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巧设情境,让学生走近鲁迅:生物教学过程中巧设情境案例
 

巧设情境,让学生走近鲁迅:生物教学过程中巧设情境案例

发布时间:2019-05-12 03:50:32 影响了:

  有人曾抱怨“鲁迅的精神常青,作品却成教材的鸡肋”。教师们一教到鲁迅的作品就犯愁,学生不爱听,自己讲得也没有激情;学生们说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读完之后不知道他到底要说些什么。以往教师讲授鲁迅时,总是要先介绍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大谈特谈他为解救民众呕心沥血,他的杂文“像匕首、像投枪”。这样一来,学生对鲁迅就有了一种因为敬畏所以远离的心态。我在教《为了忘却的记念》之前也有过种种担忧,这篇文章篇幅长、人物多、故事复杂,再加上“鲁迅式”的语言,想让学生接受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决定尝试改变以往的教法,不再关注鲁迅的光环,而是通过巧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尝试着接受鲁迅,理解鲁迅的文章。
  一、用语言创设诗意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对于教师而言,传授知识、道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是若能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搭建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之桥,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教师讲演,创造外在情境
  这里所谓的“外在语言情境”,是相对于学生的自身体验而言。教师通过视频播放、饱含情感的讲解,为学生创造出恰当的语言氛围。
  为了激起学生深藏在心底的热情,让学生带着情感走进鲁迅,我在课前播放一段配乐朗诵:“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追求理想、捍卫真理用尽毕生的精力;他们为人民的幸福、社会的进步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虽然今天他们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却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依旧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就像一盏指路的明灯,引领着我们沿着他们的脚步继续前进。”结束以后屏幕上出现一行大字——“让我们去认识他们——左联五烈士”。本是下午,情绪激昂的“开场白”却让学生困意全无。
  随后在讲到为什么文章中多次出现“无写处”时,我适时地补充一段材料:“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鲁迅先生丝毫不畏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揭露和强烈抗议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带着无限的悲愤写下《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文章。”这段介绍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革命者处境的危险,同时也能联想到当时作者身处的危险处境,所以当介绍完写作背景之后,有的学生恍然大悟:“难怪鲁迅的文章写得这么晦涩难懂,原来是与社会和处境有关啊,如果文字不这么隐晦,很可能也要被反动派拘捕。”我意识到这是拉近学生和鲁迅距离的大好时机,趁机说道:“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站出来讲事实、说真话,很多人选择了明哲保身;但是鲁迅却一次又一次地站出来,他是值得被仰视的。的确,我们总觉得鲁迅的文章难懂;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作者的每一次呐喊,都是用生命发出的,作者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可能成为绝笔。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它不好理解就不读,而是更应该带着一颗崇敬的心找到作者隐藏在语言背后的精神力量。”
  这节课临近结束时,学生们的热情都非常高涨,不仅是对鲁迅的认识和敬佩加深了,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赶紧趁热打铁:“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在如此黑暗的环境中,作者并没有学高僧坐化逃避现实,也没有被悲愤冲昏头脑慷慨就义,而是选择了保存力量,用自己手中的笔唤醒更多仍处于蒙昧中的民众,呼吁无数有志之士投身于革命事业。他的目的达到了,他用语言的力量战胜了枪支弹药,在黑暗中点亮前进之灯,不愧为中国革命的‘守夜人’”。
  2. 学生朗读,体验积极情感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与其教师侃侃而谈,不如让我们的教室响起久违的朗朗书声。教学实践证明,声情并茂的朗诵是打开思维的一把金钥匙,能激起学生潜在的情愫,形成绝佳的教学情境。
  这篇文章虽然没有慷慨激昂的语言,却有很多处作者的真情流露。朗诵这些句子,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也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如:“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这段话既表现了作者的悲愤,又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适合用深沉、缓慢的语调和语速来表达。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情,读出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在抑扬顿挫中切身感受到淤积在作者心中的满腔悲愤,在语调的高低起伏中理解作者对未来、对后人寄予的深切期望。
