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无形资产会计分录 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研究
 

无形资产会计分录 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26 04:13:37 影响了:

  摘要校园文化、声誉及高校的关系类无形资产,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面临的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亟待探索出一条既发挥高校教育的基础作用,又能充分利用不可识别无形资产获得经济效益的管理模式。本文通过对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 不可识别 无形资产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高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资产范畴不断地扩大,从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来看,表现为重无形资产管理中的专利等资产管理,轻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师资水平、生源的数量和质量、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及经费的来源等。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是能够在高校的各项活动中发挥作用,并能够为高校的稳定发展创造效益的一种经济资源。
  
  2 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现状
  
  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是学校或者使用者提供的某种权利的资产,其特点是看不见,摸不着,又不具有实物形态,面对不可识别无形资产成本寿命、未来使用价值及产生的经济效益都具有不确定性的问题,同时其中部分又没有资金的支付行为,价值难以核算,更谈不上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率,针对现状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1校园文化资产管理现状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通常人们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文化的本质作为人类社会中的群体精神,是由一定社会群体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构成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通过培育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每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与高校整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增强高校的竞争力。高校的校园文化是追求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实现办学目标,在高校内部各个领域通过长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形成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有关学校的各项研究表明,高校率的学校都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气和换就能够,能够激励学生去学习。在这些成绩斐然的学校里,关注学生学习的明确目的深深植根于该校文化中,并鼓励所有学生对未来拥有较高预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经历坎坷,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在“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学生的文化生活逐渐的丰富多彩起来,各种形式的社团和各种类型的讲座、演讲层出不穷。校园文化逐渐确立了为教育服务、为社会文化服务的新目标,并相应的建立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组织管理机构,以学生社团为中心,学校的宣传部、学工处、团委等部门为指导性的机构,高校的校园文化走上了一条科学性、系统性和时效性的新道路。一般来说,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物质文化主要指高校的各种教学场所、仪器设备和校园环境,这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行为文化主要指高校日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学生的文化活动及高校的后勤服务工作等。制度文化主要指高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条例,及行为准则和要求等。精神文化主要指高校的校园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一所高校的校园传统和精神。精神文化是一所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可以独立的传播继承和发展。
  校园文化的管理在整个校园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首先,能够提高高校办学的积极性。高校如果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高校教师将会勤奋工作、发扬坚持不懈和勇于奉献的精神,学生们保持不断进步的韧劲,那么不仅教师能获得成功,学生也在这种环境中努力学习,师生都将获得精神上的回报。其次,加强校园文化管理,培养教职工、学生以及管理人员的归属感。高校全体师生在高校的崇高目标的感召下,遵循高校的宗旨全力以赴为其实现而努力。为了高校的发展,教职工和学生以及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增强高校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加强教师和学生的集体感,热爱自己的学校和提高对高校的满意度。再次,加强校园文化管理能够增强沟通和交流。高校的全部人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同构建了高校的校园文化,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管理,让高校的教职工在工作和学习中获得激励,主动追寻创新和冒险精神。在管理过程中推行一种协作关系和自我管理,遇到问题时有效的传递信息,在交流中把握主动,共同努力解决出现的问题,鼓励团体精神下的实践创新。最后,高校的校园文化管理对高校个组织团体的带动作用。积极有效的校园文化管理,将会使整个高校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全体师生和管理人员必将积极乐观,深受这种气氛的感染,乐于帮助人,高校将以和谐发展为最高宗旨。
  2.2声誉资产管理现状
  声誉领域的领军人物Charles J・Fombrun 认为公司声誉是“与其他领先的竞争对手相比,一个公司凭借过去的行为和未来的前景对所有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产生的吸引力在认知层面的表达。”要想赢得好的声誉,涉及的因素范围很广,如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优越,因其产品优良、信誉卓越而获得客户的信任,或者是因历史悠久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或者因为经营兴旺发达而形成的高于同行业一般企事业单位的超额盈利能力,以及在社会公众和同行业中所获得的美誉度和良好形象。“大学声誉是指与其他大学相比,一所大学凭借其过去、现在和可以预见的未来的大学精神、大学行为、办学条件、社会贡献等大学身份识别要素对公众产生的吸引力在认知层面的表达。”高校显然是非盈利性质的经济组织,高校的声誉通过高校的历史、学术水平、所处的地理位置、知名度、高校的内部环境、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反映出来,高校的声誉是高校的整体形象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声誉的存在有着动态性、波动性等特点,高校声誉管理与高校整体相关,是高校所有成员与资产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价值的波动是随着环境以及高校自身长期发展变换带来的,课件“声誉是无形资产中最无形的”这一说法也是有道理的,高校声誉管理是高校资产管理的新课题。
  
