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实施“旅游兴区”之我见,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调研文章] 仓储调研之我见
 

[实施“旅游兴区”之我见,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调研文章] 仓储调研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9-06-04 14:44:47 影响了:
实施“旅游兴区”之我见花溪区2009年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调研文章 罗呈敏  2009年10月,参加区委组织部举办的花溪区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聆听了省旅游专家对贵州旅游现状、贵州旅游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目标的分析,受到启发,结合花溪实际,对花溪旅游业发谈一点粗浅认识。区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了花溪“生态立区、旅游兴区、文化强区”的发展定位,这是一项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战略目标,符合花溪的区情。区委、区政府在花溪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提出该发展战略,对花溪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认真研究和论证“旅游兴区”发展战略的内涵,制定实施该战略的措施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旅游兴区”的内涵和意义   1.内涵   首先,“旅游兴区”战略对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意义。旅游兴区不仅是把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产业发展,而是要通过其发展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其次,“旅游兴区”战略是重要的社会发展战略。通过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将带动社会建设多方面事业的发展。再次,“旅游兴区”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兼顾当代和未来的战略。最后,“旅游兴区”战略是整体性战略。在全区总体目标和规划的指导下,全区各方面协调一致发展。   综上所述,“旅游兴区”战略是关于花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全局,带动经济社会建设各项事业实施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   2.意义   ①“旅游兴区”战略是发挥花溪资源优势的科学发展战略。从花溪的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看,从区情出发扬长避短,最适合发展的产业应是旅游业。“旅游兴区”战略正是花溪的领导干部和各族人民在深刻分析了花溪的区情后一致提出的,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适合发展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科学战略。 花溪是旅游大区、文化大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是贵阳乃至贵州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县之一;花溪具有极其优越的区位优势,位于贵阳市南郊仅17公里,发达方便的交通更突出了花溪发展旅游的优势地位。   ②花溪的产业结构需要发展旅游业。工业发展受限制、经济不强已成为人们对花溪经济的共识,其重要的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且发展缓慢。历年来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落后于全区和全市平均水平。另一重要原因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城镇化率较低,农村经济形式单一,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稳定转移,劳动生产率较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上述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花溪经济要由大变强,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稳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城镇化率。   分析花溪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情况,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稳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拉动内需,发展外向型经济,都需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所以说“旅游兴区”战略是花溪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建立外向型经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    ③“旅游兴区”是实现两个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区委、区政府提出实现从经济大区向经济强区,从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强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实施“旅游兴区”战略将会对经济建设起到巨大的推进和带动作用,是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经济建设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综上分析,“旅游兴区”战略符合花溪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内外部环境的实际,实施“旅游兴区”战略是实现我区从农业大区向经济强区,从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实现区委、区政府总体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是保证发展目标实现的有力抓手和突破口。   