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笔记整理(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重点笔记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笔记整理(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重点笔记

发布时间:2019-07-17 15:16:32 影响了: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笔记整理

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目标、要素及主要领域

第一节 社会工作含义、目标与功能

一、 社会工作的含义

非营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职业活动,是一种职业的、专业化的助人活动,也是一个学科。

特点:1、在一定的福利制度框架内;2、以帮助他人(服务对象)为目的的活动。3、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活动。4、是一套科学的助人方法。5、是职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

分类: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

二、社会工作的目标

1、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解救危难、缓解困难、激发潜能、促进发展。

2、社会层面的目标: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

3、文化层面的目标:弘扬人道主义、促进社会团结。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

1、对服务对象的功能: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恢复弱化的功能、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2、对社会的功能

维持社会秩序、建构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发展(自学、了解)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

一、 对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理解

1、社会工作的基本过程模式

←表达需要并回应对方的服务←

社会工作者————理解————帮助和协助————服务对象

→考虑到对方角色和需要的服务→

服务对象也是行动的主体。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互动过程。首先,它是一个渐进的、不断促使服务对象改变、逐渐达到目标的过程。其次,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过程是双方互动的过程。

2、社会工作是协同达到目标的过程

持续互动,帮助、协助和协同服务对象改变的过程,也是社会工作者动员和连接各种资源对服务对象的支持过程,还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调适其与生存环境关系的过程。助人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二、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服务对象(基本前提)、社会工作者(助人行动的主题)、价值观(核心:利他主义)、助人活动、专业方法(个案、小组、社区)。

第四节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一、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

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价值准则、从事社会福利服务、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一定的组织框架内开展活动。

2、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关系

区别:活动方式不同、专业技术能力不同、处理问题的难以程度不同、社会约束不同。

二、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

三种服务类型:直接服务、间接服务、合并服务

1、直接服务角色

服务提供者:首要职责

治疗者:服务对象出了问题,有行为偏差。有系统地影响服务对象的人际互动或内在心理功能,控制或减轻问题症状。

支持者:鼓励其自强自立、克服困难

使能者:激发潜能

倡导者:倡导某种合理行为,指导其成功

关系协调者:缓和、解决矛盾

2、间接服务角色

行政管理者、资源筹措者、政策影响者、研究者

三、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养

1、价值观:人类公共意识、帮助社会弱者、乐观看待变迁、追求社会公正

2、知识素养:学科知识、文化知识、心理素质、政策知识、技术知识

3、能力要求:沟通与建立关系的能力、促进和使能的能力、评估和计划的能力、提供服务和干预能力、在组织中工作的能力、发展专业的能力

第五节 社会工作的领域

一、主要服务领域

儿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

二、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

从困难人群到有需要人群、从关注社会问题到关注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章 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第一节 文化传统与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自学 、了解)

第二节 社会工作价值观

一、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

保护服务对象的权益、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服务机构的能

力建设、维护社会正义。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

服务大众、践行社会公正、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待人真诚和守信、注重能力培养和再学习。

社会价值观的操作原则:

基本信念:尊重、独特性、相信人能改变

实践原则:接纳、非评判、个别化、保密、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知情同意

第三节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一、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作用

评判专业服务是否适当、保障服务对象的权利、减轻社会工作者伦理抉择上的压力及两难、帮助社会工作者自我反思及价值澄清、奠定社会对社会工作信任的基础。

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

优先考虑服务对象的礼仪、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约束和鼓励并重、系统性和权威性。

三、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

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

尊重并保护服务对象最佳礼仪、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保密原则、公平合理的收费。

2、社会工作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秉持忠实与忠诚的态度、团队内相互协助

3、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机构的伦理责任

遵守机构规定、落实机构服务宗旨、负责管理个案。

4、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

适当的工作任职、专业能力的表现、提供专业服务、维持服务品质、公正与服务、专业知识的拓展。

5、社会工作设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

保障专业的完整性、遵循专业的评估和研究。

社会工作者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

促进整体社会福祉、鼓励公民参与、倡导社会与政治行动。

四、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难题

保密问题、人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问题、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的矛盾、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利益满足与职业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自我决定问题。

五、伦理难题处理的基本原则及步骤

保护生命原则、差别平等原则、自由自主原则、最小伤害原则、生命质量原则、隐私保密原则、真诚原则。

第四节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内容:服务、社会正义、人的尊严和价值、人类关系的重要性、整治、能力。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的内容:

尊重服务对象 全心全意服务

信任支持同事 促进共同成长

践行专业使命 促进机构发展

提升专业能力 维护专业形象

承担社会责任 增进社会福祉

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 人类行为

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只有基本满足了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高级需要出现之后,低级需要仍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人与动物在需要方面的区别:低级需要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高级需要则是人类所特有的。

2、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

生存→关系→成长

特点: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受挫后也可能降而求其次。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增强。

3、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的需要理论

基本需要(身体健康和自主)、中介需要

人类需要的类型

按起源分,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按内容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对需要的迫切程度分,生存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B=f(P,E) B代表行为,P代表个人,E代表环境

类型:按行为的起源分,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

按行为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分,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按行为是否符合正常模式和社会规范分,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 特点:对应性、多样性、发展性、可控性、整合性

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生理、心理、社会

第二节 社会环境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和特点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群体、社区、文化等子系统。 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层次性、稳定性、变动性。

二、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1、家庭:社会最基本单位

模式:骄纵型、支配型、专制型、放任型、冲突型、民主型

2、同辈群体

3、学校

4、工作单位

5、社区

6、文化

7、大众传媒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人的行为要适应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人的行为、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人类能够改变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非平衡性。(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一些)。

