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关于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的评价 谈素质教育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的评价 谈素质教育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6-11 11:12:52 影响了:

  跨进21世纪,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简言之,高素质的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对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是教育的关键。而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中小学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解决学校教育改革的共同问题,实现从沉重的人口负担向优势的人才资源转化的契机。这个转化的关键在于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本文就目前体育教学的现状,着重谈素质教育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体育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
  体育知识(体育常识、体育保健知识等)的传授一直是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纵观小学体育教材,除了体育常识、卫生保健是室内课所授的知识外,大部分体育知识是通过室外课(实践课)的学习和练习所获得的。因此,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通常是用动作(身体的表现)来反映的。而从体育的健身目标以及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所需的人才来看,我们必须加强体育知识的传授。
  体育教学的健身目标是:通过身体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青少年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然而,要真正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将体育与保健、锻炼和养护结合起来;必须用一定的课时或多于教材要求的课时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同时,让他们懂得科学的锻炼和自我保健的道理,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能培养学生科学锻炼的能力,使学生适应快节奏、高强度的社会竞争生活,为正确的体育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体育教学健身强体的目标不仅明确,在教学中也易于贯彻。但是,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健身呢?我认为,很多教师在认识上比较偏重于教学生锻炼,在教学生锻炼中又偏重于基本技能(动作技能)的教学,认为教会了学生体育基本技能,就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这种有失偏颇的教学观忽略了体育与保健的结合,忽略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把这种偏见和教学观念带入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无疑会成为推进体育课堂素质化的“拦路虎”。
  加强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法的改革。如在教学“耐久跑”时,教师除了要教跑的技术,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控制跑的强度,掌握间隙时间,解决跑的过程中身体所出现的不适(极点、腹部疼痛),以及身体的恢复、营养补充等。这些知识的传授除了实践课学习外,更要结合室内课的学习,使学生既学技术又学知识,既得到锻炼又懂得如何锻炼,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用正确的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能力。
  总之,加强体育知识的传授,我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理论课的学习,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讲课,在教学内容上进一步完善体育与保健的知识体系,教学方法上汲取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深入浅出地讲好室内理论课,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和特殊性,在实践课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机地传授知识,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把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统一起来,这是体育课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摆正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的位置
  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都是身体的实践,在我国同属于“体育”这个大范畴,它们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其目的在体育课程标准中阐述得很清楚,而竞技体育面向少数人,以夺金牌、争名次为直接目的。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都不同于竞技体育。从1987年开始,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就明确提出了“打破以竞赛为中心的教材编排体系”的教学指导思想。因此,我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也在迅速发展,如“愉快教学”“情境教学”“成功教学”等都是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方式,都是《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指导思想正确导向的结果。然而,体育课的具体执行者是广大的体育教师,迫于各方面的因素,教师们在教学时总摆脱不了体育教学的竞技倾向。这种教育观念必须尽早转变,否则,体育课堂素质化教学就会裹足不前。
  目前,从总体上来说,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反差较大。从理论上来说,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体育的基础。而实际上,很多学校在体育投资上重提高,轻普及。也有些学校由于政策导向和体育教师本身的认识的原因,重视课余训练,忽视教学;重视运动成绩,忽视过程。这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思想和行为是违背素质教育精神的。
  如上所述,体育教学似乎排斥竞技体育的内容,那么,带着这个教学观念,体育教学就会走入另一个误区。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娱乐性,而体育的娱乐性主要隐藏在体育的竞技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学校体育如果失去了竞技性,是违反体育课标精神的,明确学校体育的竞技性并不等同于竞技运动。在研究体育技术教学时我们要从教学的目标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体育方法论考虑,教材难度适当,让学生掌握锻炼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发展学生个性与尊重学生主体
  培养学生个性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重要内容,也是21世纪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个性发展符合当今时代精神,尊重人的自我需要和价值,能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思想的切入点。
  要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关键是转变体育工作者的教学观念。不可否认,由于受传统教育价值观的消极影响,过去的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强调共性,忽视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方法,把学生看成任意打制的木桩。如教学“前滚翻”时,教师根据技术要领,要求学生完成动作后成蹲撑的姿势,能力强的学生可能蹲撑之后就一骨碌跳起来,这时候教师可能会去干涉。其实,学生只是想表现一下自己,教师不必加以批评或限制。相反,应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学时为了“统一”而作的种种限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扼杀学生的个性。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机会。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总是在备课时就为学生设定“最好的方法”,课中设法启发、诱导,甚至规定只能用这种方法。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怎么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呢?我们该怎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熟悉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是前提,在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活”起来,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开动脑筋,启发创造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在体育实践创新练习过程中,学生的身体练习通常是在集体中进行的,而其个性的发展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和发展。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交往认识同学,认识自己;通过交往尊重别人,互帮互学;通过交往表现自己,与人竞争。这就是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的优越性。培养竞争、进取的精神也是发展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教材在编排上也反映了竞争的人文思想。如在比赛游戏中,小组要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心,相互协调配合;个人要取得胜利,必须表现出超常的信心、勇气和毅力。这些教材的教法,教师只要运用得当,必然会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完成教学任务。教与学,最终是看学生是否能学好,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千万忽视不得的。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偏重于教,忽视对学生的研究。比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学生感到枯燥,不愿意去学和练。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图形跑、轮流带领跑、游戏“长征”跑等训练法,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和练。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是切实可行的,因为,这样的教学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研究了学生,重视了学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观点硬教体育,而应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发掘和研究适合体育教学的方法。
  (责编 莫彩凤)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