二、花溪旅游业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年,花溪旅游业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旅游业无论从规模、效益、质量和地位来看都与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不相称,与旅游发达地区及周边区、县有着一定差距。   1.对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   虽然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但各基层单位、各部门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只是把旅游业作为一个辅助的、装点性行业,甚至把旅游业混同于接来送往。在建设项目安排、人才培育、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实质方面旅游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2.缺乏对旅游发展的统一管理体制   旅游资源、旅游企业,被多个部门分割管理,自成体系,从各自利益出发,往往互相掣肘形不成发展合力。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不具备对旅游业发展的统筹及协调的职能和能力。   3.全区缺乏统一的旅游形象   花溪没有一个统一的、鲜明的旅游形象,对宣传花溪,吸引旅游者和投资者很不利。   4.旅游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   旅游业的产业规模小,与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旅游区域优势不相称。旅游业产业链条短,没有充分发挥拉动作用。在旅游总体收入中门票收入占了主要部分,有人称花溪旅游经济为门票经济。在诸如旅游商品生产、销售,文化娱乐等方面一直是旅游业的“短腿”。旅游业缺乏与其他产业的结合,没有形成新的共同发展的产业。   5.旅游企业弱小,缺乏核心竞争力   花溪旅游企业普遍弱小,缺乏核心竞争力。旅行社业是旅游业的龙头行业,花溪旅行社业基本可以用小、散、弱、乱评价;高档次的星级饭店少,整体实力不强,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管理部门对全区的旅游资源缺乏统一的评价、规划和整合,缺乏合力。三、实施“ 旅游 兴区”战略的对策建议   1.提高对“旅游兴区”战略目标的认识   花溪风景名胜区位于贵阳市南郊17公里,整个景区由十里河滩、天河潭、燕楼马林、青岩古镇、黔陶孟关、高坡、小碧集等七个景区组成,同时又有四季皆景的旅游胜地——花溪公园,旅游资源丰富。花溪有工业发展受限制,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且发展缓慢,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稳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全区各级各部门应增强对“旅游战略”的认识,深刻理解其意义和内涵,认清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科学认识花溪发展旅游业的优势、现状和差距,全区上下应对“旅游兴区”的战略形成共识。   2.在旅游业发展中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通过制定适合旅游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政策、人才政策,政府投资导向等举措,引导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使政府始终处于旅游发展的主导地位。3.树立全区统一的旅游形象   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资源的文化特点和内涵,设计花溪旅游形象。采取统一的具有鲜明特点的语言、图形、 音乐 符号表达和传播旅游形象。反复宣传和传播,使之逐渐深入人心。   4.制定统一的长期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统一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要在总的规划下进行,避免低水平反复建设。旅游项目建设要突出特点,彰显高原明珠文化特色,力求体现项目的唯一性,增加竞争力和吸引力。  5.“旅游兴区”战略要和“文化强区”战略有机结合   实施“旅游兴区”战略和“文化强区”战略有机结合。寻找旅游和文化的最佳结合点,合理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增强旅游的文化内涵,拉长旅游产业链,拓展文化产业。积极实施品牌振兴战略,以评选花溪区“十大名优产品”、“十大特色地方美食”为重点,积极打造和开发花溪辣椒、青岩食品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争取创建一批国家和省、市级标准的名优品牌,不断提高加工企业的综合效益。 6.“旅游兴区”战略要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   实施“旅游兴区”战略要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相结合,应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重点,通过利用现有资源形成新的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下大力抓好常规农业生产,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以培育创建农产品主导品牌为目标,以区内公路干道沿线为主,合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畜牧、蔬菜产业,培育特色产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扶持做大果树基地,有序推进全区集镇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7.