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眼睛有血丝怎么消除【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
 

眼睛有血丝怎么消除【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

发布时间:2019-01-29 04:07:49 影响了:

  〔关键词〕 语文教学;审美情趣;    审美能力;发现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A)―0087―01
  
   罗丹有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进而使他们发现美、感悟美、追求美,提高审美能力,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发现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我深信美丽的风景,在青年气质的发展上所具有的那种巨大的教育影响,对于教师的影响来说,是很难和它竞争的。”大自然中包蕴了无尽的美,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接受大自然的熏陶,是审美教育的第一课。
  1.直接发现自然的美。春天的第一根嫩芽,冬天的第一片雪花,夏的火红,秋的金黄,都能引起学生对美的追求;草的柔韧,树的挺拔,山的巍峨,水的涟漪,花的绚烂,云的飘逸,都能引起学生无尽的遐想;参天古木,茫茫林海,奔腾的大江,浩瀚的海洋,都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在这里,审美的客体(自然)与审美的主体(学生)相契合,物我同一,产生共鸣 ,从而使学生陶醉于其中,激发他们珍爱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感情。
   2.间接发现自然的美。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将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物、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诉诸艺术。语文课本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江南春景的隽永之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塞外风光的粗犷之美;“古道西风瘦马”是苍凉悲壮之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是雄浑豪放之美……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对美的欣赏不是直接的,学生必须经过想象和联想才能感悟到,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发展,因而它的审美境界也就更高了一层。
  二、在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中发现
  选入语文教材的作品,藏珠储玉,蕴含着美的矿藏,学生在赏析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品味优秀艺术形象的人格魅力,就能得到美的感召和熏陶。
  1.感悟爱国者的崇高美。语文课文中塑造了许多爱国者的形象,范仲淹、屈原、文天祥、林觉民……他们或为寻求真理而上下求索,或为捍卫民族利益挺身而出,更有为了革命事业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志士……他们坚韧的品格、顽强的意志、崇高的精神、伟大的人格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使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2.发现生活中的人情美。一首小诗,一篇散文或一部小说,就是一个情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学生可以感悟世界的真、善、美,认识人间的假、恶、丑,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读《背影》,能体验到父子之间的骨肉亲情;读《祝福》,能体会到作者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矛盾心情;读《一碗阳春面》学生既能感受到母子之间的亲情,更能为母子三人不向生活低头,而以赤诚、热烈的胸怀去拥抱生活的激情所感染……
  3.发现哲理的深刻美。席勒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以哲理的启迪,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之窗,使美得到升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尖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则形象地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在赏析语意的过程中发现
  高尔基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挖掘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美,他们就会产生发现美的欲望,小到字词的结构、语法修辞,大到人物形象、篇章结构等的分析,美无处不在。以辞格而言,对偶、排比具有对称美、节奏美;比喻、比拟具有生动美、形象美;顶真、反复则具有回环美、复迭美。以作家风格而言,无论是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还是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无论是周立波的拙朴、孙犁的清丽,还是茹志鹃的细腻,都能深深地打动学生。
  自然是美的,艺术是美的,生活是美的,只要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使他们尽情地畅游在美的海洋里,从而塑造出一个德才兼美的自我。
   编辑:沈丽琼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