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绘本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音乐教学“为不教而教”的实践与思考
 

绘本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音乐教学“为不教而教”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9-07-21 03:48:00 影响了: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之下,音乐教学如何实现从“教”转化为不教,在教学中要以“趣”为动力,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以“情”冶情,培养学生积累音乐知识的习惯;学会欣赏,引领学生走进音乐艺术的殿堂。
  关键词:音乐教学;兴趣;情感;欣赏;自主;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130-02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是为了教会学生的学,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持教之功贵在得法”。作为走进新课程的音乐教师,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新课程一起成长。把“教为不教”作为教学理念、教学价值的追求。那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将“教”转化为不教呢?
  一、以“趣”为动力,激发自主参与欲望。
  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当今课堂教学中,教师要 “弯下腰与学生交流”“弯下腰为学生鼓掌”, 置身于学生中间,在这样的气氛中,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让学生享受与人和谐相处的快乐。
  案例1:初一年级的节奏教学片段如下:
  师:选择了一首简单的绕口令,边板书: 4/4×× ×× ×× ×│×× ×× ×× ×│×× ×× ×× ×│×× ×× ×× ×‖边打拍念:“高高山上一根藤,青青藤条挂铜铃,风吹藤动铜铃动,风停藤停铜铃停。”
  生:一下兴奋起来,开始在下面练习,跟着练习念打拍。
  师: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动向,点名有欲望学生尝试。
  生1:尝试紧张,拍子与节奏合得不太准确。
  师:留意生1的表情,及时表扬:“念得非常好,如果不紧张我相信你会拍得比现在更好。”
  生1:再练,绕口令读得都很准确,节奏感也较强。
  师:引领全班同学集体拍着拍子齐读两遍绕口令后提问:读这首绕口令时一拍中分别读几个字?
  生:“两个字”。
  师:又打着拍子读了一遍。
  生:纷纷喊到:“有时一拍读两个字,有时一拍读一个字”。
  师:顺着学生的回答对照着黑板上写的绕口令,分别讲解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一个八分音符占半拍,一个四分音符占一拍。即八分音符一拍打两个,四分音符一拍打一个。
  ……
  此时学生熟练记住了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名称与时值。以“趣” 入手, “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主动自学新知的欲望。学生心中总有一种激情、热情,会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怀着愉快的心情沉浸在音乐学习中。
  二、以“情”冶情,培养音乐积累习惯。
  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充分挖掘音乐的情感性,要不时地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以激发、感语、陶冶、诱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情感的勃发和激动中,培养音乐知识的积累习惯,陶冶美感。
  案例2: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西部畅想》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歌,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西部春色》歌词(以西部的风景图作背景)请同学们在听老师唱的时候注意歌曲里描绘的是哪个地方?优美的旋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边听边思考,有的说,新疆、西藏、云南、有的说,贵州、四川、青海;有的说,优美的旋律表达了民族儿女的心声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有的说,描绘新疆、西部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本曲是描绘西部风光的。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旋律,进行西部畅想吧!
  师:播放《西部畅想》歌曲,提出欣赏要求:歌曲由几部分组成?歌曲的旋律特点是什么?歌曲表达出怎样的情感?
  生:欣赏时难以回答,
  师:再次播放音乐、展示图片。再次要求学生思考回答。
  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后,自由切磋、交流:有的说,前段既深情又激动,既诉说了历史又倾吐了心声,有的说,前段表现了对西部大开发寄予的满腔热情。有的说,后段热情呼唤,召唤人们要投身这一伟大建设中。
  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简单总结后,要求学生跟钢琴唱谱,(提出:闭口音像是含半口水,吸气时要有闻花的感觉)
  生:跟钢琴练习哼唱旋律,第一部分用m来演唱,第二部分用la来演唱。
  师:不断纠正错误,提醒示范三连音的节奏的演唱。提出把歌词带上情感演唱。
  生:按要求用正确的情感、圆润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师:肯定和表扬同学们的演唱。接着播放《走进西藏》,出示图片喜马拉雅山、布达拉宫、青藏铁路、藏族风俗人情。引导学生思考:歌曲由几部分组成?它们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它的演唱方法是什么?
  生:欣赏聆听回答……
  如上所述,老师创设的这种情感,能够诱发出学生相应的情感,即“触景生情”。而情感的感染性和弥散性,又会使情境产生出“场”的效应。特别是那些生动的场境,动人的景色,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帮助学生积累音乐知识,以“情”陶冶自己的情感。
  三、学会欣赏,引领走进音乐艺术。
  纵观现在的音乐课,欣赏部分占很大比例,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却不是太浓,如何让学生最大化地参与到欣赏活动中呢?美国著名音乐家艾伦·科普兰说得好:“你要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它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听觉体验,如何培养学生有效倾听的习惯能力,是引领学生走进音乐艺术的重要任务之一。
  案例3: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闲聊《波尔卡》教学片段:
  师:播放《波尔卡》。
  生:(自由阐述)“这首曲子很有意思,它的音乐好像不是拉或弹出来的。”“是不是敲出来的?”“它的情绪比较活泼、轻松。”
  师:这首曲子的演奏手法很特别,它完全是拨弦拨出来的,而这个音乐的风格就叫:波尔卡。现请同学们将从网上收集的有关“波尔卡” 的情况,谈一谈:
  生1:波尔卡,是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以男女对舞为主,于19世纪中叶风行全欧。
  生2:波尔卡起源于波希米亚的一种二拍子的快速舞曲。也称作波尔卡。
  生3:“波尔卡”一词是从波希米亚语中的“半”字演化而来的。波尔卡舞曲产生于1830年左右的捷克,舞者们常站成一个圆圈,舞步很小,半步半步地跳,因而得此芳名。
  师:再播放“闲聊波尔卡”乐曲,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赏析乐曲的感受,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生:教室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有的可以从情绪上谈:“乐曲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妇女起床时的快乐心情。”“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妇女们快活的说笑声。” 有的可以从速度、力度上谈:“该曲采用复三部曲式(A大调—快板—2/4拍),其中短笛的跳音与小提琴的快速音阶跳动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打击乐的加入更是为乐曲增添了不少情趣。”有的可以从节奏上谈:“乐曲频繁地采用了倚音、波音、颤音等装饰音技巧。”有的从旋律上谈:“乐曲主题旋律轻巧而略带诙谐,生动而逼真地刻画了一群叽叽喳喳、喋喋不休的快乐妇女形象”……
  总之,初中音乐教学既要有所教,也要有所不教,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将教与不教相结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目的地是教会学生获得终身自学的能力。让我们人人做“为不教而教”的实践者,追求“不教之教”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英奎.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6.
  [3]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人民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