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一、人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自学)

二、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发展分五个时期:口唇期、肛门器、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会出现“停滞”和“退行”现象。如遇到挫折会抽烟、酗酒等行为表示退行到口唇期。

2、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

将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个发展阶段都面临特殊的发展任务,个体只有尝试面对并解决这一冲突之后,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如果冲突无法圆满解决,那么个体自我的发展就会出现困扰乃至停滞。埃里克森强调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认为这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环节。

3、皮亚杰的认知理论阶段

四个阶段:

感知运算期(0-2岁)儿童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 前运算期(2-7岁)儿童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 具体运算期(7-12岁)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可作出推论

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 个体主要运通图式、同化和顺应3种原则来认识世界。图式是最基本一环。

4、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0-9岁)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9-15岁)

第一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二阶段: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

5、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强调甚至夸大环境和教育作用。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所学习到的社会行为绝大多是由强化引起,可分为正强化或负强化。正强化有助于形成某种行为,负强化有助于消退某种行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既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更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三种强化因素(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6、依恋理论(针对婴儿)

四个阶段:前依恋关系、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

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拥有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往往有更多的探索行为。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社会学理论

1、符号互动论:人们之间的互动主要由沟通组成。通过语言、手势和行动,人们实现了互相之间的沟通。

米德:模仿阶段、游戏阶段、概化他人阶段

托马斯:一个人对情境的主观解释(或定义)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

2、标签理论

标签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与产生,自我形象是通过与他人互动产生的,而他人的标签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第四节 人生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

第一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与类型(自学)

第二节 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史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1、意识层次理论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无)意识三个层次。意识即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前意识为虽不能立刻回想,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潜意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板能。

核心观点:人的任何精神活动根源就是潜意识,它对人行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要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就必须探寻潜意识的意义。

2、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

3、焦虑与防卫机制

自我普遍的防卫机制

三、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1、在实务中运用的原则:

精神分析治疗的目标在于揭示内在冲突的根源,使个人获得自我了解并能洞察和顿悟。遵循以下原则:

在治疗过程中坚持个别化原则;强调要与服务福相签订治疗契约;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理解服务对象的想法与感受,要给予支持和接纳。

2、在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的应用

治疗情境

治疗关系(同理是精神分析治疗过程的最主要特征,也是建立良好治疗关系的重要技巧)

治疗性对话: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诠释过程。

第三节 认知行为理论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及基本观念

由来:

阿德勒: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人的行为,更会影响个人整个生活形态的形成。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经由观察其他人或从事学习得来的。

贝克:认知治疗模式。

基本观念:人的行为大多都是心理、行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人的行动都是情绪、认知和行动互动的结果;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也可以改变认知。

二、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艾利斯:“ABC”情绪理论框架

A是真实发生的事件,B是人们对真实发生事件的认知,C是人们的情绪反应。B对事件的认知导致了C情绪反应。

认知行为理论讲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

三、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实务原则:

1、界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则: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

2、确定主任目标的原则: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修正不理想的自我对话;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辅导过程中运用的原则: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助人过程:

①确定评估重点:重点应在服务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②专业关系的建立

③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教育者和陪伴者

3、助人的步骤: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要求受助人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探索受助人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检验受助人新建立的对自我、师姐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4、结案和跟进(独特之处)

第四节 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

主要观点:

结构:知个人所面对并能够认知的外环境,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人都生活在系统中,一个人能否与其所生活的系统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状态。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环境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系统取向的社会工作将人与环境纳入系统的整体。社会工作的干预就是对整体系统的干预。

过程:助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输入、流程、产出、反馈、生存或终止。

行动:行动系统分为中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 机能:

服务对象的问题来自于其所在的系统,而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

个人所面对的问题来自于环境支持的薄弱、社会分配不均,乃至社会环境与社会制度的限制。问题本身以及各层次的系统都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工作者需要将服务对象的问题和提供的服务放在动态的系统之中进行考察。

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应用中的原则与过程

实务原则:1、助人过程必须将服务对象放到其所在的系统之中去才能真正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2、评估问题的焦点包括从生理、心理到微观、中观、宏观社会结构的各个系统。重点在于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环节。3、个人的问题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是动态的,社会工作者必须不断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在评估;4、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必须是针对整个系统而非局部。

应用:专业关系的界定、服务目标、专业人员的角色

二、生态系统理论

发展:重视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与生态资源分布等有关个人与环境的交流活动;从生活变迁、环境特性与调和度三个层面的互动中考量社会工作的实施;把人的发展看作是持续地适应环境;要理解个人必须将其置于所生长的环境中去。

主要观点:

1、生命周期:用时间线方法重现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社会结构和生活事件的意义。

2、人际关联:个人拥有与他人联结而建立关系的能力;

3、胜任能力:通过个人与环境间的成功交流经验,建立个人有效掌控环境的能力。

4、角色表现:个人在社会层面的一种互惠性社会期待

5、生态地位:个人所在某种环境区域的特征

6、适应力:个人与环境间相互影响和回应以达到最佳调和度。 基本原则:

1、从服务对象的处境出发

2、充分认识情境的重要性

3、采用积极视角

4、辨识行为模式

5、重视过程

6、强调与他人一起工作

第五节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

一、人本主义社会工作的主要观点及应用

观点:相信人的理想,认为具有例行的人可以自主选择行动,相信人有能力运用自己的理性控制自己的命运。基本原则:诚实和真诚,温暖、尊重和接纳,同理。

应用:一是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和能力。二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负有责任。三是个人具有归属与被包容的权利。四是人们具有参与和被聆听的权力。五是人们具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六是群体成员之间是有差别的,差别应得到尊重。七是人们具有质疑和挑战专业人员的权利。

