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95年来中国走过的历程 中国旅游走过30年
 

95年来中国走过的历程 中国旅游走过30年

发布时间:2018-12-28 04:18:14 影响了:

  当代中国旅游业是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旅游发展也经历了30年的历程。      产业类型→经历了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1978年转换机制,发展产业型旅游业。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产业规模→经历了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的转变
  
  具体表现为三大旅游市场全面发展:(1)入境旅游:至2003年,中国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10亿人次,年均增长近20%;累计旅游外汇收入1643亿美元,年均增长21%。1978年中国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排名世界第41位;1992年上升至第9位:1994年上升至第6位;2001年列第5位,旅游外汇收入首次超过英国和德国,由世界第7位升至第5位。2003年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为世界第5位和第7位。(2)国内旅游: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以来,中国国内旅游强劲增长。1993年国内旅游者4.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46亿元人民币。1999年以来,中国国务院增加法定假日的决定,引发了居民潜在的旅游需求,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旅游黄金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8.7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3442亿元人民币。(3)出境旅游:2003年,中国公民出境人数为20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中国已成为亚洲地区快速增长的新兴客源输出国。到2007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达1.29亿人次,入境过夜游客达5360万人次,外国人达24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370亿美元,增长10%。国内旅游达15亿人次,增长8%;国内旅游收入达6820亿元,增长10%。旅游业总收入达1万亿元左右,增长10%。出境旅游达3740万人次,增长10%。
  
  发展趋势→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旅游业总收入正以年均约12%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7%左右的平均增长率。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中国的旅游现正在朝着国内旅游大国、入境旅游大国、出境旅游大国发展。
  新世纪前20年,中国将努力实现从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政府将努力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未来10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0.9%。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到2020年,中国旅游入境人数将达到2.1亿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1万亿人民币,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2.5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11%,旅游业将真正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旅游方式→经历了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的转变
  
  这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70年代末到上世纪90年代初,旅游的方式大体是观光旅游,走马观花,来去匆匆。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旅游产品日趋多样化,休闲、度假观念开始兴起。第三阶段:未来5-10年,休闲度假将逐步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产品。
  按经济学界认识:人均GDP达到$1000,进入国内旅游需求增长期,旅游形态主要是观光旅游;人均GDP达到$2000,旅游形态开始向休闲旅游转化,进入出国旅游增长期;人均GDP达到$3000,旅游形态开始向度假旅游升级;人均GDP达到$5000则开始进入成熟的度假经济时期。在第一阶段,国人的旅游大体是观光掠奇,目的是看世界,丰富经历,出行方式大多是团队,目的地选择主要是名胜古迹、名山名水,以拍个照片引以自喜,其过程往往疲惫不堪。第二阶段,国人旅游目的增加了休闲的需求,目的地不再局限于名胜古迹,城市周边、自然山水、农家乐园和休闲文化主题公园成为人们的徜徉之地,从容游玩日益成为一种爱好和时尚,消费程度加深,出行方式中散客、家庭自助式、自驾游的比例大大增加,开始超过团队方式,出国旅游也日渐增加。到第三阶段,人们的休闲需求和消费能力日益增强并多样化,目的地选择更在乎环境的优雅和设施的品味,逗留时间大大增加,一地滞留型和第二家园式的休闲度假日渐成为有消费能力者的爱好。其目的不再是为了猎奇或是长见识,而是休憩身心,尽享天伦和自然之乐,借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景区景点发展趋势→经历了从点、线布局到目的地营造的转变。
  
  初期景区景点的建设着重于较为孤立的点(景点)和线(游线)的设置和布局,经营和盈利方式主要靠门票,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文化主题公园都有这样的特点。其局限是消费功能单一,环境往往不配套,可持续性不强。随着人们旅游休闲需求的多样化和品味化,单一的景致和人为的仿古已无法深度吸引游客。由此,景区景点的建设和经营逐渐向旅游目的地营造的方向发展。旅游目的地向旅游者提供的不再是单一的旅游、观光产品或项目,而是多方位、多层次、多面向、多种类的体验对象和环境,独特而完善的生态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服务价值和体验价值。建设者更多地注重将景区景点和人文生态融合起来,更注重环境质量的升华、项目质量的升华、文化质量的升华和服务质量的升华,营造能满足人们多样化、品位化需求的“快乐家园”。与此同时,其效益也不再是单一的门票收入,而是吃、住、行、游、购、娱的综合消费。杭州西湖周边的景区景点全面免费开放是个典型的范例,此举虽然会减少几千万的门票收入,但却大大增加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其综合消费或隐性收入增加了几十个亿。
  与此同时,在景区景点发展理念上,经历了经济增长主义到资源保护主义,再到可持续发展观的变化。人们开始认识到,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不是无穷无尽的,人文历史资源更是不可再生的,因此,破坏式的开发逐渐被唾弃,取而代之的是注重生态、注重可持续的发展观。
  
  经济类型→经历了“假日经济”到“体验经济”、“休闲经济”的转变
  
  初期的旅游产品和市场精神附加值较低,规模也不大。国家建立“黄金周”制度后,在数量和规模上极大地带动了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旅游经济的繁荣。但随之而来的“假日经济”的负面性也有目共睹。它的短期集中性、消费群体性、周期不平衡性、虚假繁荣性及消极影响性:服务质量下降、生态破坏等等对中国当代旅游的发展又带来了负面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提倡“休闲经济”,发展“体验经济”成为人们的共识。休闲经济具有互动的双向性,它更具有消费的合理性、消费的人文性、消费的体验性、消费的创造性和消费的可持续性。国家正在有条件地逐步实行带薪年休制,将为旅游休闲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制。旅游产品、旅游项目、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将更注重体验经济的特点,更注重主题化、人性化、个性化、价值化的设计,真正满足旅游者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逃避现实),接受跨文化与异域风情的洗涤(审美),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娱乐),并通过这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受,获取精神的成长(教育)。旅游业因此而成为“体验产业”。
  
  责任编辑:赵洪容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