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教师面试你最喜欢的教育家 [从教师到教育家]
 

教师面试你最喜欢的教育家 [从教师到教育家]

发布时间:2019-07-15 04:04:48 影响了:

  第四章 剪春入卷来  18.洪氏“集团军”  (1)  压力和动力是同根连理枝。  坚持和突破乃一对孪生子。  挑战最烈处,孕育着出路最大处;遭遇最困难时,往往是最有希望时。
  1990年,对洪宗礼及其伙伴们是至为重要的一年。
  洪氏实验教材先后四易其稿,在中国语坛卷起一股大浪;其滚动式试教,也以第一二轮基本完成,第三四轮在省内外的部分学校正持续有序进行的态势,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冲击波。
  是年暮春四月,绿满泰州,杂花生树,蝶舞蜂飞。
  “单元合成,整体训练”语文实验教材第三次理论研讨会在泰州召开。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审定、审查委员和来自北京、上海、浙江、辽宁等省的53位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参加了会议。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少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的长子叶至善来了。
  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来了。
  全国中学语文教材审查组组长、北大著名教授冯钟芸来了,审查组成员顾黄初教授、张鸿苓教授来了。
  欧阳黛娜、林炜彤、徐振维等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来了。
  数所大学专家、一些出版社的主编来了。
  聆听主编洪宗礼汇报。
  参观实验成果展览。
  观看教材试点校系列录像课。
  再听海安县实验介绍。
  与会者睁大了错愕的目光,为拓荒者披荆斩棘、用心血汗水浇灌的五花秋色,为建筑师拔地而起的语文大厦的智光异彩,为原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洪宗礼他们“精卫衔石”的超强度的奔劳中,竟神话般地定影现身了的奇勋。
  大家听得有滋有味,都为洪氏教材移动了体系大山而感佩不已……
  这次会议过后恰好一个月,国家教委教材办主任游铭钧闻讯,在省教研室负责人郑君威、窦履坤等陪同下专程来泰,考察洪氏教材。是时,国家教委在全国各大区部署八套全科教材。
  考察一连三天。听课,看成果展览,看实验报告,开各类座谈会,向主编询问,第一手材料让他心里很有底儿,游铭钧为新发现的一套比较成熟的初中语文教材喜形于色。他充分肯定了“这套面向农村、面向大多数,又有许多优点和自己特色的教材”。
  他回京后,国家教委行文,决定把洪氏教材在国家教委立项,同时,拨发5千元为实验经费。
  这5千元,是编写组从上级得到的第一笔经费啊!让洪宗礼他们委实一连激动了数日。它胜过5万元、50万元,因为它代表国家教委的认定和支持啊!
  天盼到雨过日出,人熬得苦尽甘来。
  1991年,江苏省教委发出在省内扩大试验洪氏教材的通知。
  1992年,江苏省教委又发出在全省大面积使用洪氏教材的通知。省教研室派出朱芒芒专职负责洪氏教材的样本班的试验和全省教材推广工作,他与省教研室中语室两位元老窦履坤、盛频形成全省教材推广的三架马车,拉着浩浩荡荡的实验教师队伍在教材改革的大道上驰骋了十几年。
  1992年10月,洪氏教材经三轮实验送审,获得审查通过,并经时任国家教委主管副主任柳斌批准,正式在全国出版试用。
  1993年10月24日,新华社著名记者、当年(1963年春)最早报道《斯霞和孩子》的古平向全国报道了特级教师洪宗礼这项重大成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了这条消息。
  手捧古平的报道,耳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洪宗礼激动的心快跳出来了。止不住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顺着黑瘦苍老的面颊扑簌簌地往下淌……
  (2)
  大江东去,因汇集百川之水而成大波大澜;大野晨露,是凝聚了天地之间一夜的无穷氤氲。揭去洪氏教材偌大工程的帷幕,我们看得见,有一支由几十、几百、成千、上万人组成的“集团军”,像螺钉一样拧在教材试验的偌大工程里。
  他们的心,和洪宗礼跳动在一起。
  他们的力,和洪宗礼合聚在一块。
  他们的智,和洪宗礼闪耀在一处。
  洪宗礼的雄心虎胆、策略谋划、灵感奇智和最具特色、最有生命力的成功之笔,大抵来自这个令他上下左右逢源的“集团军”的创作之中。所以,洪宗礼在流自他的心窝的《语丝》中写道:“千斤鼎一个人举不起,一个合作群体也许可以举万斤鼎。”
  举起他实验教材事业万斤鼎的,有四大圈(层)人马。
  第一圈(层)是“集团”核心圈。
  由几位各有特长的常务编委组成,他们大都是教材组的老班底,属于设计室的设计师,也是作战指挥部的决策群体,或称“王侯将相”。在主编的统帅下,他们成了教材组的“大脑”,许多金点子出自这一核心圈即精干的五六个人之手。
  有了他们,就有了乘风破浪的舵手,就有了事业运作与发展的中枢。
  第二圈(层)是省内外高教界、中语界中教材编写的“精英”。
  他们学识渊博似海,基本功扎实如山,威望、经验、专长常常令人望其项背。他们是教材编写和课程研究的翘楚高手。
  有了他们,就有了教材编撰的高峰,就有了吸引眼球的魅力之源和亮丽风景。
  第三圈(层)是为教材把关定向的学科、课程执牛耳者。
  他们是被咨询者,也是把关者。这些人耳听六路,眼观八方,神通广大,引领高端。
  有了他们,就有了雾海航行的灯塔,就有了处变不惊的定海神针。
  第四圈(层)则是最广大的队伍:一线师生、关注教材建设的教科人员。
  他们成年累月地操劳在实验一线,守望基地风云,把脉前沿动态,诊断教材得失,洞明教学真相,不少人还成了特约校订员。这些散落在五湖四海的实验者,是鉴定实验、完善教材的前沿火线上作战的士兵。有了他们,就有了优化教材源源不绝的原动力,就有了持续推进教材实验的坚挺的脊梁。
  洪氏教材主要特色是“合成”,是单元系列合成;洪氏“集团军”的最大优势也是“合成”,是人员心智合成。两个“合成”,或书或人,后因前果,互为映照;书以人名,人以书名,彼此共赢,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洪氏“集团军”这四圈(层)人,上下串连,左右沟通,牵发动身,此呼彼应,如星光互耀,水泉相润,群山依傍,草木共荣,织结成一个巨大的编写、运作、研究的立体网络,而这个网络,无一环断裂,无一结松套,几乎像一个人鲜活的机体一样,聚精会神地共谋这一件大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