二、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的观点及其应用

观点:存在主义的核心是人的存在,个人具有选择的自由。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在实践中强调个人的自由与责任,服务对象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在于帮助服务对象选择他们的目标,克服实现目标的限制。社会工作者要关注服务对象的主观经验。

应用重点:肯定服务对象有独特的生活方式,有选择的能力与自由,社会工作者只是起到协助的作用,协助服务对象肯定自己的本质。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最为基本的价值基础和思想基础。

第六节 增强权能理论

增强权能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增强他们的权能。

基本假设:1、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产生的。2、社会环境中存在直接或间接障碍,但障碍是可以改变的。3、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个人的能力可以通过与环境的积极互动而提升。4、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工作取向:1、服务对象与工作人员要建构起协同的伙伴关系;2、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而非缺陷;3、注重人与环境;4、确认服务对象是积极的主题;5、有意识地选择长期处于“缺权”状态中的人成为服务对象。

运用:服务目标:1、协助服务对象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2、协助服务对象了解社会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用的;

3、协助服务对象认识到社会工作者只是帮助其解决问题的伙伴(平等的伙伴关系);4、协助服务对象明确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

第七节 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

工具性支持:引导、协助、有形支持和解决问题的行动

表达性支持: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认可 影响因素:发展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

社会支持网络可分为正式支持网络与非正式支持网络。

应用: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重点在于帮助其学习如何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

第八节 优势视角理论

服务焦点:看到服务对象的内在潜力和可能性。在创伤、痛苦和困境中帮助服务对象寻找希望并将希望转化为行动,最终走出困境。 主要概念:

1、优势

2、增强权能

3、成员资格

4、抗逆力:面对磨难的抗争能力

5、治愈和整合

6、对话与合作

7、悬置怀疑:真正从信任服务对象的角度去构建专业关系 工作原则:

1、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是有优势的

2、创伤、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

3、与服务对象合作,最好地为服务对象服务

4、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只有以资源的视角去发掘,这些资源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专业关系: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第五章 个案工作方法

第一节 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

一、基本要素:1、服务对象是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庭;

2、采用个别化的工作方式;3、服务目标是促进个人与周围环境或者他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二、含义: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一连串的专业工作,帮助遭遇困难的单个个人或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的能力及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情况,实现对人的尊重和肯定的过程。

三、本质:协调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恢复和增强个人或者家庭的社会功能。

1、社会功能的恢复:个人或家庭处理困境的能力;个人或家庭的社会环境适应性;个人或家庭与社会环境相互促进

2、社会功能的增强:对个人或家庭自身能力的关注;个人或家庭运用周围环境资源能力的提高;个人或家庭解决问题和问题预防能力的提高。

第二节 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从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着手,了解两者之间失去平衡的原因,并找到建立新平衡的方法,概括为“人在情境中”,要求社会工作者既需要深入个人的内心,了解他(她)的感受、想法和需求,还需要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对他(她)施加的影响,分析个人适应环境的具体过程。

(一)理论假设:

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人生活在特点的社会环境中,受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不良的现实生活环境、不成熟或者有缺陷的自我和超我功能以及过分严厉的自我防卫机制和超我功能。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重视人际沟通交流的状况,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具有自身有待开发

的潜能。

(二)治疗技巧

1、直接治疗技巧:

反思性直接治疗: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人格发展反思 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支持、直接影响、探索—描述—宣泄

2、间接治疗技巧:

服务对象的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

任务:发掘和调动服务对象的支持网络,让服务对象的身边人承担起帮助的责任,为服务对象提供及时、稳定的帮助和支持。

(三)特点:

1、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

2、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

3、采用多层面的而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二、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一)内容:强调认知因素对人的行为和情绪的影响。

1、理论假设:认知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的行动能够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情绪。

可见,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把人的问题归结为认知、行为和情绪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针对服务对象的问题需要从认知、行为和情绪三个方面同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2、三种意识层次:意识、自动念头、图式

3、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1)个案概念化

(2)合作式的治疗关系

(3)苏格拉底式的提问

(4)结构化和心理教育

(5)认知重塑

(二)特点:

1、认知和行为因素的结合

2、采用综合的方式开展个案辅导工作

三、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一)内容:强调人的自由选择是相对的,受到环境和周围他人的影响

ABC理论:A 事件B 认知 C 情绪和行为

认为服务对象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受到服务对象信念的影响。如果服务对象用非理性的信念看事件,就会促使情绪和行为上出现困扰。

(二)治疗技巧

1、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反映感受、角色扮演、冒险、识别

2、非理性信念的辨别技巧:辩论、理性功课、放弃自我评价、自我表露、示范、替代性选择、去灾难化。

(三)特点

1、明确辅导要求

2、检查非理性信念

3、与非理性信念辩论

4、学会理性生活方式

5、巩固辅导效果

四、任务中心模式

(一)内容

把服务介入的焦点集中在为服务对象提供简要有效的服务上。高效的服务接入必须符合5方面要求:一是介入时间有限;二是介入目标清

晰;三是介入服务简要;四是服务效果明显;五是介入过程精密。 在运用任务实现目标过程中非常关注服务对象的自主性(包括自决权与潜能)

(二)治疗技巧

1、有效的沟通必须具备的要素:一是有系统;二是有反应

2、有效的沟通需要达到的功能:一是探究,二是组织,三是意识水平的提升;四是鼓励;五是方向引导

(三)特点:

