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艾捷克 艾捷克传奇
 

艾捷克 艾捷克传奇

发布时间:2019-06-11 10:59:19 影响了:

  在新疆乐器中,它非常特别。  它的音色,极尽抒情之能事。你会觉得那些漂浮于空中的音符,高处可以直抵你的脑际,低处可以触及你的心扉,它甚至能够让你听着听着像是丢了魂,柔肠百转。
  它的琴声里那一种绝无仅有的沙哑,使它蒙上了一层沧桑与悲凉,令人不由得想起大漠戈壁,或者,陈年往事。
  在古今丝路文化的融合中,它经历了一次羽化成蝶的蜕变。
  它叫艾捷克。
  相见不相识
  我们对这种美丽的乐器了解多少呢?
  初见艾捷克,第一眼,觉得它有点“怪”。它像小提琴一样用琴弓拉琴,可是,乐手不是像小提琴一样把它夹在下巴下演奏的,而是像二胡一样,放在腿上。
  它的琴筒像一个圆球,琴身全长64厘米,琴筒底部安有月牙形琴座,演奏时放在腿上。
  它小巧玲珑,美丽得像一件工艺品。那些五彩的花纹,细密精致,散发浓浓的民族特色。
  它的独特,使许多人为之着迷。
  第一次与艾捷克近距离相遇,是在新疆木卡姆艺术团,一个传承维吾尔木卡姆这一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的专业团体。艾捷克在其乐队里占有重要位置,大型演出中,有十几把之多。
  舞台上,那一把把艾捷克鸣奏起来的时候,史诗般的恢宏与清风朗月般的柔美,和谐地交织于一身,令人不能不为之倾心。
  只见乐手将琴座放在左腿上,左手持琴杆,用指尖按弦,右手执弓在弦上拉奏。乐手称,艾捷克吸收了二胡和小提琴的弦指法,演奏技巧极为丰富,左手可奏各种滑音、泛音、和弦及各种装饰音;右手可采用小提琴的各种弓法,因此它的表现力很强,音域宽广。
  艾捷克现已成为新疆民族乐团主要的拉弦乐器,独奏与合奏都可以。
  今人所见的艾捷克,不是传统的艾捷克。乐手们现在使用的都是20世纪50年代改制的艾捷克,传统的艾捷克一般无法满足专业演出需要。现在统称的艾捷克,也就是我们经常在舞台上见到的,都是指50年代经过改制的艾捷克。
  你从哪里来
  新疆,古称西域,位居东西交通孔道,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必经之地。一支支商队,乘着骆驼,穿越沙漠,将珍贵的丝绸载往西方的同时,也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契机。
  当时的古西域是印度、波斯和希腊、罗马文化以及中原汉地文化融汇的地带,古代乐器最发达的地区。据资料记载,传统艾捷克起源于古代波斯,它与藏族的根卡、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等民族的吉查克琴十分相似,尤其与流行在土耳其和克什米尔地区的加曼察琴近似。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当波斯商人踏上通往中国的丝绸之路的时候,也许,艾捷克一开始只是作为一件个人爱好的乐器携带出行,用以陪伴一段漫长孤寂的旅程,在月色掩映中,释放一缕思乡的情怀。那婉转的琴声被东方客商所青睐,渐渐在当地流传。
  艾捷克最初在南疆的和田、莎车和喀什一带流行,后来逐渐传到北疆和东疆各地。有趣的是,相传在维吾尔族民间,艾捷克是开门、关门或车轮轴转动时发出的声音。经年流传,艾捷克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品种繁多、形制有别。以主奏弦来分,有一弦、二弦和三弦艾捷克。从地区来分,有刀郎艾捷克和哈密艾捷克。从民族来分,还有乌孜别克艾捷克和塔吉克艾捷克。
  此外,除了传统的艾捷克,在一些涉及新疆民族乐器的书籍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文字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一些民族乐器进行了改良,取得了较好的音响效果。”“新型艾捷克:20世纪50年代在刀郎艾捷克的基础上制成。”古老的艾捷克就是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改良之后,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奇特的身世
  艾捷克,为什么容易令人联想起小提琴呢?难道,它与这一西洋乐器有什么历史渊源吗?
  艾捷克又是谁设计的?它是参照了什么而改造的?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改造呢?
  很多人,只知道艾捷克是新疆少数民族使用的一种乐器,并不了解艾捷克的身世。其实,从艾捷克留给人们的视觉印象,就叫人不禁猜想它的身后是否埋藏着一段非同寻常的故事。这一演变过程中,有三个重要人物:麦苗,段蔷,赛买提·阿不都拉。
  1950年,苏联代表团来中国新疆喀什访问演出,当时麦苗是南疆党委宣传部文艺科的科长。麦苗看完前苏联代表团的那场演出,被乐队里高、中、低音民族乐器的精细编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深深地吸引了。他了解到那些民族乐器有不少是经过改制的,改制的都塔尔就有比脸盆还大的。麦苗正为自己主管的乐队犯愁呢,乐队中除了一把大提琴外,尽是些高音乐器,演奏时,无论是器乐曲或者是伴奏,总是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浮在空中的感觉。
  “能不能借鉴这种乐器编配,改革民族乐器,最终改变民族乐器的器型体制发展不完备、低音乐器几乎没有的状况呢?”麦苗的脑子里成天在琢磨这个问题。
  那时候,基层文化艺术方面的专业干部奇缺,麦苗就萌生了从新疆军区文工团抽调干部的想法,在得到时任南疆党委书记王恩茂的批准后,1952年底,段蔷和他的同事张峰听从组织调派赶赴喀什,在麦苗的牵头和领导下组成三人工作组进驻南疆文工团。其主要任务除了培训和提高演员的业务素质外,麦苗还有一个更宏大的计划——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新疆民族乐团。
  说干就干。麦苗立即找来段蔷商量,两人不谋而合。麦苗出思路,段蔷进行设计,制作任务则交给了南疆文工团的小提琴手、维吾尔族著名音乐家赛买提·阿不都拉。民族乐器改革就这样开始了。完备民族乐器器型体制,加强低音乐器,成为那个时期南疆文工团的首要工作。
  那么多民族乐器,当时为什么会选中艾捷克呢?因为艾捷克音色柔美萦回,民族风味浓郁,所以计划中的弦乐器,选择它为主体。
  作为改革的母本,流传于哈密的刀郎艾捷克是什么样子呢?
  段蔷在1980年3月15日写给时任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自治区音协副主席麦苗的一封信里,是这样总结的:当时流传在哈密的刀郎木卡姆中使用的民间乐器刀郎艾捷克,“它的琴筒类似板胡,琴筒上蒙的是薄生驴革。琴杆柱型,琴头部位只装一只弦钮,用来调定一根供演奏的一束马尾主弦。该弦经过一只山型的琴桥的顶端,置于蒙膜上,系于琴脚。琴杆下方两侧各有五个弦钮,用以调定十根共鸣弦,这十根弦通过琴桥的两坡,也系于琴脚。因其机械结构之不合理,不能解决琴弦自身张力对全琴造成的破坏。这就无法保证乐器的寿命,影响音响的稳定,难保音色的优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