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拨开迷雾,走出新闻学教育的误区】走出人生误区观后感
 

【拨开迷雾,走出新闻学教育的误区】走出人生误区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02-04 04:27:42 影响了:

  近年来,传媒专业突然变成了高校的香饽饽。设院系、开专业、招学生,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媒介管理学、网络新闻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划分越来越细。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速度快了,数量上去了,质量却不尽如人意了。
  
  一、课程设置僵化
  
  1.课程安排重理论轻实践。新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但目前我国新闻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普遍缺乏实践环节,都是一些理论的课程。这种教育状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动手能力差、缺乏创造性等弱点。
  2.缺乏对新闻教育所需实验设备的高投入。现代新闻教育要求记者“一专多能”,“多能”指的是对学生的多方面技能训练,即网上采访、计算机学习、电脑编排、网络协统编辑、网上搜索与网络传输等基本内容,而要达到“多能”的目的则必须要有实验基地提供支持。显然,多数新闻院校在设备投入上明显不足。
  3.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新闻传播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它要求教师有专业知识的同时,最好还要有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不少新闻传播院校特别是省级以下不少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点,一个院、系都没有一个代课教师从事过新闻实践。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国内高校用人机制不无关系。
  
  二、新闻学教育凸现文学化误区
  
  目前的新闻学教育正在进入一个误区,一些新闻院系的新闻学教师和新闻教育管理者正在用文学的理念、文学的思维方式来从事新闻学教育。这种“文学新闻学”的新闻学教育方式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的文学化;师资结构的文学化;课堂教育的文学化。
  
  三、人才培养目标脱离实际需求
  
  1.人才培养目标与新闻界现实隔绝。新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获得充分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技能,是新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专业技能训练不足,已成为目前新闻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新闻专业人才就业不能体现专业优势。一个新闻工作者只有对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既能明察秋毫,见微知著,又能高瞻远瞩,把握方向,才能真正担负起自己的职业使命。美国学者罗杰斯在《传播学史》一书中介绍,将新闻学开拓成为一个合法的大学学科的“老爸”布莱尔,20世纪初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对新闻学教育作了如此设计:在一个4年期的大学课程中,新闻学方面的课程只占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都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课程。这种课程结构观,最终成为美国大部分新闻学院所接受的“基本的鉴定标准”。 反观我国的新闻教育,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闻系纷纷独立成为学院。于是,新闻专业课急剧膨胀,越开越多,越开越细。譬如,单是新闻写作,某知名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开设了消息写作、通讯写作两门必修课。再加上传播科技日新月异,新闻专业最近几年又充实了若干传播新技术课程。 新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教育和职业教育,新闻学需要的是实战和实践。面对如今新闻学教育凸现的种种弊端,高校和社会需要重新重视“实践”这把利剑,在新时期对新闻学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困境进行突破。
  
  四、新闻学教育突破困境的对策
  
  1.合理借鉴国外新闻学教育模式。虽然我国的新闻教育与别国的情况不相同,但是国外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多年摸索积累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如美国,坚持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记者为新闻教授;日本,携手媒体共办新闻教育;英国,新闻培训远离大学校园。在新闻事业发达较早的英国,培养和训练从业人员的任务是由那些拥有地方报纸的报业集团承担的。除此之外,各地方报业集团还联合成立了一个“全国训练新闻人员的理事会”,其主要任务是统筹全国的新闻记者的职业考核,给及格者发合格证书以及指导和监督地方报纸新闻记者训练事宜。
  2.新闻学教育培养由理论向实践转变。
  (1)转变培养目标,以培养新闻职业化人才为己任。针对新闻传播专业点数量急速增加而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专家谏言,“为了我国新闻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注意提高质量,控制数量。凡高校新办新闻类专业,应严格申报制度,严肃批准手续,建议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制定出新办新闻专业的最低标准和起码条件,经过一定的评审手续后再行招生。”新闻类专业的布局也应力求合理,“一般不宜在同一城市、同一地区举办过多的新闻专业,以便于集中师资、设备和优势,真正把新闻专业办好,形成拳头力量,避免重复浪费。”
  另外,应适当调整不同院校新闻专业的定位。目前,全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有综合、财经、政法、体育、外交等各类大学办的,这些院校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培养出有特色的新闻传播人才。
  (2)改革课程设置,增设运用型教材。既注重新闻专业课程的教学,又越来越重视非新闻专业包括文学、哲学、法律、经济、心理学、历史学甚至自然科学各相关学科的知识教育。这对于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大未来新闻工作者知识面和业务“后劲”无疑是重要的,有益的。
  (3)改变师资结构,增加实践型教师的比例。延聘、引进既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又有新闻实践经验的编采人员为教师,改变新闻传播教学与新闻传播实践脱节的现状,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
  (4)采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的概念串例子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又称为抛锚式教学,所谓的“锚”就是指一个与实际情景相关的问题。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学生不是死记硬背新闻采访和写作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而是通过个案解剖和练习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的精神和原理。
  3.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新闻实践能力的社会化培养。高校教育和媒体用人之间急需一个良性的互动。怎样良性互动?笔者认为应当充分体现市场的因素,以市场为取向,开展一系列的合作,只有互相靠近,才能真正磨合出和谐的关系。改变当前新闻教育和传媒现状脱节的最大原因是高校教师和传媒之间的疏离,只要加强两者之间的流动,才能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得到前沿的理论和来自传媒现场的切身经验。媒体应该发挥其机制灵活的特点允许新闻传播院系教师兼职,学校应该积极引导教师把相当一部分的精力放在业务实践上。同时,高校可以适当选聘媒体从业者担任专业课老师,或者担任新闻院系学生的辅导员、班主任,形成新闻传播院校和业界人士的良性互动。 新闻院系也要走联合办学之路。
  4.借鉴清华新闻学院的“学在路上”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的新闻实践活动。新闻学教育训练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讲授,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引入了“学在路上”这个教学理念,即所谓“大篷车式新闻学课堂”。通过实战训练,学生学习的写作不是玩文字游戏,他们在真实的世界采访真实的故事、接触真实的人物、学习真实的本领。 在真实的现场上课,比任何正式课堂或模拟课堂都有效。把课堂变成是新闻作品的生产车间。好老师给学生带来的是写作的欲望、灵感和自由的空间。教师通过带学生到新闻现场、或课堂模拟情景教学,把课堂变成了新闻编辑部,教师扮演编辑的角色,学生扮演记者的角色。教师和学生都像专业新闻工作者那样工作,通过作坊式课堂、大篷车式课堂,建立一个学生敢于与老师交谈的课堂环境。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