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如何在加强抢救保护的基础上逐步开发利用我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_基础生命支持抢救程序
 

如何在加强抢救保护的基础上逐步开发利用我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_基础生命支持抢救程序

发布时间:2019-04-01 04:41:50 影响了:

  我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蕴藏着大量宝贵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如能在抢救保护的基础上,逐步开发利用,不仅会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还能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笔者经过调研,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有关部门和领导在制定文艺政策和工作规划时参考。
  一、什么是民间文艺
  民间文艺,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总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勤劳、勇敢、乐观、聪慧的中国人民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在数千年的农耕时期所创造出来的巨大精神财富。民间文艺来自民间,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审美观点和艺术情趣,从古至今,在人民的生活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民间文化艺术,是一代代人创造的,又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和磨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与特色,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它形态姿彩各有殊异,价值作用各有所别,但无论怎样,按其不同的特征与属性,可用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予以概括。动态艺术也就是表演艺术,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以及具有民族民间代表性和传统节日中的庆典活动,民间游艺活动等。静态艺术也就是造型艺术,包括民间绘画、雕塑、瓷艺、纸艺、刺绣、染织、编织、灯彩以及反映民族民间生产、生产习俗和历史发展的服饰、器物、用具等。在这些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中,由于分布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风俗习惯、流传时间的长短等因素,而表现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地方动态艺术尤为突出,有的地方静态艺术相对集中。
  二、民间文艺的品类和特征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民间文艺,具有地域性,但又不绝对受到地域所限制,有着广泛的流传性。民间文艺除了产地不同,风格不同和上述所说的基本特征、属性外,其共同的特征就是具有不计名利的群体性,充满自尊的豪情性,自我表演的娱乐性。尤其是表演艺术,其热闹的场面、涌动的人气,更能吸引人。因为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节奏的,人们的生活不可能没有张驰。生产中不可无节日,节目里不可无活动。民间文艺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内容有庆丰收,有庆祝历史上本民族战胜自然灾害或抵御外强的胜利,也有庆祝历史上某一事件的圆满解决,从而增强民族团结等。由于节日是喜庆节日,其形式无不带有民族民间自娱自乐气息。通过传统节日活动,以示新年大吉大利,百业兴旺等美好祝愿。民间文艺活动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活动的民办性,节日活动大多都是非官办的,而是群众集资、群众操办、自我表演、自我欣赏、自得其乐;二是活动的重复性,节日活动的内容,也如活动本身一样,一年四季、年复一年沿袭数十年以至数百年。尽管如此,表演者积久成习,上传下承,群众年年观看,年年百看不厌。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文艺尽管会不断充实许多新内容,创造许多新的品类,但它总是沿着自己的根脉向前延伸的。直至今天,乃至未来,特别是与现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距离较远的某些民间文化形态,其传承性表现更加强固、更为久远。这其中,民族民间语言和艺术,民族民间习俗、礼仪、节庆,共同构成了人们生活的基本方式,传递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一个民族来说,民间文化习俗、民间的文学艺术、表演艺术、传统工艺美术等,是民族特征与个性最鲜明的表现,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它是民族情感的载体,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之所在,也是维系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对中华民族来说,它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是文化发展的根基,也是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资源。
  三、民间文艺的载体和受众
  民间文艺不靠文字记载,也不靠文字来传播,它是一种活动着的文化现象。它的载体是人的自身。它依赖人的信仰、追求、生活环境与人的语言、行为、思维心理活动广为传播、世代相承。人的一生,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礼仪民俗。诸如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礼相往来、婚葬习俗等等。这些民间礼俗、迁延了数千年,至今依然还在广大人民众的实际生活中实行着。议程的内容与形式虽随历史的演进而不断有所增减或变化,但它的基本因子还是随着民众生活的延续而得以传播与保存。所以我们说,民间文艺的根须,一直延伸到当代各种层次的现实生活里,依然存活在当代各种人物的千差万别的情态与心态之中。
  民间文艺,无论大小,无论动态、静态,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段歌舞、一片刺绣、一幅剪纸、一个故事,都是民风、民俗的再现,历史的浓缩,它永具魅力,对我们后人来说,都弥足珍贵。民间文艺中的有些形式,也许已经不是我们今天群文工作一定要开展的活动。但是,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性质、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我们却不能不研究。因为群众文化工作主要参加者(或称对象)依然离不开广大民众,广大民众本身既是民间文艺的载体,又是民间文艺的受众。
  四、我县民间文艺的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各种民间艺术品类,经过数千年来历代劳动人民的创造、锤炼、丰富,宛如群星灿烂,不计其数。仅以我县为例,民间文学、民间器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歌谣、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武术、民间杂技、民间焰火等等,无所不有。在历史上,很多民间艺人把掌握一门绝技世代相传,作为养家糊口和发家致富的本领。过去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泥塑(塑神像)壁画、彩绘、扎纸、织染、刺绣、木雕、砖雕、烧冶、铸造、五金等工匠,现在却很难找到;过去在寺庙中流行的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儒教音乐和乐器,多数也早已失传,上世纪50年代我县文化部门还搜集到不少古筝、古琴、笙、箫、管、笛等民间乐谱,可惜在“**”中被付之一炬;建国初期,我县民间表演艺术抬阁(大装)、扛装(背阁)、高跷犟驴、高跷扑蝶、挑杆、独角兽、大铜器、皮影、木偶、罗戏、卷戏、坠子书、评书等还相当红火,现在已基本灭绝;上世纪80年代,我县进行“民间艺术十大集成”原始资料搜集整理时,还有很多民间故事讲述家、民间戏曲、歌谣演唱家,讲述、演唱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戏曲、演奏了不少民间唢呐曲、坠子曲和打击乐等等,特别是竹沟革命民歌,很多人都会演唱。可2006年,当我们进行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时,这些民间老艺人绝大多数已经作古,在世的个别艺人也几乎丧失了演唱能力,再也无法采访了。这一切,充分说明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不少珍贵的民俗技艺和民间艺术形式后继乏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使无数座艺术宝库“崩塌”,令人扼腕叹息;地方戏曲、民间说唱、年画、皮影、剪纸及诸多民间工艺等随着他们生存土壤的破坏和文化生态的变化而日渐式微;许多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还没有来得及记录和记住它们,就悄然离我们而去;一些本可保存、传承和发展的民间艺术,由于缺乏传承体系和保护机构,面临“断代”的危险。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