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对西部山区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_蚕桑产业
 

对西部山区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_蚕桑产业

发布时间:2019-02-15 04:02:58 影响了:

  摘要隆阳区位于中国西部边陲,是云南省蚕桑产业的传统老区,近年来,隆阳区开始调整思路,突出发展蚕桑产业。针对山区蚕桑发展存在的问题,利用其优势和潜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以实现山区蚕桑产业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蚕桑产业;有利条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西部山区
  中图分类号 S8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232-02
  
  蚕桑生产是隆阳区的一项传统优势产业,隆阳区自古是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重镇,是云南地区古代蚕桑丝绸产品的主要产地和重要集散地,直到20世纪初,蚕桑生产一直是隆阳区的一项重要特色产业。2000年以来,当地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把蚕桑列为重要支柱产业进行培养,以此作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新路子。隆阳区有山区种桑乡镇5个,桑园面积1 259.3hm2,占全区种桑总面积的20.7%,属多民族杂居区,长期以来重视粮食和畜牧生产,农业产业结构长期得不到调整,通过政府努力,山区蚕桑产业已成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为了探索一条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隆阳区加快了山区蚕桑产业的发展,以此调整优化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隆阳山区蚕桑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1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
  隆阳区位于东经98°43′30″~99°26′40″,北纬24°46′32″~25°38′31″,农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640~2 000m之间。山区具有发展蚕桑的优良无污染气候环境,在1 700m中海拔山区,多年年平均气温15.5℃,年降雨量974.2mm,年总辐射量5 756MJ/m2,≥10℃年活动积温多年平均值达5 671℃,年日照时数2 300h,无霜期280d以上,气候温和,无严寒酷暑,一年可养蚕4~5批,全年可饲养生产条件要求较高的多丝量蚕品种,所生产的蚕茧颜色白、茧层厚、丝质优,可缫制高档白厂丝。气候资源优越,是比较适于发展优质蚕茧基地的。隆阳区平坝地区面积十分有限,山区面积占大部分,蚕桑产业向山区发展,是该区蚕桑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2隆阳区山区蚕桑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从2007年开始,隆阳区拉开了开发山区蚕桑产业发展的序幕。经过3年的发展,有一定的栽桑养蚕技术优势和群众基础。全区累计完成山区桑园建设1 259.3hm2,其中2008年新植736hm2,大部分山区桑园还未投产见效。2008年西山三乡养蚕5 136张,生产鲜茧170.955t,实现产值323万元,平均每盒产茧33.3kg,平均单盒产值628.9元。鲜茧平均单价18.9元/kg。
  
  2山区蚕桑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桑园质量较差,产量不高
  隆阳区地处西部边疆,地方经济和科学技术都较为落后,1hm2桑产茧量为450~750kg,而在江苏、浙江蚕区,1hm2桑园产茧量普遍达到1 500kg以上。隆阳区的山地桑园单位面积产茧量不高,主要原因是桑园立地条件差、桑园管理差、产叶量低、养蚕不精细、消毒防病工作不到位。虽然其蚕桑生产的总体水平不高,但也不乏1hm2桑园产茧1 500 kg以上的好典型。由于栽培质量和管理较差,山区蚕桑产业未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2.2经济基础差,投资能力弱
  西山片的瓦马、瓦房和杨柳3个乡,年栽桑500hm2,2008年养蚕903张,生产鲜茧31.7t。山区地理上山高谷深,耕地和村民居住地较为分散,采桑养蚕用工消耗较多,由于当地经济基础较差,养蚕用房建设较为困难,生产投资能力严重不足,对养蚕生产不利。
  
  2.3劳动力文化科技素质不高,生产管理粗放
  由于多年来交通和通讯的落后,山区乡镇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科技素质不高。近几年来,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数迅速增加,山区留守家乡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很多地方,老人、妇女成了农村主要劳动力,他们普遍文化程度都不高,农业科技水平落后,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极大地制约蚕桑生产的发展。
  
  2.4山区的蚕桑生产基础条件差
  一是山区大面积桑园水利化程度低。隆阳区的山坡旱地,缺少灌溉条件,桑园灌水主要靠雨水。每年的冬春季节旱情严重,新植桑园的浇水则靠车拉水,甚至人背马驮来浇灌。由此极易造成桑园缺株多,叶片小,叶质差,产叶量低,从而影响公顷桑的蚕种饲养量,公顷桑产出销量低。二是资金投入不足,蚕房建设滞后。由于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蚕农投入专用蚕房建设资金有限,绝大部分农户没有专用蚕房,无法满足保温保湿、通风透气和便于清洗消毒的要求。使病原物不能及时彻底消灭,给蚕病的发生,传染创造了有利条件,直接影响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
  
