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记梁任公先生演讲赏析_关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引用错误
 

记梁任公先生演讲赏析_关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引用错误

发布时间:2019-01-27 04:14:51 影响了:

   内容摘要:引经据典往往能更好得表达作者的感情和观点,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但是错误地引用和不恰当的改动会引起读者误读作者的感情和观点,这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本文将就梁实秋先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的引用错误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与读者分享阅读过程中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引用 典故 错误 改动
  
   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朴实隽永、幽默风趣,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有重要地位,但一直未入选过中学教材。人教版新课标教材《语文・必修1》第一次选入了梁实秋的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此文篇幅短小,但形象鲜明,语言简练,意味深长。是学生学习写人叙事文章的范例。
   文中有两处引用:一处作者引用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一处是写梁任公先生讲到《桃花扇》中“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一段。梁先生讲到此处“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可是两处引用都有错误。文中把《箜篌引》中的“公堕河死”误引为“渡河而死”,《桃花扇》中把“在九京”误写成了“在九天”。
   本人查阅资料,《箜篌引》最早见于东汉蔡邕的《琴操》,内容如下:“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所作也。子高晨刺船以濯。有一狂夫,被发提壶,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堕河而死,乃号天嘘唏,鼓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公堕河死;当奈公何!’曲终,自投河而死。子高闻而悲之,乃援琴而鼓之,作《箜篌引》以象其声。所谓‘公无渡河曲’也”(见孙星衍校勘《平津馆丛书》本《琴操(两种)》)。后在魏晋荀勖的《太平歌词》、晋孔衍的《琴操》、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均有记载。
   至于《桃花扇》中引用的内容,错误也是非常明显的。本人查阅远方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名著百部・桃花扇》及商务出版社出版的《元明清戏曲鉴赏》等书,书中均为:“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
   我认为两处改动都是选文的硬伤。
   其一,作为颂扬梁任公先生做学问方面的文章,引用错误本身就是个败笔。如果是任公的错误,梁实秋先生应予以改正。如果是梁实秋先生记诵有误,编写教材就应该加以改正。否则,作为教科书,以讹传讹,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其二,文字的改动就是意思的改变、情感的变动。《箜篌引》中的改动似乎意思没有太大的改变,但仔细品味表达的情思已经变了味儿。“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公堕河死;当奈公何!”前三句以“公”开头,是他的妻子表达对“公”的埋怨之情,而“当奈公何!”表达的是妻子自己的无可奈何之意。可以理解为:不要让你渡河,你竟然渡河,你堕河而死,我还能把你怎么样呢!若改成“渡河而死”,就变了味儿,意思平铺直叙,情意全无。
   至于《桃花扇》中把“九京”改为“九天”就完全改变了意思。“九京”有两个义项:(1)九京犹九泉,指地下。宋・叶适的《翁诚之墓志铭》:“不忮不求,归全其生乎,不从古人于九京乎?”周实的《哭洗酲》诗:“�知霹雳一声惊,君遽弃我归九京”均为此意。(2)泛指墓地。宋・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诗:“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埋九京。”《桃花扇》中:“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在此处应为“九泉”的意思。
   而“九天”是天空最高层,传说上有九重天,下有九重地。《孙子・形篇》:“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梅尧臣注:“九天,言高不可测。”唐・李白《望庐山瀑布》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明・宋濂《文原》:“九天之属,其高不可窥;八柱之列,其厚不可测。”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等均为此意。
   因此,直接引用一定要忠实于原文,这是严谨的做学问的态度。另外,文字的改动随之带来了意思、情感的变化。《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的两处引用都不能忠实于原作,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杨得理,甘肃民勤县民勤一中教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