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有关系吗 略谈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心理因素的培养
 

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有关系吗 略谈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心理因素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07-02 03:55:20 影响了: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7-0213-01  摘要: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论述了中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对质疑兴趣,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张扬学生个性等重要心理素质的养成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心理素质;养成性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因素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教师要解放思想,排除顾虑,减少一些不着边际的讲解,删除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练习,淡化一些僵死的语法、文学常识的传授,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引导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学习、积累上来,突出语文对学生心理教育的作用,为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通过阅读教学培养质疑的兴趣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做出较为深刻甚至是独到的评判。如讲授《孔乙己》时,我一开始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一下子难以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兴趣盎然地深究其名,寻找其名字的来源。在此基础上,我顺势利导地让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激疑激趣的疑问,会诱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今天,实施开放性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无疑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孜孜以求的。
  二、通过阅读教学张扬学生个性
  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三、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在思维能力训练方面注重了写实实在在的人和事,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还应把想象力与发散思维相结合。如,我们可就课文来拓展思维点,让学生想象出课文情节中没有的情况。例,《落难的王子》,就可补充材料说明他多愁善感的性格、突遭厄运时的心理及行动、在磨难中表现的非凡勇气、大彻大悟后的豁达等。再如《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美貌,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有美好景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衬,有美丽服饰的直接描写,有为她美貌倾倒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侧面描绘。但罗敷的相貌到底什么样子,仍模糊不清。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时,我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谈谈你心目中的秦罗敷模样。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所见的美女形象去再造,用自己的美学经验去补充丰富罗敷的形象,使每个学生都在心中创造出了一个罗敷的形象:有丰盈健美的,有苗条俊秀的;有鹅蛋脸,有满月脸;有杏核眼,有丹凤眼;有柳叶眉,有卧蚕眉……。总之,在学生心目中是自己认为最美好的,这样比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的形象更完美。
  四、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情感
  《课程标准》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中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纵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无一不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的感情。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注意把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内化成自己的情感。因此,课堂上老师不能停留于对文章被“字词句”图解,寡然乏味,而要多一点感情指导,只要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就能体会文章的意境美,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如《春》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春草吐绿,春花争艳,春雨绵绵,春意盎然的美丽迷人的景色,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师生自然陶醉于美丽的春景之中。所以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以及学生的感情朗读,促使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它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教材的内容形成共鸣的状态,达到和谐的程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五、阅读教学蕴含着极大的思辨性
  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寓教于乐”体现为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借助于情趣去获取知识,强化能力,得到审美愉悦的快感,完善人格。教学活动给人的感觉应当是快乐的、愉悦的,整个过程应当是和谐的、平等的,而教师可选择的教学措施也是很多的,大到一节课的安排,小到一个细节的处理,都能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就是让学生去尽情享受教学的整个过程,一般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这样安排的:学生参与——教师简评——引题过渡——设置疑点——共同探究——得出结论——评估激励,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进入到这个过程当中,而且也只能由学生充当这个过程的主人,我从来不认为老师的包办能够起到好的作用,这是寓教于乐思想在教学过程当中最直接的体现,即用平等和尊重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趣。
  语文阅读教学凸显对学生心理因素影响过程的把握体现了一个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缺乏激情的课堂只能培养出缺乏激情的学生,诗的节奏,散文的韵味,小说的深刻,文言的博大,都能够调动起学生的激情,同时又不乏思辨和探究,对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是极有帮助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