  2.5蚕桑科技意识淡薄,科技应用率低
  受经济、历史条件因素的影响,山区蚕农的文化科技素质较低,由于蚕桑是种植养殖相结合的产业,要求蚕农有一定的科技知识,而山区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普遍较低,劳动力是老人和妇女。使蚕农的文化科技素质相对较低,在蚕桑生产过程中接受蚕桑科技人员技术指导就难免出现不按技术规程操作的问题,尤其在养殖过程表现较为突出。部分农户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在蚕室蚕具消毒和蚕病防治中用药不当,因而导致蚕病暴发,从而影响养殖产业的效益。
  
  3发展对策
  
  3.1巩固和发展蚕桑基地,增强山区蚕桑产出能力
  山区蚕桑发展应该好字当头、平稳发展、合理规划、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尽快把蚕桑生产规模搞上去,提高新植桑园质量,把整个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切实做大做强这一骨干产业。对当前的形势要有正确认识,要准确判断,理性对待。在市场低潮时期必须保住桑园,有条件的地方还应该抓住机遇,发展新桑园。要努力实现蚕桑生产发展上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统一。今后要努力增强现有桑园的产出能力,提高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隆阳区的蚕桑生产应该集中在少部分乡镇进行布局,以村为单位集中连片规划桑园。
  有条件地发展一批蚕桑基地乡镇,按照气候条件适宜、立地条件好、养蚕劳力较为充足的原则进行选择发展,桑园要与烟草种植保持50m以上间距,海拔过高的冷凉区域不宜发展种植,在适宜区也要把每个农户种桑规模控制在0.2~0.3hm2,要确保种植一块、养蚕见效一块,把蚕桑产业发展成为一项为经济效益显著的富民产业。
  坚持区域规划、合理布局、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产业发展原则,推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机制。突出规划的集中连片,重视规模效益的发挥,合理布局,避免桑烟矛盾,注意协调桑粮、桑畜等矛盾,在发展规划中最大限度地避免农作物的相互影响。走凸现产业特色、增加农民收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道路。
  
  3.2积极引导、依靠科技做强产业
  采取宣传引导,在群众对蚕桑生产的认识上,通过主攻单产,提高质量,培养蚕桑科技户,提高养蚕经济效益,用蚕桑科技示范户进行说服教育。起到积极带动,正确引导,使产业调整切合山区农民实际,宜桑则桑,宜畜则畜。引导蚕农加大桑园管理力度。在扶持政策上,要改变蚕农依靠政策来发展蚕桑的思想,应将蚕桑示范村建设与扶贫相结合,与退耕还林项目的泡核桃种植相结合,在蚕农自愿发展、有所投入的基础上,政府和龙头公司鼓励性地给予适当扶持,加大宣传指导力度,增加科技入户率,提高蚕茧质量;加强蚕桑科技推广普及,不断增强蚕农的科技素质,真正做到以科技求效益,以效益求发展;加大对蚕农的宣传教育,提高蚕农质量意识和忧患意识,教育蚕农考虑长远利益,消除蚕农一味盼涨怨跌的心理,增强蚕农对市场风险心理承受力。蚕桑产业管理部门要确立蚕农的利益就是产业发展基础的服务观,把蚕农利益放在第1位,避免有利就抢、无利就让的生产经营状况,培育蚕农的产业风险意识。从而改变重粮畜、重林果、轻蚕桑的思想观念。技术服务部门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标来协调多方利益,从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来分析问题,用效益驱动来促进蚕桑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桑园管理,提高产值和效益
  山区蚕桑生产基础设施较差,特别是桑园的灌溉条件与交通条件差、小蚕共育点建设不符合技术规范、大蚕专用蚕房少、养蚕设施不配套,针对这些问题,今后应该着力加强蚕桑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区财政应安排一定的扶持资金优先解决一部分连片桑园的水利和交通条件,优先解决好主要蚕区和贫困村种桑户的蚕房建设问题。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要将高产桑园建设纳入农田基本建设内容,解决好水利问题,通过小额贷款解决当前蚕房建设资金问题。针对现有“龙头”企业要把养蚕生产当做第一车间予以支持,积极发挥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和专业大户作用,相互合作,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能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做到与蚕农风险共担、利益同享。
  桑园管理是养蚕生产发展的基础。新植桑园要按照技术规范适时进行定干,培养良好树形,加强肥培管理,促进桑园及早进入丰产期。投产桑园要加强中耕管理。每年冬季进行1次深耕并施入有机肥,培肥地力,促进桑树根系发育;每年至少施4次肥料,氮磷钾配合施用,确保桑树的养分供给;有条件的地方每年春季灌水1次。认真抓好桑园病虫害防治,及时进行除草,促进桑树健康生长。对低产桑园要区别不同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造措施,加快对全区低产桑园的改造步伐,尽快提升隆阳区桑园的产出和效益。
  
