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书大全 > 陶渊明辞职信_辞职信古文
 

陶渊明辞职信_辞职信古文

发布时间:2019-08-03 09:50:16 影响了:

“诸君:鄙人不才,相识众卿,承蒙恩泽,感佩于心?? ”前天,一篇用文言文写的《去职转

调书》出现在了网上,受到网友追捧。这篇共200多字的 转调书引经据典,暗讽职场诸人平

日虚情假意,关键时刻装聋作哑,并指出“能下人者,方能上人”,自己到了离开的时候了,

否则时间久了,就耽误自己了。现代 快报记者昨天了解到,这篇文言文的作者是一名90后

小伙,2012年毕业于江苏科技大学,现任职于泰州一家台企。 谁写的?

江科大经管学院毕业生 爱好历史,写过杂文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上了清风,他是泰州姜堰人,出生于1991年,是江科大经管学院

2012届毕业生,目前在泰州一家台企工作。 了解到,清风在高中时是一名文科生,历史是他的优势学科,高考历史成绩为a+,大学

虽然学的不是历史专业,但他喜欢看历史书,写过一些杂文,他曾跨专业考研,报的是南京

大学历史系专业,初试排名第八,遗憾未通过复试。 咋写的? 办公室里写出草稿

只用了半个多小时

当天,还有同事用手机将邮件内容拍照传到朋友圈,“引起轰动”。 记者看到,对于这篇文章,网友们不是表示看不懂,就是感叹“厉害”“霸气侧漏”“佩

服”“膜拜”。清风则在对其中一名评论说“看不懂”的网友的回复中称, “用典太多,托古

言今,反讽暗喻~呵呵,同事或有文化的一看就明白,没文化的不知所云”。在朋友圈中,清

风还回复称是“随手那么一写”。 为啥写? 前同事曾写“三语”辞职信 他受到了启发

清风透露,他之所以会写这篇文章,是受前同事的启发,这名前同事写了中、英、日三

种语言的辞职信,该辞职信的英文和日文版有数百字,但中文版只有一句:感谢在此经历过,

再见。

专家看法

这篇文章继承传统、行文流畅 除了不满现状辞职,古人也有很多正常退休或离职的诗文,一般称为“致仕”。比如北宋

年间苏州太守孙冕的《书苏州厅壁》:“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莫待朝廷差致仕,

早谋泉石养闲身。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南又见陈。寄语姑苏孙太守,也须抖擞旧精神。” 侯印国表示,这位清风写的《去职转调书》继承了古人的一些传统,文辞流畅,主要表

露了自己不与流俗为伍的情怀。南大一位心理学专家则表示,通过字里行间的文字来看,这

位作者似乎有些怀才不遇。 《去职转调书》全文

诸君: 鄙人不才,相识众卿,承蒙恩泽,感佩于心。青春散场,维情不伤,一纸笔墨,半篇文

章。犹记当年,推杯换盏,一载无功,尽是徒然。浮生若梦,来去 无踪,茶凉酒寒,化为笑

谈。八月载绩,九月肃霜,冬风何急,岂曰无恙。枕箪清凉,露水荡漾,残烛摇晃,人空惆

怅。凡尘往事,过眼云烟,昔遗古语,今有数 言。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既为过客,万物不

争。黄金无假,阿魏无真,合理可作,小利莫争。能下人者,方能上人,点塔七层,暗处一

灯。众星朗朗,孤月独明, 圣贤言语,神钦鬼伏。人不劝善,钟不打鸣,无钱断酒,临老看

经。他人看花,怎涉吾目,他人碌碌,怎涉吾足。凡人之心,如瓢在水,真人之心,如珠在

渊。来如 风雨,去似微尘,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道路各别,养家一般,今者感怀,诸君共

勉。

清风手书甲午年闰九月二十二 注解(节选)

青春散场,维情不伤:此句由“青春散场,不诉离殇”、“维以不永伤”(取自《诗经·卷

耳》) ,意为我就要与你们这群年轻人告别了,大家不要一直觉得伤情,过去了就好了。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此句源自《道德经》第二十章,昭昭:清楚、精明。昏昏:暗昧

的样子。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取自《增广贤文》,阿魏是一种药的名字—大约只是传说中才有的