拉长旅游产业链,充分发挥旅游的带动作用   实施“旅游兴区”战略,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首先从拉长旅游产业链做起,在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做足文章,提升旅游综合功能,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链。加快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制定政策鼓励旅游文化产品的创新,对旅游商品的设计和生产,给予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对民间工艺品、艺术 品、传统产品要挖掘、保护,培养传人,积极扶持生产和销售,下大力做大做强旅游消费市场,围绕打造旅游品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立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抓好青岩古镇、天河潭风景区、花溪公园等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和发展,整体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启动天河潭风景区创建5A级旅游区、青岩古镇创建4A级旅游区工作。以发展观光农业为带动,引导“农家乐”健康有序发展,促进乡村旅游。“旅游兴区”战略是一项重大决策,实施此项战略关系到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亿万花溪人民的切身利益。必须认真研究关于“旅游兴区”战略的理论,积极科学的实施“旅游兴区”战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经验,完善理论;在实施“旅游兴区”战略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坚定花溪发展定位,沉着应对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发挥“三大优势”,抓住“三大机遇”,以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主线,立足规划先行,调整产业结构,突出改善民生,践行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扎实工作,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县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工作调研报告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我县“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工作整体情况,根据市阳光办的要求,从今年3月上旬起,我县成立了由县阳光办牵头,组织、民政、财政、农委等部门联合组成的调研组,深入全县数个乡镇和村居就此项内容进行专项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工作情况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人口63万,其中农业人口53万。全县下辖11个乡镇,228个村居,其中农业村212个,社区居委会16个。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562元。“阳光村务工程”是省委、省政府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自2010年5月以来,我县全力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各项工作。(一)组织健全机构,全县上下实行党政领导责任制、将“阳光村务工程”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基层督导、广泛宣传教育、开展示范点建设活动等形式,积极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县、乡均成立由主要领导人组长,纪检、组织、民政、财政、经管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阳光村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紧密协作配合,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扎实推进我县“阳光村务”工作深入开展(二)宣传培训到位。我县通过新闻信息、社会宣传等方式及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宣传报道,努力提高群众的知晓度、关注度、支持度,工作开展以来,共制作“阳光村务”专题节目2期,印制宣传手册1000份。累计出动宣传车200多车次,发放明白纸4万余份,悬挂宣传横幅80多条,制作宣传展板32块,广播宣传50多场次。同时县、乡、村层层召开专题会议传达贯彻精神,部署工作;全县共举办了5期阳光村务培训班,面向镇村干部对上级文件和政策进行解读,民政部门分别召开了连城镇谷阳村、仲兴乡耿武村村级重大事务流程化管理和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工作现场会,收到良好效果。(三)制度逐步健全。我县成立了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清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县“阳光村务工程”牵头单位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下发了《关于开展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县关于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意见》,制定了民主决策、财务管理、低保发放、计划生育等十六项便民服务办事流程图。县委办印发了《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配套制度相关问题解答》,建立健全村民议事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13项制度。印制了***县阳光村务工程“村级重大事务流程化管理和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资料汇编,村务公开流程图、村民民主议事流程图、民主评议村干部流程图、村集体资金管理流程图、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流程图等9项流程图。