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性研究] 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性研究] 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2019-04-01 03:54:32 影响了:

  【摘 要】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文章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特点、研究渊源、差异体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重点介绍了主观幸福感差异性研究的现状和积极意义。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差异性研究
  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及研究渊源
  1.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身的生活质量作出的情感认知和整体评价。
  主观幸福感由两个部分构成: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是指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愉快体验,是个体对生活的一个总体、概括评价。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综合判断,作为认知因素,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衡量主观幸福感更有效的指标。
  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特点是:①主观性,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这一点正决定了不同个体在体察主观幸福时感受的千差万别。②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③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
  1.2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渊源
  早在1774年,当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时,幸福就明确地与自由、平等相提并论了。然而两百年以来,由于心理学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们似乎遗忘了追求幸福的意义。人们专注于治疗悲伤、忘记仇恨,却过少地去主动体验生活带来的乐趣。直到2000年,新世纪,一门名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学科在美国心理学会主席Martin E.Seligman的倡导下,在一批优秀的心理学家的积极投入下异军突起,成为了当今心理学研究的新思潮。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之一,从一开始就与积极心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2.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性研究
  在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性之前,必须了解的是,是什么影响了主观幸福感。
  Diener在一篇综述中,先对气质、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以及与高主观幸福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的相关作了回顾。接着对这方面的跨文化研究作了回顾,并提出宏观条件与幸福感存在着联系。他指出,幸福感的关键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在外部事件与生活质量之间进行协调。他的研究使心理学家更易于理解Democritus和Epictetus等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他们认为不是发生在人们身上的事件决定了他们是否感到幸福,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决定了人们的幸福感[1]。
  2.1人格因素对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差异体现
  Diener认为人格因素是预测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指标之一。在他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型中,认为人格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处世行为和态度,增加经历某种情境的可能性,或提供不同的情境环境将引起主观幸福感增加或减少。比如外倾者倾向于经历和体验积极生活事件,神经质者倾向于经历消极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本身反过来又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当然,这些影响不能单独由人格来解释。因此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超出了以积极或消极方式对生活事件做出反应的心理素质倾向。现今关于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发现,与主观幸福感联系最为紧密的人格特征是信任、情感稳定性、控制欲、耐性等。
  2.2文化因素对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差异体现
  跨文化研究表明,人格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情绪成分的影响是泛文化的,而对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的影响则是受文化影响的[2]。
  幸福感、快乐或幸福生活是与价值观念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的。虽然人类的情绪反应是在生物基础上,但真正具有意义的是生物反应的心理、社会属性。根据人们体验幸福感的信息来源不同,可将社会文化分为个人取向文化和集体取向文化。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之间的相关在前者中比后者明显。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将幸福、快乐作为其社会的首要的目的。在个人取向的文化中(如欧美国家),个人较注重自身的主观体验,倾向于区分自己与他人,直接表达个人态度和内心感受的行为受到鼓励,和自我相关的情感如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尤其紧密,对于享受生活等价值观念,西方社会文化就比东方社会文化更加地加以强调。而在集体取向的文化中(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比西方更强调社会承认等价值观念,体必须和外界社会规则保持一致,个人的主要目的不是区分自己与他人,而是与他人保持和谐一致,个人理想往往是所属群体的理想,个人的感觉、情绪、思想不被看作行为的决定因素、因而在集体取向的文化中,有关自我的情感取向对决定生活满意度显得不那么重要。这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有明显的表现。
  2.3遗传因素对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差异体现
  早期关于幸福感的研究认为遗传的影响更多一些。。Braungan等运用收养和双生子研究发现,1岁左右婴儿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Tellegen 1988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还发现40%积极情感变化、55%消极情感变化及48%生活满意感变化是由基因引起的,而共同的家庭生活环境只能解释22%积极情感变化、2%消极情感变化及13%生活满意感变化[3]。客观情景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限而基因对SWB的影响显著使得一些研究者相信人具有积极的素质。此观点遭到Veenhoven 1994的批评,他认为幸福感本身并非某种特质。SWB随时间而改变,幸运和噩运都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4]。现在一般认为基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基因因素影响人经历某种生活事件的可能性,使人在某种情境下的独特行为反应更可能发生,从而影响到主观幸福感。
  2.4性别因素对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差异体现
  在总的主观幸福感上,男女差异不显著。但在主观幸福感的不同维度上,两性的差异还是存在的。如有人发现女性报告的积极情感水平较男性高。Fujita等人认为,如果女性在遇到不好或难以控制的事件时,可能导致她们难以抵制消极影响;但是如果她们生活美好,则她们比男性更能感到强烈的幸福。所以女性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体验上都较男性强烈,但在总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上又与男性相当。对于生活事件男女两性有相似的反应,但也存在着一些性别角色的效应:女性持续地体验到琐细的小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而男性则更倾向于受近期的整体条件的影响[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