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电视新闻的“短板”与“长板”_滑板长板和短板的区别
 

电视新闻的“短板”与“长板”_滑板长板和短板的区别

发布时间:2018-12-25 04:16:18 影响了:

  摘要:电视技术的出现也就仅仅六十多年的时间,然而这一载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最新信息的重要方式,并因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本文从电视新闻的基本要素入手,对电视新闻的不足与优势进行了综合评定,目的在于探讨如何进一步发挥电视新闻的长处,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且不断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电视;新闻;优势;不足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5-0082-02
  
  
  虽然电视的出现刚刚半个多世纪,然而它以声形并茂的优势征服了世界,成为传播领域的第一生力军和主力军。而其中电视新闻的收视量和收视率又占据重要的比重。电视新闻既继承了先期发展的广播、报纸新闻的特点,同时又在充分运用“第三只眼睛―镜头”的优势,再创造出适合自身操作和运用的特点和规律。
  一、影响电视新闻“听”、“看”的瓶颈
  由于新闻稿件是和画面同时呈现给观众的,诸多画面上直观而形象的内容,观众一目了然就能得知,所以这就决定了电视新闻的语言是简洁明了,少一点描述性语句,多一点镜头外及背景材料的补充和分析,在一定篇幅和时间内扩大新闻量。
  电视新闻的文字稿应在画面信息的基础上交代、说明,或补充事实,或介绍背景不能游离画面而独行其是。有的新闻,画面明明是会场上稀稀拉拉,听讲者无精打采,鼓掌者了了数人,文字稿却说会议圆满成功,甚至给新闻配上热烈鼓掌的音响效果。这样的形象,这样的态势语言本身就是在传达“这一切是早已被组织好的”信息,又如何让观众去相信呢?电视新闻传达给观众的信息是画面和声音各自传播信息的两者之和,两者无联系地各行其是,其结果是信息的相互抵消。再则电视语言是声音语言,如果按新闻正常播音速度180字/分,那么每一秒就有三个字,如果在阅读报纸,某一点或某一处没有弄明白,可以重复阅读,而电视观众是被动的观众,没有时间和机会去重复接听不理解的内容,而就新闻传播的目的来说,电视新闻的传播应该是大众性的,这两点要求决定了电视新闻语言应该少一点儿艰涩冷僻和读音容易引起歧意的字句,让观众在同类事物的比较和形象的比喻中,得到较为快速深刻的理解,对于涉及一些专业术语的科技类新闻,亦应采用形象的写法,因为我们是通过这些典型事物的宣传反映人的精神面貌、社会的生活活动,从而深入浅出地反映出深刻的思想意义,使内外行看了都会有所收获,给人以启示教育。
  还有一点,目前电视记者的工作特点是“采摄合一”的工作方式,但是新闻事件现场的紧迫性,常常会使记者顾此失彼,画面是报道新闻事实的重要基础,在一心难分两用的情况下,记者通常会全力以赴去拍摄画面,顾不上细微的采访工作,久而久之,会造成一些记者产生重画面、轻访问的倾向。到现场只关心拍摄的角度、光线等的选择,而不是去深入了解情况,捕捉有价值的新闻材料。即使记者主观上重视采访,但由于现场拍摄时间紧张,记者忙于摄影而不可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往往会因此漏掉重要的新闻事实。记者把时间精力用在拍摄技巧的表现上,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分析琢磨材料,提炼主题,使新闻挖掘不深,角度不新,这也是目前造成电视新闻报道一般化、“肤浅”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者,记者自己拍摄就必然不可能再进入画面,只能用画面加解说的影像新闻报道方式,当需要采访时,有的记者就把自己设计好的问题交给播音员,请播音员客串记者用现场采访,结果在现场形成了摄像(记者)指挥“记者”(播音员)的局面。这样的采访只能是呆板地一问一答,很难产生双方交流式地探讨问题的效果,也不能充分发挥现场采访、报道的优势。
  二、增加现场感 让事实“立”起来
  对于文字报道描绘地种种现场,凭借的是文字语义语法的技巧,在读者心中,总是经过记者的选择和加工之后的追述;广播的现场报道,优于文字报道的是可以与事态进展同步传播,但仍依赖于广播记者对被采访者的介绍评述与现场音响,所以,不论文字报道还是广播报道,对于现场实况来说,都需要受众(读者、听众)发挥各自的“再造想象”。在脑海中“画”出现场的具体形象。但由于受众的阅历、文化水平和阅听能力的差异,各人“模拟”出的现场实况往往有很大的不同。而电视中的种种现场情况则以其直观的形象为各个层次的观众所理解和接受,在更广泛意义上实现传播学中所期待的“共享”的效果,这种真实的现场感扩展了人类视听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使观众在有限的收视时间内,获得了更为丰富更有深度的信息。
  概括起来,现场感的优势如下:第一,它以可感的直观视听形象信息排除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可以在较大的程度上减少人们对文字处理、语言符号解读“还原”想象的差异性。第二,它调动和满足了观众的本体意识,使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判断、理解传播内容。第三,满足不同层次观众对现场画面不同内容的需求。第四,它易于传导和激发某种情感。那么如何有效地增加新闻节目中的现场感呢?首先,真实展示现场总面貌及氛围。其次,善于抓住现场中关键场面和典型而生动的细节。第三,对人物采访时,宜选择在与主题贴近的环境中进行采访。第四,合理使用现场同期音,传达现场的特定氛围的真实感。
  三、灵活运用视听资料 让历史“说话”
  新闻之所以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受到重视,就是因为它具有旺盛不衰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的“新”,把最近甚至同时发生的典型事例迅速传播出去,那么是不是说与新闻有关的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就显得毫无作用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每一件新闻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孤立的,它和周围事物、过去的事实有相关连或因果的联系,所以,为了表现主题,增大信息量,强化表达效果,丰富节目内容,满足观众需求,需灵活恰当地运用视听资料。
