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形容一个人高处不胜寒 [高处不胜寒]
 

形容一个人高处不胜寒 [高处不胜寒]

发布时间:2019-06-18 04:10:40 影响了:

  登上高处,凭栏远眺,壮丽山河尽收眼底,因而容易激起人的豪迈之情,古代诗词中也不乏这样的作品。但是纵观古人的登高诗词,大都兴起的是满怀愁绪,也许正如苏轼所说的“高处不胜寒”吧。细细揣摩这些登高诗词中的愁情,或感慨岁月沧桑,或倾吐漂泊之苦,或表达思念情浓。
  一、登高咏古,感岁月沧桑
  站在高处,四面远望,固然会有“荡胸生层云”之感,但也容易令人慨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尤其是登临古迹,这种情感更为强烈。
  王勃在《滕王阁》一诗中写道:“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当年的滕王阁是何等繁华,而现在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相伴。王勃登上滕王阁见到如此寂寞之景,自然生出“槛外长江空自流”的感慨,哀叹时光流逝,昔盛今衰,繁华难再。
  李白登上金陵凤凰台,想到凤凰台刚建成时是“凤凰台上凤凰游”,而如今却“凤去台空江自流”,因而又感慨万分地说“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凤凰台》)。无论当时多么烜赫,终究会埋入历史,不复存在。北望长安,却被浮云所遮,岁月流逝,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心情自然是十分沉痛的。
  二、登高伤己,叹失意漂泊
  古代许多文人心怀天下,渴望建功立业,但往往仕途坎坷。因此,当他们登到高处,想到茫茫的前途时,常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失意。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的陈子昂,胸怀大志,才情四溢,但他始终没有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激起陈子昂深沉的不平,当登上幽州台远眺时,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只见茫茫的宇宙,感到自己生不逢时,孤单寂寞,不禁悲从中来,“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仕途失意已很苦闷,更为愁苦的是还要经受辗转漂泊、颠沛流离之苦。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杜甫,仕途一直不顺,到了晚年,更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安居之所。当他登上岳阳楼,看到“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时,想到的却是自己双鬓斑白、体弱多病、漂泊无依的处境。诗人倚定阑干,北望长安,又想到天下还处在兵荒马乱中,就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凭轩涕泗流”,声泪俱下了。
  三、登高思乡,悲羁旅远行
  人在旅途,是人生中难免的事。背井离乡,易生思乡之情;登高望远,则更生“去国怀乡”之悲。因此,羁旅之人常借“登高远望”来聊慰思乡之苦。
  站在黄鹤楼上四处远望,那悠悠的白云、浩荡的长江、浓密的草树,并不能让崔颢忘记自己是个羁旅远行之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夕阳西下,他的目光依然聚焦在那千里之外的故乡,可是烟波浩渺,挡住了他凝望的视线,这怎能不生愁绪?
  正因如此,范仲淹劝自己“明月楼高休独倚”,独倚明月照映下的高楼,望而不见故乡,不免愁怀更深。倒不如端起酒杯,借酒浇愁,但“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
  其实,他并不是不愿“倚”,而是“不忍”。柳永在《八声甘州》中就写道“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想归而不得归,想见而不可见,远望徒增伤感罢了。但即使不见,他们依然独倚阑干,以慰乡思。
  四、登高怀人,怨庭院深深
  古代的男子可以出游远行,但女子是受到限制的。她们被困在深深的庭院里,而心上人却远在庭院之外,为解相思之苦,她们就会登上那高高的楼台,向远处张望。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主人公被重楼紧锁,与世隔绝,而她的丈夫却“游冶”不归,流连“章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她即使登上高楼,也是望而不可见,除了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她的眼里只剩自己日渐凋落的容颜。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李璟《浣溪沙》)丈夫远征,空留她一人,梦回边塞,醒来却细雨潺潺,于是独倚阑干,遥望征人,她用凄清的箫声诉说着无尽的恨意:秋又至,花已残,容不在,人未还。
  这些登高诗词,虽然倾吐的是满腔愁情,但是这些愁情又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私情,常常是日月之迁流、仕途之坎坷、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一齐涌上心头。高处,不仅仅有无限风光,更有诗人那颗滚烫的“寒心”。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