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纽约客闲话] 纽约客
 

[纽约客闲话] 纽约客

发布时间:2019-06-28 04:01:15 影响了:

  董鼎山  1922年出生于宁波,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1947年赴美,先后在密苏里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曾任报刊编辑、纽约市立大学教授。国际笔会纽约华文作家笔会会长。著书多种,出版了《纽约客书林漫步》《西窗漫记》《留美三十年》《纽约文化扫描》《董鼎山文集》等二十多本著作。
  梅勒解剖希特勒童年心理
  
  那是五十九年前的事了,我初次见到诺曼·梅勒的名字是在密苏里大学图书馆的新书陈列橱窗中。与他的成名处女作《裸者与死者》并列的有杜鲁门·卡波地的《别的语声,别的房间》。一九四七年是美国文学界在大战结束后的丰收年,这两位青年作家声名后来都达到文坛顶点。卡波地于一九八四年逝世,近年英美两国都曾拍有一部影片描写他的事迹。梅勒已临八十四岁高龄,又有一本新作出版。《林中城堡》(The Castle In The Forest)是他十年来的第一部著作。
  过去数十年来我读过他们很多著作。两位名家的取材与手法有天壤之别,这在我当年初识他们作品时就有感触。我还记得五十九年前那个冬日下午,进入暖和的密大图书馆时,就被两本新书书封背面的作者照片吸引。《裸者与死者》作者是个鬈发粗犷的汉子,其神气好像要找人打架。《别的语声,别的房间》作者是个面目姣好的金发少年,横躺在沙发上,两眼圆睁,好像在逗引人。
  正如他们的肖像一样,他们在创作上所走的道路也相异。不过他们都曾用同样手法依据采访实事写过小说。一九六六年《杀人不眨眼》(In Cold Blood)出版时,卡波地在记者招待会宣称他已创出一个新的文学样式,称之为“非虚构小说”(Non-Fiction Novel),因为他以亲身在狱中采访杀人犯的材料,加用想象力写出一本小说。十余年后,梅勒也用同样手法写了一本《刽子手之歌》(The Executioner"s Song),两本小说都甚畅销,此后“非虚构小说”的名称就在文学史上立足。
  我把《林中城堡》也放在“非虚构小说”之列。这本厚达477页的小说竟在后面附了长长的参考书目单,列出了126部作者参阅过的书籍。由于《林中城堡》故事讲的是希特勒童年,作者只好靠参考书来替代实人实地的采访。小说附了有参考书目单是个不平常现象,描写希特勒童年的想象力乃是来自他人的叙述。
  希特勒是个公认的二十世纪大恶魔,梅勒写此书意在解剖希特勒成年后化为杀人恶魔的心理发展的根源。叙事者是个**情报人员,他以独得的情报来分析希特勒为人的成型,把希特勒的出生描绘为乱伦关系的结果。父亲阿洛依斯是个喜好女色的海关官员,母亲是父亲的侄女,后来传说其实是他的亲生女儿。一九四五年希特勒在柏林地下室自杀后即有这类传说。谣言很难证实,但是梅勒用乱伦作为小说主干。在他的心目中,乱伦是人类最大罪恶,是各种不人道行为的根源。小说中阿洛依斯后来为了赎罪而成为养蜂人,居住在肮脏棚屋中。书名《林中城堡》好像说出了梅勒对人生善恶的看法:“森林”代表了大自然所给予的各种美德,“城堡”代表了肮脏养蜂屋的丑恶。一片白色中的一点黑,梅勒的书名是他对世界的嘲弄。
  叙事者这么写道:“作为一个恶魔,我不得不与各种样式的粪便亲近,实在的或想象的。”他也指出希特勒在幼年时即行为残忍,一如没有人性的害虫(蜂)。梅勒引用心理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希勒特心理(自幼年至成年)的发展。他憎恶父亲,深爱母亲,到了这本厚厚书本的终了,希特勒的恶魔内性成了型,他相信世界上有些人种必须消灭,以使另外一些人种可以生存,要大批屠杀犹太民族意念就此而生(他的妹妹甚至对他说,“你不是一个善良的人。”)。
  可是这本书并不是对性格作研究。叙事人写道:这本书可算是回忆录,也可以作为好奇的传记,只是以小说样式出现。当然,这是作者本人的讲话。我在匆匆翻阅后,认为小说细节有所冲突,有时互不协调。是不是他十年中时作时辍的结果?
  但是《林中城堡》无疑具有梅勒作品的特殊性。正如他的处女作《裸者与死者》一样,声势浩大,想象力放荡,好胜善辩。提到宗教方面的极端,作者讥讽地写道:“我们喜爱原教旨主义者,因为原教旨主义者的信仰终会发展为最有效的大规模杀人武器。”
  梅勒的结论是,希特勒化为恶魔性格的起源是他对生父的憎恨、对生母的深爱,这类心理描写就需要许多书籍作参考。126项参考书目除了弗洛伊德著作以外,也有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米尔顿的《失乐园》、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等。这些名作怎会影响《林中城堡》的写作?令人难解。不过有人替梅勒辩护,例如,写一部历史小说可不也需要历史著作做参考?奇怪的是,惊险小说作家迈考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新作《下次》(Next),竟也列入了三十六部参考书。也许是出版界新风气。不过克莱顿专长是科学奇幻小说,他的思想也古怪,例如,他不信科学家预言“地球温暖”所可引起的未来全球性灾难,乃用小说情节来替自己信仰作辩护。
  《林中城堡》叙事者乃是**SS份子,名狄依德,到了书的终末,狄依德想象读者对他发问:“狄依德,你文字中的衔接在哪里?你的故事中满是树林,但是城堡在哪里?”狄依德解说道,森林中的城堡其实是关在**集中营中的犹太人对营房的称谓;广大的荒野原是种植土豆的,没有森林,没有城堡。把集中营取名为森林中的城堡原乃出于一位聪明犹太囚犯的讽刺性灵感。
  梅勒认为《林中城堡》是一部值得生产的小说,他借用一个**SS份子口述希特勒出身与心理更具讥讽性。他说,这不单是“回忆录”,而且也是一部充满好奇的“传记”,但是既以小说方式出现,作为作者,“我有自由进入书中角色头脑的特权”。
  一位作为想象力创作家当然握有自由进出各种人物头脑的特权,这是虚构小说的创作艺术。无论《林中城堡》参考了多少书籍,还是把它当作小说读吧!
  《第五号屠宰场》作者逝世
  听到寇特·冯乃格(Kurt Vonnegut)去世是一个大风大雨的早晨,不平常的天气令我立即想到他的那部成名小说《第五号屠宰场》(Slaughter House Five)。在此书于一九六九年出世以前,冯乃格向被文坛藐视为科幻小说作家。《第五号屠宰场》含义的深刻以及对战争引致平民死伤惨状描容的活栩,使之在美国人民反对越战高潮期间,很快就成为畅销书,特别是在青年读者群中。它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反战小说,深受评论家赞扬,从此冯乃格也自科幻小说家升格而为第一流文学作家,与诺曼·梅勒,菲力普·罗思等齐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