  3 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对策
  
  面对开放的国际教育市场的同时也必须接受国外教育力量的介入,这将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同时面临更多的机遇。如上文所述,我国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存在很多的不足,所以,加强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保护管理是当务之急。
  3.1树立高校品牌意识,赢得核心竞争优势
  品牌竞争力包含了高校在资源、能力、技术、管理、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是形成并实现高校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高校应宣传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的知识,唤醒不可识别无形资产意识。明确校园文化、声誉以及关系类资产都是高校办出特色的基础,大量创造、培育不可识别无形资产,树立名牌意识。名牌是高校的生命,是高校的办学特色,而名牌来源于高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哈佛大学最具影响力的是哈佛商学院,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品牌优势――它的目标是培养杰出的、能为人类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商业领导,寻找的是有着较高成就和深刻思想的领导者、激励者和创新者。哈弗大学商学院的特色还在于为学生聘请世界500强的知名企业家来授课,这些严格的录取标准、精心的教材编制、独特的授课方式以及难以逾越的出门关,使哈佛商学院一直保持MBA名校的桂冠,可见,只有将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转化为品牌竞争力,高校才能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3.2明确资产评价指标,完善无形资产管理体系
  高校的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的衡量很是复杂,应确立相应的指标加以衡量,作为提高管理的依据之一。美国高校普遍使用的一套指标体系,它主要是对高校学术声誉给与最高的权重,通过对同一类型的大学的校长、教务长和招生主任的调查来对学校的教师贡献等不可识别无形资产进行评价,学生群体的能力和抱负决定学校的学术氛围。
  在我国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的三个方面可根据这些指标进行考量,任何组织都把认知度作为首要的指标,高校的认知度就是社会公众对高校的认识情况,是高校的形象信息。美誉度可以作为高校的评价指标,即公众对高校的评价,有肯定也有否定。随着高校的发展,不断充实高校品牌的评价指标,从而根据这些指标来不断提高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同时根据高校在美国大学评价中的指标,结合自身特点,力求达到世界一流高校的大学评价标准。力求掌握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挖掘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的特色,确立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评价中的动态指标,打造出高校自有品牌,获得价值的增长。
  3.3确立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高等学校的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高校诸多发展战略。经营决策问题是贯穿于高校教学、科研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因此,要把无形资产分门别类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有必要在高等学校行政机构任务中增加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的内容,并设立负责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的专门职能机构,配备必要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和专门经费,全权负责学校的声誉、高素质人才资源管理等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的工作。在落实管理机构的基础上,高校经过充分调查研究,依据国家业已颁布的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制定、完善各种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对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的形成、管理、使用等问题做出明确的具体规定,从而使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确保高校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的价值。
  
  4 小结
  
  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高校的不可识别无形资产管理工作,运用品牌理论进行探讨,其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是论文的主线,也是本文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汪汉荣.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浅议[J].高等农业教育,2005(3).
  [2] 王义秋,李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2006(9).
  [3] 王俐华.论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J].高校教育管理,2007(11).
  [4] 孟凡红,朱卫东.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管理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1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