药,据说阿魏的最大特点是“著物即化”,所以说“阿魏无真”。此处暗指职场中的真假诸事

需自加辨别,否则深受其害。 圣贤言语,神钦鬼伏:取自《增广贤文》,意为“圣人的名言,鬼神都敬重服气,我们更

应该信服”,此处正句反用,接上句,就是劝诫一个组织最重要的是团队,而非个人。 人不劝善,钟不打鸣:“人不劝不善,钟不打不鸣”,人你不让他去学习,怎么可能成材,

就像钟不敲不响一个道理,此处暗指用人问题。 无钱断酒,临老看经:“无钱方断酒,临老始看经”,接上一句,如果“不劝善,不打鸣”

就到了离开的时候了,否则时间久了,就耽误自己了,日后必悔。篇二:文言辞职信《去职

转调书》

导语:近日,90后小伙写“文言辞职信”走红网络 引经据典文采斐然,很多网友看到

新闻想要看原文注解但却很难找到,编者在此引入原文和注解并重新排版,希望能帮到部分

网友!

《去职转调书》全文

去职转调书诸君:

鄙人不才,相识众卿,承蒙恩泽,感沛于心。 青春散场,维情不伤,一纸笔墨,半篇文章。 犹记当年,推杯换盏,一载无功,尽是徒然。 浮生若梦,来去无踪,茶凉酒寒,化为笑谈。 八月载绩,九月肃霜,冬风何急,岂曰无恙。 枕箪清凉,露水荡漾,残烛摇晃,人空惆怅。 凡尘往事,过眼云烟,昔遗古语,今有数言。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既为过客,万物不争。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合理可作,小利莫争。 能下人者,方能上人,点塔七层,莫如一灯。 众星朗朗,孤月独明,圣贤言语,神钦鬼伏。 人不劝善,钟不打鸣,无钱断酒,临老看经。 他人观花,怎涉吾目,他人碌碌,怎涉吾足。 凡人之心,如瓢在水,真人之心,如珠在渊。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道路各别,养家一般,今者感怀,诸君共勉。 清风手书

甲午年闰九月二十二

注解:

青春散场,维情不伤:此句由“青春散场,不诉情殇”、“维以不永伤”(取自《诗经. 卷

耳》),意为我就要与你们这群年轻人告别了,大家不要一直觉得伤情,过去了就好了。 八月载绩,九月肃霜:取自<<诗经. 豳风. 七月>>,此处以天气衬托心情。 俗

人昭昭,我独昏昏:此句源自《道德经》第二十章,昭昭:清楚、精明。昏昏:暗昧的样子。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取自《增广贤文》,阿魏是一种药的名字——大约只是传说中才有

的药,据说阿魏的最大特点是“著物即化”,所以说“阿魏无真”。此处暗指职场中的真假诸

事需自加辨别。否则深受其害。 合理可作,小利莫争:只要符合礼义的事就去做,不要只顾争小利而害大局,接上一句。 点塔七层,莫如一灯:原句“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七层高塔都点上灯,也不如在

暗处点亮一盏灯,此处为暗喻,反讽职场诸人平日虚情假意,关键时刻装聋作哑。 众星朗朗,孤月独明:取自《增广贤文》,原话“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再多的星

星也不如一个月亮明亮。

圣贤言语,神钦鬼伏:取自《增广贤文》,意为“圣人的名言,鬼神都敬重服气,我们更

应该信服”,此处正句反用,接上句,就是劝诫一个组织最重要的是团队,而非个人。 人不劝善,钟不打鸣:“人不劝不善,钟不打不鸣”,人你不让他去学习, 怎么可能成材,

就像钟不敲不响一个道理,此处暗指用人问题。 无钱断酒,临老看经:“无钱方断酒, 临老始看经”,接上一句,如果“不劝善,不打鸣”

就到了离开的时候了,否则时间久了,就耽误自己了,日后必悔。 他人观花,怎涉吾目,他人碌碌,怎涉吾足:花花世界,当做没看见,忙忙碌碌,不管

我的事。既是写心境坦然,又是反讽。 凡人之心,如瓢在水,真人之心,如珠在渊:取自《东坡志林》,原句:“真人之心,如

珠在渊,众人之心,如泡在水。”此处写人之定力,即使面对复杂境况,却恍如置身事外,实

则暗度陈仓。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来的时候大家热热闹闹,走的时候不声不响,暗指世态炎凉,人

心冷漠。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事情既然已经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只求多做些好事吧,也管不了