  视听资料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概括如下:第一,扩大信息量,增加新闻深度。在一些重大新闻中,为了揭示事物的背景、原因、发展脉络,在选材上就必须突破局限,广泛搜集精选一些揭示主题思想,又具有形象表现力的视听资料。2010年是抗日战争爆发73周年,日本国内少数人又在公然为侵华战争翻案,7月7日、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中,通过采访当事人,摘录“七七事变”和“xxxx杀”等一些珍贵的历史镜头,以铁的事实告知日本少数人,历史不容抹杀和篡改。如果没有这些历史资料,那么新闻的价值和意义要逊色许多。 第二,增强说服力与可信度。安徽凤阳县曾经是全国闻名的“讨饭县”,而如今已今非昔比,中央电视台及时录制了《说凤阳》展现凤阳新貌,并插播了1976年凤阳小岗村十六户农民按手印分土地的事,说明改革顺民心,合民意。第三,提高节目可观性可听性,使之在更大范围内为不同层次的观众所理解和接受。许多会议类新闻,因图画单调观众不爱看;科技、经济类新闻,因专业性强,观众看不懂,如果不是大而全地堆砌内容,而是突出这类新闻所提供的最新信息,并插入与之相关的其它图象资料,生动活泼,又具特色,就能起到更好的收视效果。
  四、电视新闻善打“组合拳” 变身“重量级选手”
  在我国,关于电视新闻能否搞深度报道的话题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电视画面形象化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应以“快”为主,美国广播公司新闻主持人杰•布林克曾说:“我们电视就是快,分秒不误,你们报纸快不过电视。但如果对新闻进行详尽的报道,那我们连上场的资格都没有。电视本身的特点使得这样做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实电视新闻类节目也同样能够在深度方面有进一步的拓展空间,而它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就是电视新闻杂志节目。我国的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起步较晚,一方面,它一经问世就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好评,成为各台影响较大的节目,另一方面无论从节目的形式、报道方向题材的选择及主持人的串连等都还有新的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
  首先,它应突出新闻性,发挥综合功能是新闻杂志型节目的首要特征。顾名思义,新闻杂志型节目姓“新”名“杂 (综合)”。所谓“新”就是要突出新闻性,在“新”字上找选题,要报道群众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新问题、新事物;既要注重时效性,还要加强针对性。所谓“杂”,就是要兼顾社会性、知识性、服务性和趣味性的内容;力求题材多样化,全方位和透视,注重发挥综合优势。但应注意避免“大杂乱”,因此节目的构思十分重要。从栏目设置、题材选择上,注重新闻性与其它几个“性”的合理布局。要求“软”“硬”新闻相结合,多种特色“风味”的内容兼备。一次节目包含的内容既不能包罗万象,也不宜过于单一,要适中。报道方法以典型为主,兼有评述性、探讨性或讨论性的内容;从报道手法上说,力求画面语言、文字语言和音乐语言有有机结合。使画面做到动静结合,内容做到事理结合,彼此要做到互相配合协调,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另外,要注重编串艺术,充分调动电视艺术的各种手段(文字、画面、音乐、美术、音响)及主持人的灵活编串,赋予栏目之间、多种话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总体效果。突出深度报道和深度思维,充分发挥主持人解释、说明、议论和引导的作用,注重思想尝试是新闻杂志型节目的又一特征。
  第二,一般来说,电视节目由于注重了画面的形象性,忽视了挖掘深刻的思想内涵。“深”是新闻杂志型节目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特征。那么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实现“深”呢?一是通过社会热点的连续系列报道,多方位现场透视。二是通过对问题新闻的追踪报道和现场拍摄,从前后对比形成的反差中揭示新闻事件的社会意义,启迪观众的思考和联想。
  第三,注重发挥主持人的特点和优势,是新闻杂志型节目的基本特征。新闻杂志节目既是电视新闻成熟的标志,也是电视主持人趋向成熟的标志。它是电视主持人在新形势下的一次性突破。在电视新闻杂志型节目中更显得作用突出,不可替代。新闻杂志型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要比文艺类、服务类节目的要求更高,它不仅要知识面宽、思维敏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还要有采访、撰稿、编导、主持能力,能有效地驾驭和主宰节目。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主持人负责的体制,主持人既是播音员,又是记者、编辑,还是评论员,对新闻事实能够评议深刻,又能使人感到亲切可信。而且象沃尔特、克朗凯特、丹拉瑟、泰物、考布尔著名的主持人,他们都曾是经验丰富的记者,熟谙新闻业务,具有极强的新闻眼光。国外发展新闻杂志型节目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有着积极参与的借鉴意义。
  第四,注重双向参与,追求高层次的参与是新闻杂志型节目的另一个鲜明特征。以深度报道为主的新闻杂志型节目追求的是双向参与和高层次参与,要让观众直接参与节目的制作,并在节目中直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讨论中以求得共识。所以要办好这类节目就要想群众所想,深入生活,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心声,要把握机会,选好题材、选准角度,抓住大家普遍关心并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题材,激发群众的参与感;还应设立信箱、热线等吸引观众参与的栏目,把群众的心声、感受选择其中典型加以播出,这样既吸引了观众参与,又起到了净化人们思想情操的作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