民政局还对全县212个村统一标准尺寸制作《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职责》、《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规范图》匾牌。在实际操作中,我县探索建立了小组例会、督查指导、考核评价等一系列工作制度,研究制定了财务预决算、货币资金管理、财务审批、票证管理、档案管理等16个方面的财务制度,统一制作规范匾牌上墙,并不断完善工作管理制度。(四)总体进展顺利,通过几个月的资金、资产、资源的全面摸底、清理核实,摸清了村集体家底,实现了资产、资源的保值增值。。连城镇谷阳原集体资金由村里管理,情况不透明,群众时常查问,村干部疲于应付,工作上也产生了阻力。实行代理服务后,村里的资金和收入全部交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管理,解除了群众对村干部的怀疑,消除了不满情绪。我县对村级集体所有各种资源进行实地确权,建立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对清理出的资金、资产、资源情况逐一登记造册并公示上墙,广泛接受群众监督。此举摸清了村级“三资”家底,一些多年权属不明的资源得到了确权,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立体式“三资”监管网络平台,对全县的集体“三资”时时进行监管。去年成功召开了省、市“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工作现场会,获得省市领导的肯定。全县212个村居现已全部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636名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到岗到位,行使监督职责,村务监督委员会误工补贴已纳入县财政统一支付。工作中,我县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基层,严格规范公开内容,着眼于维护群众的决策权,规范决策程序,充分发挥党员议事会和党员的作用,切实做到以“阳光村务工程”助推“创先争优”。二、强化“四项指导”,促进难点村工作我县在推进“阳光村务”过程中,对资产额较大的村派驻指导组,对“难点村”从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抽调人员,派驻督查组,认真开展“四项指导”工作,确保村(居)集体“三资”清理工作达到摸清真实家底、切实解决问题、规范管理的目的。 一是对重点村(居)清理情况进行指导。县“三资”清理工作领导小组针对工作进展情况缓慢、集体“三资”情况复杂等情况,对各乡镇分别派驻指导组进行重点指导,组织财务账面清查、资产资源实地核查,对存在的会计调帐手续不全、账务处理不及时等问题进行了规范。 二是对清理机制运行情况进行指导。针对“三资”清理工作涉及面广、牵涉单位多、头绪纷繁的特点,根据文件要求,适时指导“三资”清理工作机制运行情况。县“三资”清理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听取各乡镇清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部署、指导全县清理各阶段工作。同时以《***县开展村 (居)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清理第二阶段工作重点》作为指导的依据,对自查自纠阶段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的履行和包村干部进村入户、上报表格、信息报送、部门协调机制运行等情况进行指导,保证自查自纠按清理时限和工作要求高质量完成。 三是对群众参与清理工作情况进行指导。着重指导五个方面:一是包村干部进村入户,征求群众意见情况;二是包村干部深入农户,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情况;三是走访熟悉村居情况的老党员、基层老干部,主动接受对清理工作的监督;四是对群众代表参与监督情况进行监督;五是对公示情况进行监督。 四是对清理出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指导。在指导工作中,注重审查各村(居)自查自纠情况报告,核查清理出问题的纠正情况,并对经济合同关系依法理清权属关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各村(居)通过盘赢、盘亏对资产进行了账目清理,做到帐实相符;同时各村(居)建立闲置固定资产台帐,完善在建工程资料,加大在建工作监管,严格执行招投标、预决算和审计制度,对完工工程手续齐备后及时开展结转。目前多数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由县“三资”清理工作领导小组依据相关政策统筹协调、研究处理。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去年以来,我县的“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状况不容乐观。(一)在“三资”管理方面一是“三资”产权交易中心的职能不明晰,没有建立正式的交易平台。只有委托代理中心的存在,在实际操作中如何使受托的产权交易中心与政府采购部门有机联系是一个问题。 二是村级“三资”管理成本高,程序复杂。“三资”管理的程序之一是要经过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大会表决,每次都召开村民会或者村民代表会、增加社会发布信息渠道、引进中介服务等都会导致村级行政成本增加,村级管理费用支出增大。三是共用权属难以认定。村级所添置资产涉及上级拨入的专项资金、村级自有资金甚至还有农户自愿出资三部分,如何让这三部分资金捆绑使用,农民出资部分如何收取、使用和产权的认定以及后续支出比率难以确定。四是“三资”管理中的账务处理要符合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自实行“三资”清理后,原来没有入账的土地、林地、果园等资源性资产全部纳入账内,而且价格是由各村自己估价入账的,清理后大部分没有进行账务处理,有部分固定资产属性不属于公益性的也全部纳入管理。建议在“三资”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管理和核算内容的要以村集体组织会计制度为依据,准确核算。五是“三资”管理人员缺乏、精力不够。很多乡镇的经管人员都包村包片,他们大部分的精力主要用在了繁杂的行政工作中,代理中心业务工作受到掣肘,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开展。关于完善“三资”管理方面几点建议: 1、明确农村“三资”监管权限和范围,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制定完善制度,用以指导、规范乡、村公共资源交易行为,发挥资源效用。