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合理“预设”,有效“生成”:智慧预设有效生成
 

合理“预设”,有效“生成”:智慧预设有效生成

发布时间:2019-01-29 04:07:15 影响了:

  〔关键词〕 数学教学;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B)―0035―01
  
  “预设”与“生成”作为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存在于动态的教学过程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既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学科知识特点进行合理的预设,又需要师生配合实现有效的生成,从而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独运,在“生成”中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一、合理“预设”,奠定“生成”基础
  1.进行课前“教学设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提出的问题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宝贵的生成性资源。要想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教学中会出现哪些情况并拟定合理的应对措施,对采用何种教学组织形式要做到心中有数。此外,还要加大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最好能够整合相关课程资源为我所用。
  2.设计的教学目标要具有一定的“弹性”。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点及心理状况的基础上,以开放的视野设计出灵活、动态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线性教案,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3.教师要做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挖掘者”。在教学中,学生会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教师应对其予以认真思考,并与预设方案进行对照,如果学生的想法是在教师的预料之中则继续按预设方案进行教学;如果出现教师预料之外的情况,则要思考是否要放弃原有的预案,进一步挖掘这一生成性资源。
  二、循序渐进,实现有效“生成”
  1.在需求中“生成”。如,在“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教学中,我原本预设“只研究圆柱”,当有学生提出圆柱与圆锥都有弯曲的面,两者肯定有类似的地方时,为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探究欲望,我果断地放弃了原有预设,让学生将圆柱、圆锥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虽然圆锥和圆柱的侧面都是曲面,但它们的展开图却不一样,圆柱、圆锥都是由平面与曲面构成的……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而且促进了学生探究性思维方法的有效“生成”。
  2.在拓展中“生成”。教学中,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与教材、教师、同学进行充分“交流”,并对教学内容予以适度拓展,这样教学资源才能不断生成。如,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教学中,在教学预设时,我把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举例3的倍数,观察数的特征;第二,总结规律;第三,验证,综合运用。但在教学时,有学生提出,“个位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有学生则认为,“各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还有的说,“各个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面对这一情况,我放弃原有预设,将三个层次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这样既拓展了教学内容,又促进了教学资源的“生成”。
  3.在创造中“生成”。如,我在给学生辅导“鸡兔同笼”问题,当讲到“鸡兔共有16个头,4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时,有一位学生说:“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砍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我听完愣了一下,而后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说明:“鸡和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44只脚就少了一半即22只脚。这2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致盎然,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内容的特点,精心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情境,及时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养成从多角度去探究数学问题的习惯,并在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实现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生成。
  4.在实践中“生成”。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学会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为此,教师可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以此拓展学生知识再生成的空间,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编辑:孟刚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