1、清晰界定问题

2、明确界定服务对象

3、合理界定任务

五、危机介入模式

(一)内容

危机的发展阶段:危机、解组、恢复、重组

危机:最初,尝试失败

解组:极度情绪困扰

恢复:开始调整,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重组:恢复新的平衡

(二)基本原则:一是及时处理,二是限定目标,三是输入希望,四是提供支持,五是恢复自尊,流失培养自主能力

(三)特点:1、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2、快速作出危险性判断,3、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4、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

六、人本治疗模式:把服务介入的重点转向辅导过程中的伙伴关系的建立以及双方情感和体验的交流。

(一)内容:

理论假设:对人性的看法(好的,有潜能,自我实现)、自我概念、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

治疗策略:创造一种有利的辅导环境让服务对象接近自己的真实需要,变成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在能力的人。

(二)特点:

1、注重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品格和态度

2、强调个案辅导关系(真诚、同感、无条件积极关怀)

3、关注个案辅导过程

七、家庭治疗模式

(一)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

1、家庭系统。2、家庭结构。3、病态家庭结构(①纠缠与疏离:子系统关系过分密切,纠缠;子系统关系过分疏远,疏离。②联合对抗。③三角缠:把第三方带入两人的互动。④倒三角。权利倒置)4、强生命周期(家庭发展期,扩展完成期,收缩期,解组期)

特点:以家庭为工作的焦点;关注家庭功能失调的评估;强调家庭功能的恢复

(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治疗方法:一是自尊和自我价值的诊断,二是沟通方式的诊断,三是家庭规则的诊断。

治疗步骤:一是追思往事,二是整理旧经验,三是整合新旧经验。 特点:对自尊的强调,关注经验的整理,注重感受的改变。

第三节 个案工作各阶段的工作要求

一、申请与接案

1、求助者的服务申请

了解求助对象的求助愿望,明确服务对象诉求,初步评估

2、接案

促使潜在服务对象变为服务对象。让服务对象了解机构的服务内容和范围,鼓励求助对象与社会工作者积极配合,减少求助对象的依赖,明确求助对象的改变要求。

3、专业关系的建立(建立或转介)

转介:服务对象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属于本机构的服务范围;服务对象生活在本机构的服务区域之外。

二、预估与问题诊断

1、服务对象资料的收集

个人情况、所处环境、两者之间的互动

2、服务对象问题的预估

横向:分析服务对象问题形成的影响因素,涉及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纵向:分析服务对象问题发展变化的过程,包括服务对象问题什么时候开始,经历的哪些重要影响时间,服务对象曾经做过怎样的努力。

3、服务对象问题的诊断

一是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要表现,二是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三是服务对象能力和环境中拥有的资源,四是实施干预的建议

三、制订计划

1、服务计划的制订

7个方面内容:一是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二是服务对象希望解决的问题,三是理论的依据,四是服务计划的目标,五是服务开展的基本阶段和采取的主要方法,;六是服务开展的期限,七是联系方式。

2、服务面谈内与面谈外的安排

3、服务协议的签订

可以是书面,也可以是口头。包括5个方面:一是服务目标,二是服

务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三是服务双方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四是服务的地点、时间、期限和次数,五是服务双方的签字

四、开展服务

三项主要任务:服务的推进、专业角色的扮演、专业合作关系的维持。 专业角色的扮演:使能者、联系人、教育者、倡导者、治疗者

专业合作关系的维持:接纳、无条件关怀、真诚

五、连接社会资源与协调服务

1、社会资源的类型:非正式社会资源(非正式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如家庭成员、亲属、朋友、同伴)

正式社会资源(正式的社会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的社会资源,如社区、学校、单位、公益组织、医院等)

2、连接社会资源的方式

3、服务的协调

六、评估与结案

1、结案

5种情况:1、目标达成,2、没有彻底解决,但服务对象已具备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关系不和谐,4、出现新要求和问题,需要其他社工或服务机构解决,5、不可预测因素。

4项工作:预先告知、巩固服务成果、探讨问题解决因素、鼓励服务对象表达结案时的情绪,跟进服务。

3种方式:直接告诉服务对象、延长服务间隔的时间,变化联系的方式。

第四节 个案工作的常用技巧

一、 会谈

1、支持性技巧:社会工作者借助口头和身体语言,让服务对象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的一系列技术。包括: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

2、引导性技巧:社会工作者主动引导服务对象探索自己过往经验的一系列技巧。包括:澄清、对焦、摘要。

3、影响性技巧: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信息或建议,让服务对象采取不同理解和解决方法的一系列技巧。包括: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对质。

二、记录

1、个案记录方式:文字记录、录音、录像。

三、收集资料

1、会谈的运用:自我描述、对答方式

2、调查表的运用:结构式调查表、非结构式调查表

3、观察的运用: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

4、现有资料的运用:文献记录、实物

四、策划方案

1、目标清晰而现实:可观察、可测量、积极正向

2、服务对象的范围明确:以服务对象为主、以服务对象身边的重要他人为参与者、以其他重要他人为支持者

3、策略合理:服务策略与服务目标一致、服务策略之间的协调

五、评估

1、正确运用评估类型:效果评估和过程评估

2、合理运用评估的而方法:问卷评估、行为评估和心理测量

3、鼓励服务对象积极参与

4、坦诚与保密

第五节 个案管理

一、个案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个案管理是一种提供服务的方法,它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评估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的需求,并安排、协调、监督、评估和倡导一套包含多种项目的服务,以满足特定服务对象的复杂需求。