  通过多次语言情境的设置,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在充分认识鲁迅的基础上,对原先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也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由抵触到理解,由理解到敬佩。后来在学生周记中我读到了这样一段话:“以前我不喜欢鲁迅,总搞不懂为什么课本中要选那么多鲁迅的文章。他的文章既不生动又不优美,还有那么多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词语,但是学了《为了忘却的记念》之后,我渐渐明白了鲁迅式语言的含义,也对鲁迅肃然起敬。他不再是人们口中的那个‘大人物’,而更像是我身边的一位饱经沧桑、忧国忧民的长者,把他心中的苦闷和疑惑深沉地诉说出来。”
  二、用问题巧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每一节课都是由多个问题组成,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也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巧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任务之中,激发他们的认知内驱力,从而引发其解决问题的行为。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首先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只有问题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目的。因此,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处于学生的疑惑或兴趣的范围内,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这节课刚开始,为了让学生更熟悉文本,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品读文章第二部分,在文章中找到具体语句,说一说柔石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虽然比较简单,却能让学生关注文本,训练学生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归纳、综合和提炼的能力。没过多久,大家都找到了作者描写柔石的语句,有的同学说:“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这句写得真传神,好像柔石这个人站在我面前一样,特别是‘前额亮晶晶的’‘圆睁了近视的眼睛’这两处肖像描写有些引人发笑,这是多么单纯、善良、可爱的一个青年!”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学起来”这句话,能使人看到柔石的坚决、果断和知难而进。有的学生认为,“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这句话表明柔石是一个既迂又硬气的人。我发现学生们在说到方孝孺的典故时,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大概是对这个典故不够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问机会,于是我问:“为什么作者忽而想到方孝孺?”这问题提出后,大家脸上都有了疑惑,很多学生开始低头翻阅课本并互相询问方孝孺的有关知识。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们得出结论:鲁迅先生把柔石比作方孝孺,不光是想说他们俩的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是一致的,更暗含着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强烈的控诉。如此一来,学生们发现,鲁迅的文章不仅能引人发笑,更含义深刻,在对作者笔下的柔石的“迂”有了更形象的理解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鲁迅运用典故的能力。
  悲剧总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在了解了柔石及其他四位优秀青年之后,作者写到了五人惨遭杀害,看到学生们脸上流露出的那种遗憾、悲伤和愤怒的表情,我再次提出问题:“面对五位优秀青年的被害,我们尚且如此悲痛,那么鲁迅作为他们的朋友,其心中的悲愤之情就更深重了,但是鲁迅为什么没有去报仇而要逃走呢?”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的脸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确实如此,根据他们的心理,这个时候去报仇才是最解恨的,即使报不成,也要悲壮地死,为什么要苟且偷生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再次拿起课本,仔细地翻看和寻找他们第一遍阅读时遗漏的蛛丝马迹。终于,学生找到了“高僧坐化”的典故,鲁迅先生对道悦自行涅磐的做法是不赞成的,他并不像道悦和尚那样束手待毙,他有自己的壕堑战术,逃走避居,保存实力,继续战斗。而鲁迅战斗的武器就是手中的笔,虽然当时是“无写处”的,但是鲁迅用他独特的方式向国民党反动派宣战,嘲笑着国民党反动派的无知和愚蠢。最后我问到道,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究竟是不是像他题目所说的“为了忘却”?有了前面的问题做铺垫,学生们很快就说出了答案:为了忘却就是为了战斗,作者要化悲愤为力量,继续战斗,并用以激励生者。
  设置问题情境是结合教学目标,激发学生不断地自主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精神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的话,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学生冷漠地旁观,身心疲倦。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问题设计,会促使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经过教师的启发,得出符合条件或言之有理的多种答案,甚至超出寻常的见解,以活跃思维、激发兴趣和深入文本。这节课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不断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思考中解决问题。
  一堂课是一段精巧而又真实的生活,是一段教师和学生交流互动的生命历程。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去思考、学习和感悟,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威海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万驰 梁金)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