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不知死,焉知生 不知死焉知生txt下载
 

不知死,焉知生 不知死焉知生txt下载

发布时间:2019-07-25 09:25:27 影响了:

(2011-02-02 10:49:19)

转载

标签: 杂谈

——《生死学十四讲》推荐序(台湾心灵工坊2003年出版、内地北京福印公司2011年初出版)

心灵工坊来信要求我为余德慧老师在内地出版的著作《生死学十四讲》写推荐序,我考虑再三,推辞没有礼貌,但是要为我心目中重量级的灵性大师写推荐序,真是有些压力。

余老师在我的心目中,是和《当下的力量》、《新世界》的作者艾克哈特托勒一样层级的灵性作家,但是说实话,我一直没有细读过老师的著作,为本书写序给了我第一次细读老师作品的机会。

余老师的学问深厚,兼具理论和临床,在我眼中,老师的著作应该是学术性大于实践性。但是细读完本书之后,惊喜的发现,老师的理论架构迭然有序,清楚明晰,但绝不失其实用性与生活性。铿锵有力的字句间,隐然流露老师悲天悯人的胸怀和情感,不时加上一些适合华人国情的小故事、和老师自己的亲身体会,感觉这本书的距离和我们好贴近。

虽然老师把“生死”的问题变成了一套学问,叫做生死学,并且在大学开班授课,但是他的研究心得却是结合了学术与实证的经验而来的。老师多年在医院担任照顾临终病人的志工,亲身体验了自己研究的主题:生与死。

孔老夫子说过:不知生,焉知死。但是读完了老师的著作,我的感觉却是:不知死,焉知生。了解死亡、期待死亡、拥抱死亡,不但能够让我们活得更好,也让我们扩大自己的视角,对人生有一番不一样的领悟。

书中老师也说:生死学的双重目的,就是让我们了解自身活着的方式,以及让我们了解另一种活着的方式,进而使生命活得更大的观念,就是让死亡变成一种存在。老师很多的说法和概念其实和当下的力量的基本理论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老师的语意更加的清晰明了(毕竟是以中文写作的原创作品),而且加上我们东方哲学思想的很多元素,让人更觉得亲切。

存在,being,也可以说是一种默存(默然存在)的存有,是不属于我们这个眼睛可以看得到的世界的。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受到心智自我(小我、ego)的控制,汲汲营营的向外去创造属于这个尘世的东西,但是在生死学的教导下,每个人都可以更加的承认一个事实:“当死亡来临,会将一切不是属于真正的你的事物席卷而空”(参考拙作《遇见未知的自己》)。

很喜欢老师书中的比喻:我们普通人的状态很像是在一个花盆之中,是一种无家可归的飘荡。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这种状态,才会心甘情愿地往大地的存有状态开放。这也很像我们平常说的,我们都是大海中的浪花,要知道自己是属于大海的,最终也要回归大海。在花盆的状态时要有觉知,知道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旅程,最终我们要落叶归根回到大地(我们的天家)。

这种觉知不是很容易得到的,有时也叫做“决断”或是“出离”。书中指出了死亡或是重病等重大的失落,会帮助我们加强这种决断心,不再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心智自我向外创造的事物上。进而发现自己人生当中的优先级,何者重要,何者为次。

我也很喜欢老师指出的游戏三昧的规则。当我们面临生命的破裂时,灵魂其实才有了出口。我们一方面保持在世,用认真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但又不在世,带着决断(出离)的心情去接受事物自然衍生的结果,对生命的关照保持这两种态度。这样就可以让我们以不当真的心情因应人世,行住坐卧之间,不脱离游戏的心情和本色,那就是:专心一意的“认真的不认真”。老师还举了好些个游戏三昧法的例子,大家可以好好去体会一下。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兼具知性、灵性、与实用性的好书,祝福大家能够在欣赏佳作掩卷之余,都能体会到老师说的“谛念”,那就是:“过去繁花绿叶,万般想法纷飞,突然这些东西都被破掉了,不愿意再去想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投身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自然而然会升起“游戏三昧”之心,笑看人世百态,享受日出月落。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