特点:1、服务对象遭遇多重问题;2、“全貌”的工作方法;3、双重

功能

二、个案管理与个案工作的比较

个案管理与个案工作的差异

三、个案管理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教育者、协调者、倡导者

四、个案管理的实施原则

服务对象参与、服务评估、服务协调、资源整合、包裹式服务与专业合作、服务监督

五、个案管理的工作过程

个案发掘与转介——评估与选择——个案管理服务计划与执行——监督与评估——结案

第六章 小组工作方法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一、含义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经由社会工作者的策划与指导,通过小组活动过程及组员之间的互动和经验分享,帮助小组组员改善其社会功能,促进其转变和成长,以达到预防和解决有关社会问题的目标。

二、类型

1、教育小组(学习新知识、新方法)

2、成长小组(发掘潜能,各类学生及边缘群体)

3、支持小组(强调组员间的互助,社工只发挥协调作用)

4、治疗小组(社工发挥重要作用)

三、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1、场域理论与小组动力学理论

2、符号互动论与镜中自我理论

3、社会学理论

四、小组工作的特点与功能

(一)小组工作的特点

1、小组组员问题的共同性或相似性

2、强调小组组员的民主参与

3、运用小组治疗性因素

4、注重团体的动力

(二)小组工作的功能

1、塑造小组组员的平等意识和共同体归属感

2、提供小组组员自我改变及“被肯定”的社会场景

3、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

4、打造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模式

一、社会目标模式

主要运用于社区发展的项目或领域。注重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非常注重公民参与解决问题。

实施原则:

1、致力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

2、致力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3、致力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

4、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二、治疗模式

也称小组的临床模式或康复模式,旨在解决个人的社会问题,改变个人的社会行为。

(一)理论基础

1、精神分析小组 2、阿德勒式小组 3、心理剧 4、行为治疗小组

5、完型治疗小组

(二)实施原则

治疗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其对象通常是有严重的情绪问题、行为障碍、人格问题、精神异常或有社会偏差行为的人。

1、综合性原则 2、建构性原则(社会性的治疗关系)3、个别性与共同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互动模式

实施原则:互惠模式下没有治疗目标,没有政治和社会发展方案,有

的是彼此之间的会心、约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1、开放性的互动 2、平等性的互动 3、“面对面”的互动

四、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关注人的社会功能的提升。发展模式关注的焦点在于小组组员的社会功能而不是有关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因素,重视的是组员个人潜力的发掘与发挥而不是治疗性辅导。 实施原则:积极参与原则、“使能者”原则

第三节 小组工作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一)组员的招募及遴选

1、招募成员 2、遴选和评估 3、确定组员

(二)确定工作目标

1、小组工作目标分类:沟通目标、过程目标、实质目标和需求目标。

2、确定小组工作目标原则

一是目标清楚,可以测量和评估;二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三是目标要适合小组组员的实际能力;四是具体目标之间的相容性,不能互相冲突;五是目标的表述尽量使用正面的肯定性语言或词汇。

(三)制定工作计划

P175 表6-1 (人、财、物)

(四)申报并协调资源

(五)小组的规模和工作时间

(六)活动场地及设施的选择和安排

二、开始阶段

(一)开始阶段组员的一般特点

1、矛盾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2、小心谨慎与相互试探

3、沉默而被动

4、对社会工作者的依赖性(较强的遵从倾向)

(二)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1、协助小组组员彼此认识以消除陌生感

2、强化小组组员对小组的期望,提高他们对小组目标的认可

3、讨论保密原则和建立契约

4、制订小组规范

5、塑造信任的小组气氛

6、形成相对稳定的小组关系结构

(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责任

领导者、鼓励者、组织者

三、中期转折阶段

组员关系走向紧密化的时期,也是小组内部权力竞争开始的时期。

(一)组员常见特征

1、对小组具有较强的认同感

2、互动中的抗拒与防卫心理

3、角色竞争中的冲突

(二)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1、处理抗拒行为

2、协调和处理冲突

3、保持组员对整体目标的意识

4、协助组员重新建构小组

5、适当控制小组的进程

(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责任:协助者和引导者

四、后期成熟阶段

组员对小组的满意度增加了,并且能自主的处理小组内部的问题。小

组的关系结构稳定,小组活动运作状态良好。

(一)小组及组员的一般特点

1、小组的凝聚力大大增强

2、组员关系的亲密程度更高

3、组员对小组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4、小组的关系结构趋于稳定

(二)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1、维持小组的良好互动

2、协助组员从小组中获得新的认知

3、协助组员把认知转变为行动

4、协助组员解决有关问题

(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责任

1、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和连接者 2、小组及组员能力的促进者

3、小组的引导和支持者

五、结束阶段

完结期,已达到预期目标。

(一)小组及组员的一般特点

1、浓重的离别情绪 2、小组关系结构的弱化

(二)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1、处理组员的离别情绪与感受 2、协助组员保持小组经验

(三)做好小组评估

(四)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责任

引导者、领导者

第四节 小组工作技巧

一、沟通与互动的技巧

二、小组讨论技巧

三、小组治疗技巧

四、小组活动设计技巧

五、小组评估技巧

第七章 社区工作方法

第一节 社区工作的特点和目标

一、社区的含义和功能

含义:社区是居住于某一地理区域,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动及共同服务体系的一个人群。组成要素有:人口、地域、共同活动、设施和社区意识。

特点:集体性、共同性

功能:经济的功能、社会化的功能、心理支持功能和情感功能、社会参与和互助的功能、社会控制的功能。

二、社区工作的含义和特点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方法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发展的方法和活动,是以社区居民为工作对象或服务对象,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旨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发掘社区资源,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实现自助、互助和社区自治,化解社区矛盾和社区冲突,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从而促进社区服务质量、福利水平的而提高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具有六大基本特征:一是社会专业工作者的介入,二是采用多种方法,三是多元化的工作对象,四是集体行动,五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六是以民主价值观念为指导思想。

