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运用欣赏法进行语文教学】谈发现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运用欣赏法进行语文教学】谈发现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9-02-04 03:41:49 影响了:

  一、现象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还是使用串讲法,及教师讲,学生听;或是教师问,学生答。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经过老师的分析,变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了。特别令人讨厌的是,为了凑时间,非常浅显的一篇短文,也要讲两三个课时。结果,整个课上的时间,全被教师一人霸占了,不让学生读,不让学生说,也没有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自习课,又是让学生去做那千篇一律地所谓基本功练习,或是私下拼凑的单元检测一类的东西。语文、数学几乎都是课上老师讲,课下学生练,好像不是这样就不是语文课一样。结果,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恹恹欲睡。学生不想听也得听,不愿做也得做,没有任何趣味可言,语文课成为最浪费时间、效果最差、又让学生讨厌的一门课。对此,老师深受其苦,学生深受其害,我是深恶痛绝。
  但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有的教师使用目标教学法,一上课教师先交待本课的学习目标,然后是学生看书质疑,接着是学生讨论,最后是教师统一答案。这种方法比起串讲法来是有了一定的进步,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了,但依然费时间,效果也并不理想。还有的教师采用“自主学习法”,我看过几节示范课,总觉得与串讲法、目标法没有多大区别,都是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获不大,学生忙,老师累,顾不上学生的读写。我认为,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读写训练才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根本呀!
  二、感悟
  我也当过学生,上了小学上中学,上了师范上大学,对于教师的细嚼慢咽是烦之又烦,但又不能不学,因为考试还要按老师讲得去考,所以越学越烦语文,越恨语文,并下了决心,出了校门坚决不再接触语文。
  改变我这一想法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对苏轼的认识。课本里收录了不少苏轼的作品,也听过不少语文老师对其作品的分析,但都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好的印象,特别是上本科函授时,一个被称为有两下子的老师,在给我们讲苏轼写的《赤壁赋》,滔滔不绝地讲了一大晌,倒使我越听越糊涂。我心里想,什么大文学家,写的都是什么呀!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原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个《阅读和欣赏》栏目,专门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文,每周播两次,一次30分钟,我听过几次,觉得挺有趣的,他们往往是先介绍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把诗文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遍。再把原文的大意、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及语言特点简明扼要地做一番介绍,最后再读一点诗文,时间不长,收获不小。特别是当我听完臧克家分析的《赤壁赋》以后,我突然发现苏轼的文章写的是那样的美,真是如诗如画,让人听了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我第一次尝到了学习语文的甜头,我简直被它的魅力所吸引住了。听完以后,我就赶紧找来原文,一读再读觉得它真是美极了。
  我当时就想,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也像这样上,该都好呀!又省时间效果又好。
  三、尝试
  我这个人比较好奇,胆子也比较大,敢于冒险,我就把我的想法进行实验。先是用这种方法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先介绍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让同学们听一边课文的录音,再分析一下本文的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最后再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记记笔记,有什么问题,相互交换一下意见或向老师提出来做一解答。
  一节课45分钟轻轻松松地讲完了,受到学生的好评,都说这样讲好,省时间,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后来我又用了此种方法讲了高尔基的《海燕》,也是用了一课时既进行了分析,又听了两遍录音。到了期末我对该班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问在本册书中你最喜欢那篇课文,结果多数学生都答的是《海燕》。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文章写的确实好,另一方面也与教师的教法有关,我还用这种方法,尝试讲过初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春》、《背影》等课文,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很受学生欢迎。
  四、思索
  用欣赏法进行教学为什么会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呢?它有哪些好处呢?我个人认为:
  第一,它节省时间。不管长文短文、现代文还是文言文,一般都是一课时进行完。这样一本书三四十课,用三四十课时就可以全部讲完,剩下的时间,学生就可以用于自由阅读,或参观、或活动、或练习、或写作,学生读得多了,见得广了,写得多了,语文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第二,由于一课时学一课,所以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教师只能讲最精彩最重要的一点或一部分。像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就只讲了1~9自然段写百草园的部分,三味书屋部分则出几个思考题让学生课下去读。由于讲的少而精,学生的注意力就格外的集中,印象就深刻。
  第三,欣赏法教学符合科学的记忆规律,有利于科学的记忆。心理学告诉我们,一堂课的开头部分不便于记忆,因为思想还没有扭转过来,后面的十来分钟也不便于记忆,因为大脑容易疲劳,只有中间的二三十分钟是记忆的黄金阶段,注意力也便于集中。欣赏法的讲解分析利用的正是这个黄金段,所以效果最好。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任何教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欣赏法也是如此,它有以上三大优点,也有一点不足,那就是它只是属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信息传播,不便于师生双方互相交流,更难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立体交流。因此,把它作为一种方法可以,但不要作为唯一的一种方法,它还需要其他的方法作以辅助和补充,正像人们吃饭一样,馒头好吃,但只吃馒头就不好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