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小学数学论文
 

[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小学数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9-02-04 03:41:44 影响了: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新课改理念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课堂成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关注的是在生长、成长中的整个生命,培养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着眼于“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课程标准,怎样来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呢?
  一、精心预设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的前提
  预设是对即将进行教学过程的一种设想。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学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体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预设教案的成功,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精髓、尊重教材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时代发展,尽可能地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去挖掘教材,拓展教材,超越教材。
  1.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价值的素材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个建构的过程是通过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的加工来实现的。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在一定情境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对于学习者知识内化的作用启迪着我们在教学预设时要尽可能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价值的素材。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从学生喜欢的过生日情景出发,用多媒体出示小芳、小萌过生日场境。随后要求学生思考:二瓶矿泉水,四个苹果,一个小蛋糕,怎么平均分给二个人呢?用哪些数哪个式子表示?矿泉水2÷2=1,苹果4÷2=2,小蛋糕呢?学生说可以用刀一切二,每人得半个,式子是1÷2=?从学生生活经验能够得到结果,可结果用哪个数表示?这时知识的冲突出来了,他们有的说用1表示,有的用2/1表示,有的干脆自己创造一个说不上来的数……这时学生情绪激奋,学生探究的动机被激发了。愤悱性教学原理的恰当运用,较好地激活了课堂,为新课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2.灵活处理教材的呈现方式
  从“教教科书”到“用教材教”,这是教育理念上的一个跨越。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就说明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在预设教案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先前经验等因素出发,灵活运用教材,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安排最佳的呈现方式来预设教案。这样的预设可以按照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来设计,也可以按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设计。如在一堂数学活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摆一摆,用12个棱长2厘米的立方体可以摆出几种不同的长方体?”。学生四人小组摆后,就得到如下的反馈:
  生1:我们摆的长方体的长是24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还有长是12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还有长是8厘米,宽6厘米,高2厘米。
  生2:我们小组除了他们摆的三种外,我们还摆出了长6厘米,宽4厘米,高4厘米。
  ……
  随后,我就接着问:“你能求出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吗?请选择一种进行计算。”这时,学生在动手摆的基础上列式计算基本没有问题了。这样的预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亲身操作中能够自行发现、思索领悟、抽象概括,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还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通过预设,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试验来发现一些数学规律和结论,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活动,这种探索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充分考虑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也就成了这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由此,我们预设课堂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形成探究的欲望。例如,教学“正比例”时,可以带着学生去室外,用杆高与影长的关系,测出树木、旗杆等物体的高度。教学“比例尺”时,可预设学生根据比例把自己家中的房子画在图纸上,设计自己喜欢的建筑物。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课堂设计成学生舒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充分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这样就能符合学生积极探索的心理需求。
  二、动态生成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的关键
  一堂课成功的课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所谓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的成功。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亮点,它解放了师生和教材,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可以这样说,动态生成是构建有效小学数学课堂的关键。那么,怎样来构建生成性的小学数学课堂呢?
  1.转变教师的角色
  生成源自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新知与旧知之间的矛盾冲突。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也就成了学生内化知识、形成能力的数学学习过程。这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动态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一过程,就离不开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提供一个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时空。因此,一堂富于生成性的数学课肯定是学生唱主角的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当的是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评定者、合作者的角色。在课堂上,让老师“沉下去”,学生“浮起来”,这才是课堂生成的前提。课堂上经能听到的“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你还有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吗?”等一句句不经意的交谈时时点拨着学生的思维。一句句真切的交流、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个个问题的产生始终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着他们的智慧,为动态生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2.开放课堂
  开放,从内容角度讲,就是要实现书本知识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从课程角度来看,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再者,从教学角度讲,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价值的素材有利于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从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这里,笔者以《长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案例一:
  1、 出示例题:
  有一块长方形的铁皮,长5分米,宽3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师:这道题求的是什么?
  2、教师操作,学生观察.
  (教师用面积单位1平方分米去实际测量,让学生观察)
  师:先沿着长边去量,量了几次?一次是多少?五次是多少?
  生:量了五次,一次是1平方分米,五次是15平方分米.
  师:宽是3分米,正好排了几排?这块铁皮有几个5平方分米?
  生:求3个5平方分米。
  师:怎样求?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3排,3个5平方分米是15平方分米,5×3=15平方分米。
  由此得出长方形的面积是5×3=15(平方分米)。
  3、得出公式。
  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个长方形铁皮的长是5分米,用1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沿着长边去摆,正好摆5个;宽是3分米,正好可以摆3排;也就是5×3=15个1平方分米,与面积的平方分米是相等的,因此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和宽相乘的积
  案例二:
  (1)首先出示面积相近、长宽不一的两个长方形,让学生观察讨论比小。
  师:比较哪个图形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面积?(利用媒体移动图形)
  通过演示,让学生知道要求面积可以面积单位测量。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又提出,在实际生活中用面积单位测量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求寻找更简便的求面积的方法,使学生带着希望解决问题的渴求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而从思想上和知识上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准备
  (2)推导公式。要求每个学生准备4个长方形和8个1厘米的面积单位(其中长方形1:长8厘米,宽2厘米;长方形2:长5厘米,宽3厘米;长方形3:长8厘米,宽4厘米;长方形4:长15厘米,宽10厘米)
  (3)学生操作讨论。(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
  生1:我用面积摆长方形2时,发现用面积单位不够摆满整个长方形,怎么办?
  生2:我发现用8个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4时,既不够摆长,也不够摆满宽,怎么办呢?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发现这么多问题。下面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自己不能独立解决就在小组内合作。(这时学生都积极动脑,有的求助同学共同研究,还有的同学去求助于教师,学习热情非常高涨。)
  生3:在测量长方形3时,只能用8个面积单位测量出它的长,这时我想能否用8个面积单位先测量出它的长,记录在脑子里,再用其他的3个面积单位测量它的宽。
  师:你用这个办法可以解决。
  生3:不过这需要合作才能更快一些解决。
  师:生3说的办法可以,你们可以和同桌一起完成。
  ……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理念,得到的是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数学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可见,一堂好的数学课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是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在互动中创造、生成的过程。封闭导致僵化;开放,才有可能更多的生成。
  3.善于因势利导
  数学课堂上,经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是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挖掘错误的“亮点”,给予肯定和欣赏,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让智慧火花闪现,它就能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通过学习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就利用媒体出示了一些实物,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角。不少同学很快地从图片中找出了角。这时,有一位学生从大家交流过的剪刀图片上找出了与刚才找过的角相互补的一个角,此时,我只是点头示意这位同学找对了。紧接着,又有同学找出了绕剪刀轴心旋转的第二只角、第三只角。这样的答案是不是正确呢?我把这个问题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对照课本中的说法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想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暴露许多新的思维。它们有的超常合理,有的则古怪荒谬,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善于选取和利用,就能生成出新的问题。
  诚然,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并不仅仅是“预设”和“生成”这两个方面所决定的,它还包括采用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采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因素。应该看到: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还是要能够正确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只有当“预设”与“生成”达到和谐统一时,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才是最有效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