特点:

1、分析问题的视角更为结构取向

2、介入问题的层面更为宏观

3、具有一定的政治性

4、富有批判和反思精神

三、社区的目标

分为任务目标、过程目标

任务目标:解决社区问题

过程目标:强调个人发展,培养社区居民的一般能力

具体目标和实践原则:

1、以人为中心,促进社区居民的成长和进步

2、推动社区居民参与,培养民主精神

3、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尊重社区自决

4、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培养相互关怀和社区照顾的美德

第二节 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

一、地区发展模式

(一)含义:1、强调以地区为基础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实质内容的发展;2、强调一种发展理念,促进当地居民的需求与当地的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可持续发展;3、强调一种社会工作介入方法,推动社区居民自下而上的参与、合作,让居民集体组织起来掌握、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

(二)地区发展模式实施特点

1、地区发展模式的实施取向

创新改革、习俗改变、行为改变、工作过程

2、社会发展模式的实施特点

较多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通过建立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社区的重新整合、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超过任务指标、特别重视居民参与

(三)地区发展模式的实施策略

1、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 2、团结邻里 3、社区教育 4、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 5、社区参与

(四)地区发展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使能者、教育者、中介者、协调者

评价:优点:营造良好的社区气氛,提高居民能力,推进社区民主,切合中国文化传统。

缺点:无法解决整体资源分配不均及制度不合理产生的社区问题,调和不同利益群体的手段不足,民主参与导致的成本高而效率低。

二、社会策划模式

(一)含义:在理性方法指导下,依靠专家的意见和知识,确立社区工作目标,选择一个最佳的工作方案,动员和分配资源,并修改计划,总结和反思,最终解决社区问题。

(二)特点:

1、注重任务目标的实现 2、强调运用理性原则处理问题

3、注重自上而下的改变 4、指导社区未来变化

(三)实施策略:

1、明确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2、分析环境和形势

3、客观地认识自身的能力 4、界定和分析问题

5、确定需要 6、建立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标准

7、列出、比较并选择可行方案 8、测试方案

9、执行方案 10、评估结果

(四)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技术专家、方案实施者

评价:优点:保证服务质量、较有效率

缺点:居民参与率低、服务对象对所提供的服务的依赖性上升,可能导致被动居民群体的出现。

三、社区照顾模式

含义:社区中各方成员组成的非正式网络与各种正式社会服务系统相配合,在社区内为需要照顾的人士提供服务与支持,促成其过正常的生活,加强其在社区内的生活能力,达到与社区融合,并建立一个具有关怀性社区的而过程。需要社区照顾的群体一般有: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精神障碍人士

基本假设:1、服务对象原生环境优于机构的环境

2、社区具有非正式资源,可以对服务对象进行支持和照顾 特点:

1、协助服务对象正常融入社区 2、强调社区责任

3、强调非正规照顾的作用 4、提倡建立相互关怀的社区 实施策略:

1、在社区照顾:将一些服务对象放在社区内而开展的服务。指有需要及依赖外来照顾的困难人士,在社区的小型服务机构或住所中获得专业人员的照顾。核心是强调“非机构化”。

2、由社区照顾:由家庭、亲友、邻里、志愿者等所提供的照顾和服务。核心是强调动员社区内的资源,发动社区内的亲戚、朋友和居民协助为有需要的人提供照顾。三类支持网络:提供直接服务的网络、服务对象自助网络、社区紧急支援网络。

3、对社区照顾:需要充足的支援性社区服务,更明确指出了正规照顾和非正规照顾相互融合的重要性。

4、整合式社区照顾——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将正式照顾和非正式照顾相结合,形成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

5、为家庭照顾者提供服务

6、社区倡导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治疗者、辅导者和教育者、经纪人、倡议者、顾问

评价:优点:给予服务对象人性化的关怀、动员社区普通居民参与社区照顾、倡导社区层面服务的综合化

缺点:资源及权力下放可能引发的政府责任与角色问题、社区资源状况可能不符合社区照顾的要求、激励机制问题、非正规照顾的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社区对有困难人士的排斥和歧视问题。

第三节 社区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一、 进入社区

(一) 进入社区前的准备

1、了解自己所任职的机构 2、了解机构分工和自己的工作内容

3、认识同事

(二)进入社区的方式

1、积极参与社区重要活动 2、主办社区活动

3、积极介入社区事务 4、经常出现在社区居民之中

5、报道社区活动

二、认识社区

(一)社区基本情况分析

1、社区的地理环境 2、社区内的人口状况 3、社区内的资源

4、社区内的权利结构 5、社区的文化特色

(二)社区问题分析

1、描述问题 2、界定问题 3、明确问题的范围

4、问题的起源和动力

(三)社区需要分析

1、规范性需要

2、感觉性需要:大部分居民感觉到某些需要和期望未能满足时,将它们说出来。

3、表达性需要:当个人把自身的感觉性需要通过行动来表达和展现

4、比较性需要

三、组织社区

(一)建立社区组织

1、招收成员 2、订立组织规则 3、推选领导者

4、建立工作小组 5、筹措经费

(二)管理社区组织

包括服务规划、行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发展 组织成立之初,更多的是管理工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建立和完善组织的内部规章制度,发现个培养组织的领导者;最终,提供咨询服务,实现社区组织的自我管理

四、制定社区工作计划

(一)明确目标

既要订立社区工作的整体目标,还要制订阶段性目标

原则:遵循社区参与和社区自决的原则

(二)制订策略

提出策略、评估策略、筛选策略(SWOT分析法 内部:优势和不足,外部:机会和威胁)