凡农村集体承包、租赁、出让,集体土地、山林、滩涂、水面等资源的开发和公益事业建设利用,都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讨论,再报乡镇纪委审核批准后,在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进行公开招标、拍卖,并及时在村务公开栏内进行公开。村务监督委员会在事前、事中、事后必须全程监督。2、着力创新多元流转委托运营机制,在农村“三资”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把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资产多元流转增值、资源委托运营增效、资金集中代管增收的新路子。要开拓工作思路,群力群策,研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村级“三资”委托代理制有更广阔的使用空间,增加村级集体收入,使村级有财力发展公益事业。3、贯彻执行制度,严肃工作纪律,强力推进农村“三资”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已有的农村“三资”管理、村级财务公开与民主理财等相关制度,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加强村集体资产、资源的管理、利用和保护,发挥民主理财监督作用,切实履行财务公开职责的同时,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农村审计监督和会计监督,不定期开展明察暗访,对工作措施落实不力的村居予以相应处理;对在农村“三资”管理工作中出现违反财经纪律等不良后果的,要严肃追究其主要领导的责任。(二)在村务监督委员会方面。一是选合适的人的问题。从当前的实施过程来看,个别村在选举监委会成员的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的行为,村两委直接介入选举或者利用两委权力间接介入选举,导致“民选变官定”的事情发生。 二成员不敢监督的问题。部分监委会成员在心里愿意监督,但实际工作中却蹑手蹑脚,不敢监督,主要原因有:面对两家班子,力量抗衡不起,怕干部不理解得罪干部,怕惹恼群众乡亲埋怨,最后招来报复,得不偿失。 ? 三是成员不会监督的问题。部分监委会成员对村经济财务、政策精神、村集体项目等重大事项不了解,对监督的重点和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不明确,缺少相关业务知识而导致不会监督。关于发挥好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的一些建议 1、选好班子。实践证明,人的因素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一要公开公平,选出民心所向的监委会班子。坚决执行亲属回避制度,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监委会成员。二要严格把关,选出素质高主动性强的监委会班子。制定选举方案时,在年龄结构、文化层次、个人意愿三个关口上严格把关,提出选任的硬性标准,以避免因监委会成员文化素质、认识水平偏低等原因而导致的监督工作困难。2、加强培训。加强对监委会成员的教育培训,彻底解决“不会监督”的问题。要突出教育培训的重点,在培训对象上重点加强对新进入人员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作风教育,也要加强对纪检、村务监督业务知识的培训,还要抓好财务、审计等市场经济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的培训。3、规范制度和程序。规范的运作程序和工作制度对顺利开展监督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确定各项监督工作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注重解决“怎么监督”的问题,通过工作流程图对监督操作工作进行细化,制定具体的衡量标准,使每位成员知道如何去监督,促进村务监督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4、实行奖罚考核。应当建立起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奖罚激励机制。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年终进行考评,对履行监督到位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履职监督不到位的建议村民代表大会给予罢免和调整。 四、创新型做法和典型经验此次的“三资”清理工作中,我县除了完成规定的动作外,还创造性地开展了“三资”清理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清理资源性资产的同时,把每个村的资源性资产和部分固定资产的坐落位置在地图上标注出来,并绘制成全镇村居资源性资产分布图,既让群众看了一目了然,又增加了透明度。二是为了增强各村居党支部和每一位村干部对三资清理工作的责任,高度重视“三资”清理工作,安排了各村党支部向乡镇党委签订承诺书,每一位村干部向群众签订承诺书。三是向离任干部发放《致全乡(镇)离任村干部的一封公开信》,让他们参与三资清理工作。四是新马桥镇与移动公司合作,开通手机短信平台,通过手机短信向全镇农民公布他们各自村的“三资”清理结果,让村民随时随地了解和参与村里的“三资”清理工作。五是研究制定了关于《***县三资管理系统和阳光村务信息平台管理制度》,规范信息采集、录入与审核,保证信息发布准确、及时。同时我县积极开展村级债务的化解工作,截止2010年底,全县共化解村级义务教育阶段债务1200余万元,缓解了基层工作压力,保证了村级组织正常有效运转。五、县委、县纪委、乡镇党委、乡镇纪委在“阳光村务工程”中如何发挥作用。(一)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县委、乡镇党委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针对城乡基层党组织与自治组织之间及基层组织和群众之间信息不对称、信息传递不畅问题,坚持不断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尊重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努力增加基层工作的开放度和透明度,扩大基层民主建设空间、拓宽为民服务平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增强基层组织工作活力,推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为“阳光村务工程”深入开展提供组织保障。(二)健全公开制度,监督决策事项的执行。有力的监督是保证决策事项得到顺利执行的保证。