  3.4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服务效能
  蚕桑生产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业产业项目,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科技培训,提高生产者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蚕桑科技人员的能力素质和服务基层的思想认识,结合农业科技服务的“千百万工程”,让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农户家中和田头地脚,让每个农户至少有1个科学种养的明白人。为了便于抓好蚕桑生产,应调整充实各级蚕桑产业领导小组,要强化对蚕桑产业的领导。蚕桑产业办是蚕桑生产日常工作和生产规划管理的具体承担者,要健全机构,抽调人员充实蚕桑办的工作力量,要改善办公条件,从做大做强蚕桑产业的工作需要出发,切实提高蚕桑办的工作效能。今后要加强蚕桑技术辅导员的培训与管理,定期培训辅导员,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健全完善技术服务网络体系,每乡设1名总辅导员,在乡镇蚕办主任的领导下指导管理本乡(镇)的辅导员,其他辅导员分工到村、挂地块(插牌)、挂户,实行与产茧量和交茧量挂钩的工作责任制,并实行严格考核奖惩,优胜劣汰。各乡镇要建立健全种桑养蚕台账到户的管理措施,形成科学严格的监管制度,提高服务和管理的效能。要引导农户根据桑园长势合理制定每期养蚕计划,正确确定养蚕量,做到应养尽养,促使桑蚕平衡。同时,要加快小蚕共育点的培训建设,促进养蚕专业化、规范化,在条件成熟时发展小蚕商品化。加大小蚕一日二回育、大蚕一日三回育、活动蚕台育和自动化上蔟等省力化养蚕技术的推广力度,切实降低劳动力消耗,减少桑叶用量,降低养蚕的生产成本,增加蚕农纯收入。栽桑养蚕技术较强,今后要坚持不懈抓好广大桑农的生产技术培训,让每户桑农有1个蚕桑生产技术的明白人,切实提高全区种桑养蚕的技术水平。
  
  3.5加强蚕桑科技储备,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蚕桑产业的发展中,无论是种桑养蚕,还是收茧烘茧与缫丝织绸,都有许多生产技术难题有待突破,要把蚕桑产业确定为今后的骨干产业,就必须重视现有技术推广运用的同时加大力度搞好技术储备,不断根据生产需要,研发推广适用新技术,从而实现蚕桑骨干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针对现实需要,当前要搞好桑树和蚕的良种以及各种蚕桑生产新技术的引进、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
  养蚕的主要目的是获取蚕茧缫制生丝,但作为主产品的茧丝只占种桑养蚕生物合成总量的3%,其他的大部分则体现为蚕桑副产物,大量的蚕蛹、桑叶、桑果和多种与蚕桑相关的中药材可供开发,目前在江苏、浙江等蚕桑发达地区,蚕业生产的多种副产物已得到工业化开发利用。西部地区在蚕桑产业规模化发展以后,应该在搞好缫丝工业的同时及时地发展副产物加工利用、丝制品精深加工、丝绸服装服饰等工业项目,注入一定科技资金搞深层次开发研究,力争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工艺,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蚕业资源多级开发、多次增值的优势。
  
  4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中国桑树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 帅兆麟,吕有忠.加快山区蚕桑产业化发展的对策[J].中国蚕业,2003,24(2):64-65.
  [3] 卢焕仙,夏培康,朱树桢.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冷泉山区蚕桑产业发展[J].云南农业科技,2008(S2):141-142.
  [4] 刘新民,张清.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中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蚕桑,2008(2):53-54.
  [5] 罗坤,徐明.云南蚕桑产业发展对策[J].西南农业学报,2005(6):866-870.
  [6] 梁日光.论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四大关键因素[J].广东蚕业,2009(1):14-19.
  [7] 夏培康,卢焕仙.发展优质蚕桑基地 促进新农村建设[J].云南农业科技,2008(S2):134-136.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