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高中化学实验
 

【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高中化学实验

发布时间:2019-01-26 04:11:42 影响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那么,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一、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在心理学上属于感知的范畴,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基本属性的反映。观察可以得到现象,获取信息。观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窗口,也是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第一步。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往往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开始阶段,教师可根据实验的内容特征,预先设计观察程序或观察提纲,使学生的观察活动在一个比较规范的氛围中进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指导后,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全面观察的习惯。随着学生的观察习惯的养成,教师设计的观察程序或观察提纲就可以随着学生观察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完善,并有目的地向自主观察方向引导。另外,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设法提高实验的“参与度”,如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加强实验的条件控制,使某些现象更为突出,逐渐使学生学会观察那些能够反映实验本质的现象。观察是基础,在观察的前提下,教师更应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二、分析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一个心理过程,是大脑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动过程。实验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作用。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使学生由实验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只是感性认识,只能了解事物变化的表面现象,由现象到本质需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实现。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的,如果教师不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有了问题却没有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就用自己的答案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学生就会认为很容易而不感兴趣,也不感到紧张,也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就不能唤起他们的思维的主动性。所以,教师应因时布疑,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做思维性预言。
  有了思考问题,学生就会在实验的过程中集中精力注意观察,同时做出思维判断。如果现象正常,理论知识得到验证、巩固和加深;如果实验中观察到异常现象,就会主动思维“为什么”,对照所学的理论知识,检查实验的操作过程,或请同学、教师一起来找出原因。对失败的总结和反思的过程,就是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学生由感性认识经过分析、推理获得了理性认识,增强了思维能力。
  三、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是建立在观察、领悟和模仿教师的演示实验的基础上的。因此,要求教师的操作一定要正确、规范。在演示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学生对教师的操作方法才领悟透彻、模仿到位。对那些简单、安全、易做的实验,应尽量让学生做。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实样或那样的问题和错误,老师针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应随时指导,严格要求操作规范化,发现错误及时纠正,要让学生不仅学会怎样做,而且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做,并能提出他自己的想法。只有在这样严格的要求下,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反复地实践,才能使学生逐步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怎样鉴别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钠和硫酸钠四种无色液体?有了问题,学生就会在课前认真准备,提出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经过讨论,得出最佳方案,并分组做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全面观察、认真思考、努力解决问题,最后把指定的样品鉴别出来。实验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动手做实验是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检验。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提高了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如塑料盒、医疗针剂瓶、一次性输液管建立自己的微型实验室和开展课外化学小组活动,让学生做一些趣味实验或针对某些实验题展开实验探讨,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可长期保持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总之,实验教学目的在于,使实验真正成为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技工学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