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音乐课不应是理论的堆砌|音乐课教案
 

音乐课不应是理论的堆砌|音乐课教案

发布时间:2019-02-05 04:13:01 影响了:

  笔者曾听过一节参加市优质课的准备课,发现教者在授课过程中,将音乐课完全变成了理论的堆砌。这种做法如果不加以制止和改正,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可能会使音乐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节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管弦和鸣》。新课从动画片《猫和老鼠》的交响乐导入,学生饶有兴趣。接下来的乐器分组就开始了万里讲解的第一步。先从木管讲起,一直到铜管、弦乐、打击乐组,反复使用图片,强行让学生记忆。接下来就开始了概念性的叙述――什么是管弦乐队?大屏幕上打出来,生毫无感情色彩地读一遍,然后把学生分成4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之后再来抢答,抢答后还有“可爱”的笑脸发。欣赏《卡门序曲》时,先从序曲的概念讲起,把诸如速度、力度、音区、情绪、表现内容等程式化地写出来,生做选择题。选择题做完,又让不懂指挥为何含义的学生起立指挥,甚至节奏都错了。显然,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不仅大大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给了学生一个错误的信息,以为随便比划一下就是指挥。
  笔者认为,一节用于评比的优质课,或是平时的随堂课,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分清上课的对象。八年级的学生,审美还处于一个浑沌的阶段,伴随着他们的是常换常新的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美的体现与领会本身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再伴以概念恐怕就更让学生望而却步了。十几岁的孩子,一个“力度”的表达足够让他们消化半天,在这样的选择题光环的笼罩下,即使他们程式化的回答“正确”了,只是题面上答案的正确而已,硬性的把所谓正确的听觉感受加在学生身上,让学生填表、选择,全班的感觉都一样,我们培养的只能是一批音乐感觉相似的群体。一百个人读莎士比亚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个人对任何一首音乐作品的了解都不可能一样。
  《卡门序曲》就音乐来说,当然是一首经典作品,给学生听也无可厚非。但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反复强调斗牛士的英勇与果敢,于今稍不合时宜了一点。因为当今的西班牙各方呼吁,要取消这种残忍的比赛,我们欣赏的是音乐当中的英雄性格,而不是原文化作品中包含的血腥与暴力。
  听就要让学生听,不要加入“人声”。可本节的音乐欣赏环节,师时时不忘自己为人师的角色,句句跟唱。而一节欣赏课,就是要让学生静静地感受音乐旋律是活泼的或是安静的、激烈的还是典雅的。
  再说指挥。学生根本不知什么是指挥,怎么指挥。因为一般学生的学习经历不允许他有这样的才能,怎么去指挥?除非事先安排好某位同学,如果是这样,那就彻彻底底失去了课的原意。教师的作用是什么?作为一名引导者、参与者、协调者,有时是统帅,有时是士兵,还有时是工具,其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在设计好的环节中不露痕迹地去感受音乐的美。
  讲解回旋曲式时,该课教师还用了一个吃饭的比喻。将ABACA这样的结构理解为吃饭、吃肉、吃饭、吃菜、吃饭、喝汤,最后在喝汤之中不了了之。我相信,这样的比喻学生可能记住的只是吃饭喝汤。实际上,这个结构最后还是要以吃饭结束的,这才是比喻的真谛,在比喻中升华抽象的知识。
  这节优质课的准备课,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聒噪,失去了音乐课的音乐性,优美的音响中始终夹杂着概念、理论、逻辑、分析,这些东西不是不能有,而是一定要有,但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是一堂课之功。我们的课堂是音乐课堂,我们反复提倡的是音乐课堂的音乐性。围绕着音乐进行是音乐课的特点,在这个特点上要突出我们的特性,在这个独特的特性上要凸显美育,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得到艺术的熏陶、美的感染。但是,不能由此走入另一个极端。本节课的不成功之处就在于:音乐欣赏中乐曲、作者的背景是要作为铺垫介绍的,置身于曲子的年代,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音乐欣赏中旋律的走向、演奏乐器的音色也可以在课堂上一带而过,这个带要有技巧,不是一次性全部介绍完毕,要有计划地每节课着重听辨一种,重在积累。音乐的力度表达更应贯穿每首乐曲的始终,没有力度的对比,任何曲子都会黯然失色……当然,还有节奏、速度、情绪等等,这里不一一赘述。然后,就是听的问题了。欣赏,其根本就是聆听,静下心来聆听,听得多了,我们会随着乐曲的兴奋而兴奋、忧伤而忧伤。所以,要给学生一个独立的聆听空间,而不是一味地、空洞地、硬性地讲解,讲解,再讲解。
  总之,音乐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循序渐进、有目的地说明,一个概念、一个重点的渗透,久而久之,才会彻底摒弃用理论堆砌起音乐课的做法。
   (责任编辑付淑霞)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