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抗战歌曲创作特征及意义】矩阵特征多项式是什么
 

【抗战歌曲创作特征及意义】矩阵特征多项式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7-17 04:06:23 影响了: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大量优秀抗战歌曲以其独有的方式激励着中华民族英勇抗战。在抗战的不同阶段,形成了以控诉日军暴行、怀念家乡、歌颂胜利凯歌为主线的不同内容的抗战歌曲。抗战歌曲不仅为抗战胜利起到了发动宣传作用,而且也为当今歌曲创作及音乐教学留下了宝贵经验及财富。
  关键词:抗战歌曲;旋律;调式;曲式;歌词;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抗战歌曲成为激励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精神力量。大量的抗战歌曲对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笔者将从抗战歌曲的曲调风格、旋律调式、曲式及歌词等方面探讨其特征并简述其教育意义。
  一、曲调风格及调式特征
  在抗战的不同阶段,形成了以控诉日军暴行、怀念家乡、歌颂胜利凯歌为主线的不同内容的抗战歌曲。这些歌曲在曲调风格上也有着鲜明的特征。
  (一)控诉性及怀念性曲调
  在抗战歌曲中,有很多具有控诉性及怀念性音调的歌曲。内容多为描述故乡破败荒凉、人民流离失所。
  1936创作的《松花江上》,把北方妇女在坟上哭丈夫、哭儿子的旋律变成了《松花江上》的基本曲调。①这就形成了全曲哭诉般的音调,表达出东北军丧家之痛和亡国之恨。《嘉陵江上》的歌词是一首散文一样的长诗,作者贺绿汀曾经尝试各种方法写作,最后用朗诵的语调感受曲调的规律,最终写出了该曲的旋律。
  《松花江上》、《嘉陵江上》两首歌曲都运用了控诉的音调。相同之处是,两者旋律以调式的主和弦分解展开,由主和弦到属和弦推进乐思,陈述主题,并以虚势逆转的手法为全曲定下悲伤愤慨的基调。不同之处是,《松花江上》的主题旋律先由低音到高音的上行进行,然后缓慢级进下落,给人以连绵不绝的哀怨忧伤的感觉。《嘉陵江上》则通过一开始的六度跳进到强拍后再缓慢下落,大跳和高音区的强拍体现出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除《松花江上》、《嘉陵江上》等控诉性音调的歌曲外,还有如《离家》、《告别南洋》、《思乡曲》、《梅娘曲》等怀念性音调的乐曲。另外,通过特性音调、变化节奏的重复以及低八度重复等手法发展乐曲,营造乐曲氛围也是抗战歌曲应用的方法。
  (二)民族调式的运用及中西结合的作曲技法
  抗战歌曲虽然在旋律手法上各有特点,但都根植于民族土壤之上。当然,作曲家们除继承传统外,还在民族调式的基础上运用中西结合的作曲方法。因此,早在30年代,作曲家就已经有意识地利用西方作曲技巧来创作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
  首先来看《长城谣》。潘孑农、刘雪庵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上海创作的短小上口的《长城谣》。音乐上就极具民族风格,整个曲调都建立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节奏平稳、旋律线条起伏不大。民族调式的运用使得音乐听起来既亲切、优美又口语化。全曲苍凉悲壮,纯朴自然,感情深切,兼具抒情和叙事的特点。
  《思乡曲》和《故乡》均通过转调改变旋律的色彩。《思乡曲》转调后的旋律是从主题旋律发展而来,在风格上并没有改变,只是节奏有所变化,旋律没有大的改变。《故乡》前段民族风格,后段西洋风格。
  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旋律上不仅运用了民族五声调式,还融合了自然小调音阶。正是由于这部作品以中国的民族调式为创作基础,在旋律音高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部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经典之作。
  (三)抗战歌曲的曲式特点
  抗战歌曲创作目的明确,创作背景,创作思想,创作技巧较为一致,音乐形象鲜明。只要能够表达人民心声,体现抗日决心,作曲家们就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写作歌曲。在曲式运用上也不拘一格,这其中就不乏一些曲式简洁明快的作品。
  贺绿汀创作的《游击队歌》应运抗日而生。曲调轻快、流畅、生动、活泼,富于弹性的小军鼓般的节奏使全曲富于动力感。这首进行曲风格的歌曲结构简单,为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采用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第一、二、三、四句分别为起句,承句,转句、合句。第三句,在节奏,旋律及句式结构上与其它各句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这首歌曲音域集中,形像鲜明,语言通俗,词曲融为一体,曲式短小,鲜明的形象使音乐充满激情,表达了游击队员英勇机智灵活的性格特点。
  《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曲子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优秀群众歌曲之一。它完全从内容出发,根据歌词的自由体结构,突破了歌曲创作的方整性,即不采用我国民歌中常见的分节歌形式,也不采用外国的主副歌形式。而是六个长短不等的乐句贯穿发展,使得乐曲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唱起来铿锵有力,撼人心扉。加上那号角般的前奏,更是一种催人振奋的力量。
  二、抗战歌曲创作对当今歌曲创作教学的影响及教育意义
  每一首抗战歌曲,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形象的再现。这一首首些血肉丰满的音乐形象以其高度的艺术性、极强的艺术价值与艺术感染力,成为一个时代的心声,永恒的记忆。这是用不能磨灭的记忆。时至今日,抗战歌曲仍有许多值得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借鉴之处。
  (一)抗战歌曲对当今歌曲创作教学的影响
  抗战之前及抗战时期,在创作技法上,中国的歌曲创作与西方还有一定差距。步入二十一世纪,在音乐学科的各个方面已经西为中用的今天,我们是否就不再学习任何他人经验,是否就应该抛弃传统?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抗战歌曲鲜明的时代性,音调与歌词的紧密联系,对当今歌曲创作者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抗战歌曲的旋律、节奏、曲式结构以及中西结合、西为中用的创作技法都为当今歌曲创作提供了范本。
  抗战时期的民族化的文学运动,使得民族化、通俗化歌词成为抗战歌曲的又一鲜明特点。抗战歌词亲切动人,朗朗上口,通俗口语化、故事性、叙事性都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这样独特的个性和色调成为文学大众化的典范。如:《老百姓偷枪》,共五段词,其中两段是这样写的:“三更里月儿降,进了敌营莫慌张。他们睡得像死猪,悄悄摘下他的枪。四更里黑沉沉,我们出了敌营门。卧倒开枪砰砰叭,看你们还杀中国人”② 。像这样的歌曲还有《黄桥烧饼歌》、《叮叮当》、《河边对口曲》等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