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商品经济:十年正在完成的转折(1978~1988中国青年思想录(之二)):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十年正在完成的转折(1978~1988中国青年思想录(之二)):商品经济

发布时间:2019-04-06 04:57:59 影响了:

  历史给予我们这代人以特殊的恩赐。  几乎没有任何一代人像这代人一样,在历史长河的瞬间——10年,经历着如此重大的转折和变迁。  带着落后的屈辱,带着贫困的羞惭,带着曾为愚昧所付出的苦辣辛酸,我们的民族终于找回了那个一直被我们所鄙弃,却在世界上长燃了几千年,并为接受它的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的火种——商品经济。
  于是,10年,我们培育着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也培育着我们。
  今天,我们试着透过历史记下的一个个镜头,去追寻和审视我们此间思想与行为的踪迹,意义深远。
  百姓拥护总理赞扬的一份报告
  一位有心的年轻女记者,曾记下这样一段史实:
  1979年8月间,安徽一个老头,带着一份“包产到户”的调查材料,跑到北京四处上书,斗胆赞扬“包产到户”给农村带来了一脉生机。一位曾经与土地混过几度春秋的年轻人听后,脑海中萌动起一团痴想,一凹清流。
  他跑到安徽100多天,走访了省地县社127个单位,大队、生产队103个,社员340人。
  他到肥西,农民怨道:“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还穿破棉袄,20多年吃不饱,叫人咋说社会主义好?”
  他跑到凤阳,凤阳后生讲怪话:“我讨我的饭,你提你的干,我讨饭影响不了你提干,你提干影响不了我讨饭。”
  他问:“包产到户”如何?
  回答:“第二次解放!”
  同时,一位二十六七岁的青年和他的朋友从甘肃写回北京一封长信,问题提得更带棱角:解放30年了,“两极分化”曾经使任何一个有道德的人感到恐惧,农民一切改善生活的努力和希望统统被这“正义”的恐惧所泯灭。人们宁可一块喝汤,也不肯一个人先富。什么是社会主义啊?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能够跨越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吗?实践本身已向我们提出了超出原有框框的新问题。
  他思考着,他也思考着,他们那一伙和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都思考着。他们组织起来,要以农村为突破口,找到8亿人乃至10亿人走向富裕生活的道路。那位知心的长辈杜润生为之兴奋地说,农民不富,中国不会富。农民受苦,中国就受苦;农民还是古代化,中国就不会现代化。农民定,天下定。如果能使中国农民摆脱贫穷,就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1981年7月14日傍晚,男儿女儿们住进了安徽滁县地委招待所。随后20多天,他们全方位地解剖了这个中国农村社会内部的微观肌体。
  终于,滁县调查报告打响了。
  当时赵紫阳总理高度评价这个报告,说它把“包产到户”的来由及问题讲得一清二楚,建议大家都看看。
  万里副总理说:老百姓有吃有穿,就是胜利。
  年轻人的智慧汇入中国决策之中,他们参加了1982年中央1号文件的制定工作。有人说,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灵魂中,这伙年轻人拾起了时代的共鸣。
  虽然,这伙年轻人的踪迹只是历史的一个片断,但是,又有谁会忽略这样的一个逻辑与事实:没有一代青年与父兄们对社会主义的反省和怀疑(也许是不自觉的),没有他们大胆的创造,并使之成为合理的现实,就不会有今天理论上的突破,也就不会有以后出现的多种经营的发展,专业户、乡镇企业的振兴以及1亿多农村人口离开田地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以及后来的城市经济改革。当我们再把思绪和审视拉回到一代青年思想进程的那个坐标点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代精英终于凿开冰河,把商品经济之舟推上航线。
  中国震惊世界刮目的一块标语牌
  深圳,今天已经是无人不晓了。而在70年代的末期,那里却像“百慕大三角”一般神奇。因为它是特区。特,就是对外更加开放,对内更加搞活。于是那里出现了自打五星红旗从天安门升起后就没有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计划经济不能再有恃无恐地称霸于价值规律,企业与企业之间有了竞争;撞钟的和尚开始无地自容。
  在深圳,一座拔地而起的28层楼房,从打基础到完工,只用了5个月的时间。而同是一个承包队,在内地承建一座不大的礼堂,却3年未曾竣工。此类事情不再是新闻。
  当我们重新打量那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发现“特区现象”和一代青年思想碰撞的交点,是那伴随着商品经济而通行的新观念的冲击。
  一位朋友说过这样的感受,当深圳街头第一次耸立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时,不仅中国为之一震,世界也由此刮目。我正是从那时记住了深圳。我看到了观念变革之潮的第一朵浪花。
  时势造英雄,原本不错。时势不仅造英雄,而且选择出适合自己需要的价值观念,创造出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完成对英雄的鼓动和评价。正因如此,深圳虽然既无悠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又无浓厚的现实文化氛围,却依靠经济的力量,孕育了一套新的价值观念。而青年们在着迷于深圳那一个个和高速度、高效率、高消费相关的传奇故事的同时,又认识了编织传奇的要素——一个个新的观念。直到那时,青年们才终于比较清楚地理解了那个遵循了很久,却又违背了很久,乃至使整个民族遭受了无情惩罚的道理:坐在王位上的应是生产力。
  特区为关闭了许久的一代青年打开了与外界相连的窗户。透过这扇窗子,我们发现了与长期所受教育并不相符合的事实。可怕的夜郎自大,使我们曾经不仅放弃了打开现代化之门的钥匙,也失去了创造经济起飞的权利和时机。“特区现象”使青年警醒:西方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包括先进的思想,并非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第一次,我们在现实面前,比较公正地承认了我们与他们。
  为了中国新生的商品经济,为了斩断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经济的羁绊,一代青年在理智的反思之后,怀着激情、怀着冲动同传统观念告别。
  1984年12月,《中国青年》发表题为 《新青年要有新观念》的文章。文章预言我们这一代中国青年,必将以崭新的观念,成为历史的新主人。
  1985年春天,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中青年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在北京倡导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观念变革讨论会。
  应当说,当一代青年记下了“特区现象”的瞬间,也记下了关于人类进步的永恒。
  几番毁誉几番清浊的一个口号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