县委有关部门应尽快健全完善基层民主公开、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相关制度,健全完善村级公开制度,可以有力推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工作,对村集体“三资”监管和村务流程化工作同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乡镇党委和乡镇纪委要加强对村居党务、政务公开的监督检查力度,使各项规章制度能真正落到实处。(三)加大投入,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工作正常开展;另一方面,要提高村干部的待遇,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一是提高村干部的政治待遇。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促其不断成长进步。二是提高村干部工作报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及时适当地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建立健全医疗、养老保障,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四)加强管理,完善职能部门的协作机制。党委组织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加快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纪检监察部门要重点控制滋生村干部腐败的源头,教育和引导村干部保持廉洁自律,坚决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民政部门要全方位加强对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和村务流程化管理完善的指导和监督,从政策上引导其走向规范;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村级“三资”监督管理,认真组织村财审计,清理村民反映强烈的不良债权债务;财政和公、检、法等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加大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职能监管力度,努力创造良好的齐抓共管氛围,推进全县“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农机专业合作社调研报告几年来,通过政策扶持,科学引导,***区现已成立注册了20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并已初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为更好地发展壮大我区的农机合作组织,提高全区农机化综合水平,区农机局专门组织相关人员对辖区的20家农机合作社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此调研报告。一、目前***区农机专业合作社现状1、基本情况现全区成立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20家,共有社员225人,组织内机手210人,机具总数533台(套),资产总额1690万元。合作社主要围绕农业生产,在全区及跨地区开展机械化作业服务。目前我区合作社跨区作业项目已经涉及到小麦、玉米收获、春秋季的耕种收播、农田水利建设及植树造林、挖掘树坑等多项内容,作业区域从河南沿途一直到济宁、菏泽、平度、荣成等地,时间从原先只有 “三夏”、“三秋”两季延伸至全年。通过近几年的不断积累,我区的农机合作组织跨区作业已打响了***品牌,不少地区已经和我区的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及机手达成了定期跨区作业的长期协议。2、效益情况20家农机合作社2010年作业面积32.9万亩,服务总收入720万元,服务农户12067户。三夏三秋农机作业是合作社取得收入的主项,通过调查了解,仅三夏三秋期间每名作业机手平均收入达1万元以上,规模较大的仇星合作社人均收入已达5万元 以上,最高可达8.2万元,最少2.6万元,其他剩余时间,社员可自行安排,进行其他方面的运营。如果合作社有了其他经营项目,可随时进行调度,个人经济收入比较客观。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是多数合作社组织规模较小,服务领域仅限于农机作业,服务范围小,市场小,机械的利用率较低,阻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二是在管理方面还不够规范,各项制度建设与执行方面存在欠缺。三是极个别机手业务知识不够全面,操作技能不够熟练,有时为了赶进度,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以致于在个别环节出现作业质量问题。四是多数合作社库房分散于各个社员家中。四、建议一是要强化对合作社规范化管理,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省办下发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等具体要求,强化管理和服务指导,促使合作社尽快规范起来。二是要引导合作社开拓视野,走出去,与外区县机手搞好横向联系,进一步整合资源,根据各地作业时间差,组织好跨区作业,增加机手收入。三是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仅在购机补贴、还田、深耕作业方面经予扶持,在合作社用地方面也要给予倾斜,如三夏三秋农机用油、信贷等,以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四是合作社要加强与乡镇、村两级组织沟通联系,基层服组织要在合作社与农民中间起好桥梁纽带作用,这样既方便机手也方便农民,特别是在三夏三秋期间,做好这一点尤为重要,同时,相关部门要积极协助合作社逐步解决库房建设用地问题。五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引导更多的农机手,加入到合作社这个队伍中来,以增强合作社的整体实力,定期组织合作社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及时为合作社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指导等服务。六是强化对合作社农机手培训工作,要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农机手操作技能、科技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水平,实现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