前程了。

道路各别,养家一般:虽然大家走的道路不同,但养家糊口的目的是一样的,所以很多

事情大家也没必要那么计较了,过去的过不去的都让他过去吧。 专家看法

这篇文章继承传统、行文流畅 除了不满现状辞职,古人也有很多正常退休或离职的诗文,一般称为“致仕”。比如北宋

年间苏州太守孙冕的《书苏州厅壁》:“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莫待朝廷差致仕,

早谋泉石养闲身。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南又见陈。寄语姑苏孙太守,也须抖擞旧精神。” 侯印国表示,这位清风写的《去职转调书》继承了古人的一些传统,文辞流畅,主要表

露了自己不与流俗为伍的情怀。南大一位心理学专家则表示,通过字里行间的文字来看,这

位作者似乎有些怀才不遇。

姓名:蒋娜 班级:09汉语言1a 班 学号:[1**********] 序号:20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或云名潜,号五柳先生,谥曰靖节先生,东晋末

期南朝宋初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

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

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幼年生活大部

分时间在外祖父家里度过。这为他以后的思想和创作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陶渊明一生创作的作品不计其数,现今仅存诗歌共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

首。体裁丰富,包括田园诗,咏史诗,赠答诗,咏怀诗,行役诗等,但成就卓越的还是田园

诗,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这此种题材上建树最显著,故而陶渊明又被誉为“山水

田园诗人”。

虽然陶渊明身世显赫,作品云集,但一生中所遭受的苦难也是众多,对世事看的相当透

彻,因此,在晋安帝义熙元年乙巳(405)年时,54岁的陶渊明决定从此隐居,这是他一生

的分水岭和转折点,而陶渊明隐居的原因至今也是学术界们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陶渊明辞

官归隐的原因我简单做了如下几点概述:

1、孤傲不群的个性

他的性情从来与世俗不合,他自称“少无适俗韵”、“性刚才拙,与物多舛”。生性耿介者,

行为与俗人相异。正是这种真率耿介的独特个性,使得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

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个性是个体生命的真正本质,是决定人生选择的最直接因素。而

陶渊明生性孤傲不群,喜爱追溯自然的性格从没消减,这是他晚年宁弃官,隐居山林的原因

之一。

2、崇尚自然的性情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思考。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

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

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质而存在,依靠它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

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朴素而归真。所谓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他返回自然的喜悦。 陶渊明一生崇尚以自然为主,亲近自然,在纯然的生活状态下完胜自我,提高自己的道

德修养情操,这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是他归隐的原因之二。

3、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黑暗让他决心远离官场 陶渊明受曾祖父陶侃、祖父陶茂、父亲陶逸的影响,颇为家族历史自豪,自小立志做官,

如他在(《杂诗》)中提到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他出身贫寒,

受到朝中人轻视,感觉到不想担任些职务,在朝廷呆一些日子就辞职回家了。谢绝劝勉,执

意在家中过着闲雅的生活,回家农耕的日子贫困潦倒,迫于无奈,安帝隆安四年(400),他

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小官。这时候,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对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

俯视眈眈,陶渊明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合污,做这个野心家的帮闲。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

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失望的意思。隆安五

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软

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吟诗:“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

常闭。”表示对桓玄称皇帝之事,鄙夷漠视,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

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玄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

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

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独自出走,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

陵的经过,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但是入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

己,杀害了讨伐桓玄立下汗马功劳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

为应该杀掉的桓玄那种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

暗现象,使陶渊明感到疑惑和失望。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

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

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

邮吏到期彭泽县,他的部下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

于是扔下印戳,扬长而去。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去彭泽县令之后彻底结束。 十三年仕宦生活,是陶渊明为实现“大济苍生”和“猛志逸四海”的理想抱负,不断尝

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这十三年,陶渊明尝尽了官宦生活的辛酸和无奈,看透

了官场上的黑暗和复杂。在陶渊明的人生旅途中用语,曾多次抱着热切希望入世,入世后又

多次因为看不惯朝廷官吏为争官守位而撕杀连 天的惨境而回家。陶渊明之所以隐隐出出,在仕与隐的矛盾中痛苦徘徊,都是因为纷纭

的战乱和黑暗的现实所致,这种社会环境创造了一代文学大师,同时也蹂躏了一代文学大师,

当饱受“心为形役”之后,他赋《归去来兮辞》,表明对上层统价级的失望,同时也宣告了陶

渊明理想的破灭。

这是陶渊明选择贫困归隐,而不愿意任何人的请求再复出做官的重要原因,也是决定他

归隐的一个最终原因。

由上述可知,陶渊明虽然不是一个让众人为之倾倒的大师,也不是沿袭祖辈的做官之品,

而是按照自己的个性去追求自己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之人。 参考文献:

1、《陶渊明研究》 作者:袁行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陶渊明》 作者:陈桥生 出版社:五洲传播

3、《陶渊明文集》电子版 来源:书香门第

4、《陶渊明简介》书目来自网络 来源:德馨工作室

5、《陶渊明传》 作者:杜景华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篇四:陶渊明 `伟大宅男陶渊明

陶渊明一直保持着中国历史一项空前绝后的纪录:一人而三史有传(《宋书》、《晋书》、

《南史》)

—— 题记 陶渊明,中国是中国文学史上堪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比肩的伟大诗人。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

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

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

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

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

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

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

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

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 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

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

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

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

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

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陶渊明就是一宅男。鉴于他有淡泊的性情、超凡的境界、绝美的文辞,不妨称之为伟大

的宅男。他的幸福生活,就是宅在乡村家中。诗意地栖居着。对此,《归去来兮辞》中有所描

写,“引壶觞而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而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

而常关”,“云无心以出游,鸟倦飞而知还”,“说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之类。

如今,吾辈虽也是一宅男,却只能宅在都市的水泥框里胡思乱想,陶翁的生活,吾辈唯

在梦中追寻矣。篇五:世人评价陶渊明美文 各界名人对陶渊明的评价有哪些?鲁迅先生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

以他伟大’

梁启超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 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

简朴的, 令人敬畏, 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这是名人对他的评价,陶渊明是大隐士,而我在陶渊明的归隐中看到了诗化的归隐,归

隐如诗般有意境和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在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仕隐情结一直

是很多古代文人难解并深为之扰的一个情结。作为他们中的一员,陶渊明自不例外,且体现

在他身上的这种独特、鲜明又执着的仕隐观是后代文人所不可企及的。 据说他最后一次从

官场辞职时已经四十二岁了。这就是那一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著名

行为。从此,他就彻底回到田园之中了。但陶渊明并没有从现实中抽身退出,从而成为一个

虚无主义的隐士,相反,他更加真实的热爱着具体的生活,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没有遗

忘他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陶渊明只是从仕途中退出,而不是从生活中退出,或者说,他从

仕途之中退出,转身回到了自己更加个人化的生活之中。也正如木斋先生说的“出世但不离

世”。这样,陶渊明才成为了陶渊明。只有我们置身于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之中时,我们才有

可能成为我们自己。

陶渊明归隐后在他的诗上赋予了鲜活的自然气息,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

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

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仿佛在告诉世界他的归隐像他的诗一般素雅而义无反顾。 也许说陶渊明是寂寞的,但寂寞也是一种美。他隐中恋仕,仕中恋隐,归依于隐。这也

标志着他仕隐观的成熟。“真”可以说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全部,没有矫饰,没有虚伪,没有

违心。自然本真、生活本真、人性本真本来就是美。因为独具慧眼,对生活进行哲学思考,

认识到真就是美,陶渊明才能将平凡生活艺术和美化。也正是“真”的显现。 陶渊明活在诗意里。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诗意成为一种人生哲学。陶渊明陶然期间,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实践着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这种

美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是审美的至境,所以才会欲辨已忘言。 而除去陶渊明本人的品格操守不谈,除去陶诗的哲学佛理不谈,单单是他词句间独特的

语言美,就让我钦慕不已。很难想像陶渊明是属于东晋那个朝代的人,当时的东晋文坛雕砌

浮华之风盛行,而陶渊明的诗文风格完全与之相反,甚至比后世唐宋田园诗歌更为朴实自然。

东晋时期产生的那些作品,早已经不住历史的考验而消声匿迹,唯有陶渊明,在千年的文学

长河里闪烁着耀人的光辉。他的诗歌辞赋早已超越时代的束缚,由他的思想驭驾着自由驰骋。 再读陶渊明,领悟着他让千百年来人们称颂的情操与文采,自己好像成了林语堂语中“自

惭形秽”的人般自嘲。陶渊明在归隐的诗上施上了丰厚的肥料,长出了茂密的意境。他的归

隐如诗,诗显归隐让他成为了独一无二的隐士,也让我们千年传颂。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

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

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

《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

评价。

喜欢他所创造的那种意境,五柳树下,八仙桌前,与无怀氏与葛天氏对饮,任酒杯中飘

出一朵朵纯朴的菊花, 高吟:“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然后则醉卧于菊花丛中,吟

诗一曲,却给后世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飘然而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