(三)设计方案

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人员、服务对象、工作方法、预算、预案

五、实施社区工作计划

(一)动员和管理社区资源

资源分析,资源开发,资源连接,资源维系

(二)执行工作方案

筹备、开展、结束

六、社区工作评估

过程评估、成果评估、效益评估(服务成本收益分析)

步骤:1、明确评估目标 2、建立测评标准 3、设计评估研究方案

4、收集与分析资料 5、使用评估结果

第四节 社区工作的技巧

一、建立和发展社区关系的技巧

1、了解各类组织的运作情况 2、分析组织间的关系

3、把握组织间交往准则 4、活用组织接触的技巧(注重组织形象的平衡和统一、增加接触的机会、求同存异,加强沟通)

二、发展社区支持网络的技巧

发展社区支持网络的方法:网络分析、发展自助小组、发掘和培育志愿者

三、社区教育技巧

目标:在态度、知识和行为促进社区居民的改变和进步

宣传工作的技巧、社区带头人的培训技巧

四、动员群众的技巧

五、运用传播媒介的技巧

第八章 社会工作行政(属于间接社会服务)

第一节 社会服务计划

一、社会服务机构的规划与计划

(一)社会服务机构的规划

规划设社会服务机构为实现机构使命、长远目标而做出的重要的战略性计划。具有以下特征:1、由机构最高管理层作出;2、涉及大量资源的分配,如资金、人力或物力;3、长期效应;4、关注机构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内容:使命宣言(高层)、策略性计划(中高层)、运行性计划(中层、基层)

(二)社会服务机构的计划

行动计划,由基层管理者制订,一般不超过一年,根据战略规划向下展开,任务具体,有可操作性。

二、社会服务方案策划

步骤:1、问题的认识和分析 2、目标制定

3、方案安排 4、考虑服务评估(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

三、社会服务机构信息管理系统的规划

第二节 社会服务机构的类型与运作

一、社会服务机构的性质与类型

(一)服务机构的性质

非营利机构,强调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主要功能是提供福利服务

(二)社会服务机构的类型

1、政府 2、群众团体(工青妇、老龄委、残联、红十字会)

3、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政府全额拨款(儿童福利院、社会救助站)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差额拨款(高校、医院、街道社区服务中心) 公益三类事业单位:无拨款

4、社会服务类民间组织

由政府支持的民间组织(青基会、扶贫基金会等)

纯民间组织

契约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政府购买服务改革趋势下成立)

第三节 社会服务机构的领导

特征:1、较少运用职位赋予的合法权利领导下属

2、较多运用指导、诱导方式影响下属

3、注重使用影响他人的能力和技巧

领导方式: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社会服务机构的领导方式:1、获取员工的合作 2、使用领导者的权威 3、引导与沟通 4、维持纪律与督导训练 5、发挥团队精神 社会服务机构的激励措施

1、了解员工的个别差异

2、用目标去引导员工,增进其对工作的兴趣

3、提供员工参与决策的机会

4、协助员工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第四节 社会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志愿者管理

一、社会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

主要内容:任用、训练与发展、绩效评估与激励、薪酬管理、员工关系与维持

二、志愿者管理

特点:1、不是机构正式员工,有很高自主性和自发性

2、靠热情、兴趣和能力提供服务,不是根据机构正式岗位的要求

3、希望受尊重、支持和肯定

原因:1、志愿者越来越多,机构对志愿者管理日趋严格

2、社会越加关注志愿服务的负面效果

3、志愿者更重视自我收获

4、参与志愿服务的方式和类型越来越多元化

内容:规划、组织、领导、控制

第五节 社会服务机构的财务与筹资管理

资金来源:政府资助、社会捐助、商业交易

财务预算:

单项预算法:以当年的预算作为规划来年预算,如比上年增加10%

方案预算法:以某项活动计划为基础

零基预算法:制订预算时以没有钱为出发点,根据实际需要作预算 筹资方法:项目申请、私人恳请与电话募捐、特别事件筹资活动

第六节 社会服务机构的公信力和公共关系管理

第七节 我国的社会福利行政体系

运作方式:

采取不同层级政府根据上层分工“对口”设置相应机构的原则。在同一层次上形成一家为主、多家协同的合作模式

运作方式的改革:

呈现出多元主体互动的局面,自上而下的整治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但政策实施进程也受到下层和政策对象的影响

特点:1、强调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2、从政府主导向政府——社会合作的社会福利行政模式发展

3、社会福利行政的专业化

第九章 社会工作督导

第一节 社会工作督导的含义和对象

一、督导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保障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行、提高社会工作服务质量、促进社会工作者成长、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

二、社会工作督导的含义和对象

含义:是专业训练的一种方法,有机构内资深的工作者,对机构内新进的工作人员、一线初级工作人员、实习生和志愿者,通过一种定期和持续的监督、指导,传授专业服务的知识与技术,以增进其专业技巧,进而促进他们成长并确保服务质量的活动。

对象:对机构内新进的社会工作者、服务年限较短、经验不足的初级

社会工作者、实习生和志愿者

督导的类型:

师徒式督导:督导者扮演师傅的角色,对被督导者提供教育训练。强调学习过程,被督导者承担更多责任。

训练式督导:也强调学习过程,督导者承担更多责任

管理式督导:强调实务,上司与下属的关系,督导者承担更多责任 咨询式督导:没有直接关系和责任,纯粹的咨询角色,强调实务,被督导者承担更多责任

强调事务:管理式督导、咨询式督导

强调学习:师徒式督导、训练式督导

责任在督导者:管理式督导、训练式督导

责任在被督导者:咨询式督导、师徒式督导

第二节 社会工作督导的功能和内容

一、社会工作督导的功能

行政功能:关注组织管理的障碍,提供渠道和资源,协调被督导者完成工作,强调效率

教育功能:关注被督导者知识与技能上的不足,提供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强调称职和胜任力

支持功能:关注情感上的障碍,提供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促使被督导者感到自我的重要性与价值感,强调被督导者了解组织和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

二、社会工作督导的内容

(一)行政性督导:1、社会工作者的招募和选择 2、安置和引导工作人员 3、工作计划和分配 4、工作授权、协调与沟通 5、工作监督、总结和评估 6、督导者扮演多种角色:缓冲器、倡导者、机构变迁推动人

(二)教育性督导:1、教导有关“服务对象群”的特殊知识 2、教导“社会工作机构”的知识 3、教导有关“社会问题”的知识 4、教导有关“工作过程”的知识 5、教导有关“工作者本身”的知识

6、提供专业性“建议和咨询”

(三)支持性督导:疏导情绪、给予关怀、发现成效、寻求满足

(四)志愿者督导

目的:协助志愿者认清和肯定志愿服务的价值、协助志愿者了解组织和机构的功能、评估志愿者的工作效果

功能:行政性督导——培养有效的志愿者;教育性督导——培养能干的志愿者;支持性督导——了解和关怀志愿者

内容:协助志愿者建立适当的服务价值和工作态度;建立彼此信任的督导关系;做好志愿者和机构的沟通工作;随时帮助补充志愿者的服务技术;及时表扬或批评;妥善处理冲突

第三节 社会工作督导的原则与方法

一、原则

有利于机构目标的实现、支持与持续反思、促进自我完善

二、方法和技巧

方式:个别督导、团体督导、同事督导

三、过程及技巧

(一)过程

1、督导前期:最重要的任务是相互熟悉

2、开展期:建立互相信任和双方同意的督导形式,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确定。

3、工作期:最重要阶段

4、终结期

第十章 社会工作研究

第一节 社会工作研究的含义与功能

一、社会工作研究的含义

二、社会工作研究的特征

1、以困难群体及其议题为主要对象

2、采用社会工作视角

3、恪守社会工作伦理和社会研究伦理

4、旨在促进实务、提升理论和推进福利

5、体现研究者的角色多样性

三、目的

1、治疗和预防社会问题

2、改善社会工作实践

3、提升社会理论

4、推进福利正义

四、主要功能

直接功能:治疗和预防社会问题、改善社会工作实践和提升社会理论、推进福利和促进公正

间接功能:有助于感受社会现实、有助于了解社会工作内涵,有助于实现吱声增能、有助于激发多个系统的正面功能

第二节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范式

一、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和外部原因,具有自然主义倾向,忽视“人”的因素及历史、文化因素。

反实证主义偏重于构成主观经验现象的主观因素或内因,强调对人的行为应从其主观因素方面去理解,否认客观认识的可能性。

建构主义不认为存在唯一的、不变的客观事实,事实是研究者与被研

究者的价值互动而达到的生成性理解。

马克思的方法论思想既有辩证性,又有历史性,因而比较具有综合性。 无论哪种方法论都对社会工作有所启示。

二、研究范式

定量研究、定性研究

特点:

1、定量研究是一种理论检验,定性研究是一种理论建构

2、定量研究者被视为外人,定性研究者被研究对象视为自己人

3、定量研究追求研究资料和研究结论的精确性。定性研究采用实地研究策略。

4、定量研究搜集和分析量化的资料、可操作的变量和统计数据,定性研究主要获取描述性信息。

5、定量研究注重问题的普遍性、代表性及普遍指导意义,可推广,定性研究注重研究对象,发现研究问题的个别性和特殊性。

适用场景:定量研究:宏观层面的大规模调查与预测,定性研究: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

第三节 社会工作研究的一般过程

定量研究:

(一)研究准备

1、确定研究议题 2、建立研究假设 3、进行研究设计

(二)资料收集

(三)资料研究

1、资料整理(资料编码) 2、统计分析(a,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b,发现双变量间管理状况:因果关系、相关关系、虚无关系

(四 )研究总结

定性研究

(一)研究准备

(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

(三)研究总结

五、报告撰写和成果应用

基本原则:1、标题与内容相呼应 2、资料完整性和逻辑性

3、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结合 4、风格朴实积极

第四节 社会工作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问卷调查

结构:标题、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编码

问题和答案:穷尽性、互斥性

评价:缺点:调查员要求有较好素质,较难达到;对被研究者有一定要求;答题质量难以保证

二、实验研究

三对要素: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组)、前测和后测 常用类型:标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实地实验

评价:难于复制、伦理困境

三、观察法

简单易行但会出现观察者偏差

四、访谈法

深度访谈、焦点小组

评价:可获得较深入资料,但主观作用强、规模小,不便涉及敏感性问题、

五、个案研究

主要维度

评价:花费较多时间,不能进行推论

六、非接触性研究

类型: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比较法、内容分析法

评价:研究发现的品质受到一定影响

七、行动研究

步骤:分析问题、拟订方案、开展行动、评估回馈

评价:克服研究理论和实践脱节的不足,强调伙伴式工作关系,与社会工作价值伦理一致,受到较广泛关注

第五节 社会工作的项目评估

主要类型:服务前期评估、服务中期评估、服务后期评估 基本步骤:开始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应用阶段

关键步骤:形成问题、研究设计、分析成败原因。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