后通过师评、互评等方法对学生这节课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知不觉地回到技术体系的操作层面上,技能教学变成了课堂主角。虽然教师备课时制定了三维目标,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都已形同虚设,实实在在落实的只有“知识与技能”目标。久而久之,学生认为上信息技术课的根本目的就是学习使用各类软件。
  现状三:忽视了差异性
  我国地域广博,地区文化差异较大。信息技术教育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部分农村学校的电脑硬件配置比较低,在很多农村完小是两名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上课,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容量和学生的练习质量。学生从小缺少良好的现代信息文化氛围,信息文化资本先天缺失。在教育教学中,无视地区差异,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导致课堂教学目标虚化。
  处于同一地区的学生,受认知因素和原有基础知识技能的影响,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上也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无视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采用“齐步走”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能力较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较弱的学生“吃不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做出相应调整。
  三维目标齐头并进,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提出的学科目标,它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知识与技能”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我们的教学缺少任何一个维度的目标,学生都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在备课中挖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它自己的学科思想。在备课分析教材时,我们要认真把教材中隐含的固有的育人内容和因素挖掘出来,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让学生体验到、感受到,从而获得价值认同。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作为教材的处理者和课堂的主导者,在教学中要十分注重自己的导向性,因为我们在课堂中引用的案例、素材,以及范例作品的选题,无不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
  在评价中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时,我们要从三个维度去检验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对“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渐渐地,学生就会忽视自己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只有教师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学生才会认识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领域。
  构建“生活”常态化课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教育即生活。教育倘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技术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和学校,割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那学生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无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教师要树立一种“生活”课堂常态化的意识,在教学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在讲解新知识时,我们要努力寻找它们在生活中的原形,善于借助生活类比,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设置任务时,我们要植根于社会生活与实践,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思想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课堂教学只有从生活出发,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植根于生活,才能具有厚重的生命力,只有贴近生活,才能启发学生走出“学习”这个狭隘的范围,走进“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
  立足活动,延伸课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经常听到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只会模仿,越来越缺乏创新意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锻炼他们的创新技能呢?笔者认为,立足课堂,开展活动,让实践活动成为课堂的延伸,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课时对他们来说远远不能满足。因此在校园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活动,让学生将学习兴趣持续延伸到课外,学生会体会到更多的快乐,也更乐于探究,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教材中介绍的只是一小部分。课外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活动,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难度上的提升。在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一完整的探究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探究能力,并积累了一些探究方法,扩展了思维广度,创新的火花在活动中不断绽放。
  重视校本教材开发,展示学生个性特长
  校本教材是由学校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发的教材。通过自主开发信息技术校本教材,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问题,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引入地方特色资源。在编写教材时,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人物、重要事件、建筑物、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等都可以成为教材编写的资源。例如,学校毗邻西溪湿地,西溪的历史、文化、风景就可以作为特色资源引入校本课程。学校附近的交通堵塞、垃圾处理等问题,都可以引入校本教材,成为学生研究问题的切入点,成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技能,制作电脑作品的资源。有了这些熟悉资源的介入,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就会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这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也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补充统编教材的空白点。由于信息技术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统编教材在编写时不可能面面俱到,会留有很多空白点。教师可以结合本校学生的兴趣点或该地区竞赛的项目,有目标地选择部分内容作为校本教材。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可借鉴的有益教育经验还略显不足。因此,我们一方面应该积极探寻其他学科的发展之道,取其精华;另一方面应该具备全球视野,学习国外同学科的先进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信息素养的国际性人才。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学军小学浙江杭州市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