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湖海江山作课堂_新课堂答案
 

湖海江山作课堂_新课堂答案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9:24 影响了:

  2008年3月,我校高二年级学生到东海农场学农一周。其间,乘便游览了东海之滨的滴水湖和洋山深水港。   我们首先去的是滴水湖。站在湖边,看烟波浩淼,一望无际,清风浩荡,胸襟大开。据说此湖面积是杭州西湖的三倍。可是诺大一湖,为何命名“滴水湖”?望着湖中的标志性滴水雕塑,不解其意,问湖滨管理人员,亦难言其详。于是,这引诱着我们对“滴水湖”命意作点顾名思义的思索。笔者让学生们合作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一、从“一滴水”可以联到哪些相关的格言、警句?从中是否能窥见命名者的某些立意匠心?
  二、“滴水湖”的命意对建设大上海有何启示?
  三、“滴水湖”的命意对我们做个怎样的上海人有何启示?
  答案一一呈现:
  ◎“大海中的一滴水”――滴水湖即使三倍于杭州西湖,但比起邻接的浩瀚东海来,当然不过是一滴水而已。上海虽然发达,但与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对整个人类发展所作的贡献相比,显得何其渺小。
  因此,上海人必须谦虚谨慎,切不可沾沾自喜、夜郎自大。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不干涸”――就像安泰离不开大地,上海也只有融入全国的改革开放乃至当今世界发展的大潮,才能有蓬勃的生机和不尽的活力。
  因此,上海人必须开放豁达,切不可画地为牢、坐井观天。
  ◎“滴水渐积成沧海”――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上海的发展起步较晚,文化根基不深,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也需要继往开来的沉淀,才能真正做到融汇百川、沉雄博大。
  因此,上海人需要持续积淀,切不可好高骛远、浮躁轻狂。
  ◎“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上海是中国的上海,上海的发展得益于祖国大家庭的扶持、润育,上海有责任回报祖国和各兄弟省市的支援。
  因此,上海人要有感恩情怀,切不可得鱼忘筌、自私狭隘。
  ……
  ――即水抒情言理,对话何其精彩!
  由此不难看出,滴水湖不仅是上海城市精神的象征,也是上海人人格胸襟的寄托。在上海发展的宏伟蓝图中,滴水湖不过是浩浩长卷中的一个小意象,但却是一个富含深厚哲理的诗画相融的意象。她吸纳东海,气象万千,格调如太白之诗,奔放而飘逸;境界如东坡之词,雄奇而旷远――多么发人深思的创意手笔!
  接着,我们驱车前往洋山港,车过跨海大桥,犹如蛟龙出水,直赴洋山。当笔者乘兴登上山顶,仰长天,观沧海,俯瞰码头巨舰连横,气势磅礴,何等恢弘!这吞吐五洲四海的洋山深水港仿佛是“滴水湖”意象的妙笔笺注,或者说是与“滴水湖”诗篇神韵契合的“外一首”吧。
  恰好,当天的报纸报道:神七升空,上海航天承担“神七”飞船研制三分之一的任务。至此不觉激情满怀,逸兴遄飞,面向大海吟得小诗一首:
  湖名滴水因邻海,港辟洋山可济洲。
  吐纳风云天地小,胸罗万象看星球。
  ――上海人必须有如此胸罗万象的大胸襟、吐纳风云的大气魄!
  机不可失,笔者又给古典诗词选修班的同学布置了一个作业:以“登小洋山”为话题和诗一首或填词一阕。
  试看两篇习作:
  登小洋山有感
  朱成纯
   东风远渡小洋山,蛇舞长龙叩大关。
   欲引狂澜三万里,仰天笑傲报轩辕。
  
  浪淘沙
  张峰
  乘驾御东风,飞跨长虹。
  洋山深港大江东。
  漫步峥嵘山石顶,一览天空。
  聚首论英雄,指点盘龙。
  艨艟列舰傲苍穹。
  安得倾情邀四海,豪饮千盅。(如今,世博会的盛举,让张峰同学的这个美丽的愿望化为现实了。)
  至此,既有顾名思义寻根究底的探讨,又有即景生情赋诗填词的兴会,“课”亦活矣!
  滴水湖、洋山港――姊妹篇杰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她们又何尝不是一笔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值得开发和利用的教育资源呢?
  教育,的确需要一点画龙点睛的匠心。什么是上海精神?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上海人?这是我们常常在教室里、校园中讨论的话题,司空见惯、屡见不鲜。但是那些只是概念的阐发、是理性的认知、是抽象的思考。当我们站在滴水湖边即景联想的时候,那才是直观的感受、是诗性的领悟、是切身的体验。感受比认知更鲜活,领悟比接受更自信,体验比思考更深刻。当然,校园中、教室里的认知理解之类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好比是“画龙”;而走出课堂回归现实的感受、领悟和体验,则是在为龙“点睛”。于漪老师曾说:“教学不能只教到黑板上,必须要教到学生的心里去。”的确,龙不点睛,怎能破壁飞腾?
  “画龙”需要长期积累,“点睛”的契机往往偶然得之。教书育人需要长期积累的“画龙”,也需要偶然得之的“点睛”。“点睛”需要发现契机或创造契机,需要艺术的匠心和灵感。但凡有长期的积累和育人的匠心,则自然不乏偶然得之的契机和灵感的。
  清代诗人袁枚有诗云:“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皆为绝妙词。”他说的是诗歌创作的原理。但岂止写诗,我们的教书育人又何尝不与此同理?从此出发,也就不难理解:教师即课程,学生亦课程;资源无处不在,课堂无处不在,“生成”契机无处不在,教育场也无处不在。
  海滨归来,壮观浩渺的滴水湖、洋山港依然在脑海中历历如画,反思当日这个发生在东海之滨的教育小插曲,伏案开灯,匆匆写下小词一阕以记其事:
  ――调寄卜算子
  俱是课程人,
  互动开泉壤。
  解道画龙与点睛,
  在在资涵养。
  
  诗吟滴水湖,
  词赋洋山港。
  湖海江山作课堂,
  对话胸襟广。
  [作者通联:上海建平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