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注重练习评析,促进有效教学|
 

注重练习评析,促进有效教学|

发布时间:2019-04-02 05:50:11 影响了:

  摘 要:练习检测后的评析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反馈练习检测评价的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已的知识、能力水平,从而来弥补缺陷,纠正错误,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练习评析;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5-087-2
  在数学教学中,经常需要对学生某部分知识或某阶段的学习状况进行综合性了解,这时进行必要的练习检测是一个很直接的方法和手段。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过于注重对检测结果好与差或相关数据的分析,而忽视了检测后对具体练习内容的评析。练习检测后的评析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反馈练习检测评价的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已的知识、能力水平,从而来弥补缺陷,纠正错误,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一般来讲,很多老师对练习评析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逐题详细地评析、复习相关知识;另一种是选择错误较多的题目具体评析。第一种方法耗时太多,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第二种方法既省时也有针对性,但似乎缺少对练习内容全面科学的分析,没能较好地挖掘相关题目的作用。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检测后的评析环节,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具体想法和做法。
  一、课前诊断,做好评析准备
  所谓课前诊断,是指在练习评析之前,“诊断”出学生在练习中反映出来的普遍错误和需要归纳、延伸的重点知识,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析预案的设计。练习评析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有针对性才能有实效性。我们要根据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准确分析学生在知识和思维方面的薄弱环节,找出具有共性的典型问题,针对导致错误的根本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评析;另外对涉及重点知识以及内涵丰富、有一定背景的习题,即使这个题目解答没有太多学生出错,也应以它为例,对其丰富的内涵和背景进行拓展性评析,以发挥该题的更大作用,从而进一步拓展延伸所学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是对新知学习的有益铺垫。在预案中,我们还要预设好练习卷评析的具体过程和方法,同时还要设计好穿插于评析过程中的巩固、拓展类补充习题,明确所要达成的知识、技能和发展的应用、创新意识等目标,充分全面地备好评析预案。
  二、课上交互,做好评析实施
  练习内容的具体评析很有“讲究”,评析过程中师生要加强交互,共同参与到评析过程中。教师要对于各知识点要多层次、多方位加以解剖分析,同时注意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以便更好地展示,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掌握。针对相关问题,在掌握常规思路和解法的基础上,还可讨论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和一题多解,让学习内容新颖,让学生进一步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同时,涉及的重点知识需进行适时适量的练习巩固,渗入讲练结合中,让学生通过评析和补充练习,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分析、综合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具体的评析实施中,教师需重点抓好如下几个方面:
  1.纠原因,析错例。练习内容的评析不能面面俱到,否则既浪费时间,又不受学生欢迎。评析前要认真检查学生解答习题的情况,确定相关较典型的错题做案例分析,并全面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情况,准确发现错误的原因,从而找出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存在的缺陷,以便加以弥补。
  例如,《分数的意义》知识检测中有一题: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多少米?每段占整根绳子的几分之几?许多学生经常出现这样的错误:每段长14米,每段占整根绳子的34。这种错误情况,是由于对题意分析不仔细,忽略了其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对分数的意义理解不清导致的。评析时,笔者让学生分析其中存在的数量关系和单位“1”及平均分的含义,明确:总长度÷段数=平均每段的长度,每段长3÷4=34米;把整根绳子总长3米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段,那每段就占整根绳子的14。解决问题后,学生们又一起进行了该类型的补充练习,及时弥补了知识薄弱处。
  2.辨条件,析变化。很多习题源于书本却高于书本,形式多变,但其基本知识点并未变化,只是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而已。在练习评析时,教师要善于将条件进行数学化分析,将题目进行变化,并和原题进行比较,从而对某一知识从多角度、多侧面和不同的起点进行提问。
  例如,《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检测中有一题:6名老师带着五、六年级的同学去参加智力竞赛。师生一起算,每2个人里有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每3人里有一个五年级的同学,参加这次竞赛的师生共有多少人?对该问题,部分学生解题过程复杂烦琐,还有一些同学竟然无从下手,解答出现错误。评析时,笔者先让学生重新审题,重点分析条件“每2个人里有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每3人里有一个五年级的同学”,通过举例、图示分析,许多学生很快都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数学实际意义:六年级同学占总人数的12,五年级同学占总人数的13。随即,学生们根据其中的数量关系完成了解答 6÷(1-12-13)=36人。过后笔者又补充提问:五、六年级参赛学生各有多少?并补充了同类型问题,分别让学生讨论解答,以便进一步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发展灵活思维。
  3.展想法,析思路。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后,能否迅速解题的关键,还在于思路是否清晰,方法是否得当。但学生解题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尝试解题产生的经验,有时只是一种朦胧并不直接的感觉,或者还不是对解题思路的理性认识。评析时就要对习题做深入剖析,认真回顾,针对性地着重思考,找到解决问题更便捷的突破口和更顺畅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习题的“剩余价值”。
  例如,《百分数》的知识检测中有一题:在含盐6%的盐水中,加入10克盐和10克水,结果盐水的含盐率( )A.提高了 B.降低了 C.不变 D.无法确定。练习反馈出学生此题完成的正确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我觉得该题内涵较丰富,类型较为新颖,很有必要交流解题想法。在思路的展示中,大部分学生解题思路虽然正确,但方法却不够简单、便捷:都是举例假设原来盐水的具体数量,计算出加入盐和水后的含盐率,再前后对比进行选择。这时我提出:“生活中,在一杯较淡(含盐率较低)的盐水里,加入一些较浓(含盐率较高)的盐水,这杯盐水浓度会有什么变化?”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得出了“会变浓(含盐率提高)”的结果。随即,一些学生马上更新了思路:先算出加入的10克盐和10克水混合成盐水的含盐率50%,再根据生活经验,把这部分盐水加入原盐水中,含盐率会提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