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科研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资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科研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资

发布时间:2019-01-26 04:12:28 影响了: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衡量一个优秀(或者合格)教师的标准是什么?一是教育教学能力,二是教育科研水平。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育教学是教师的天职,教育科研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教学推动教育科研,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教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决定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之于一个教师、一所学校,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四轮。
  一、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是教师的天职
  1.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是教师的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在教师的权利中明确规定了教师的职责:“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是职业学校教师的两大任务。优秀的中职教师,不仅是既会教书、又能动手的“双师”,而且应该是教育科研的能手。教师要把书教好,首先要对教材进行研究,与相近专业进行比较;要研究学生,研究当地文化背景、社会环境,还要研究学生的就业、创业计划以及成长、发展需求,探究适合专业教学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的手段和方法。为师者,只有达到胸有成竹、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境界,才能胜任教师的职业。前苏联教育家苏姆特林斯基说:“只有把自己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教授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
  2.教育教学推动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支撑教育教学
  (1)教育教学推动教育科研。教师要把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能顺利地理解和把握,必须对已熟悉的理论进行再思考。教学要求深入浅出,深入教学使科研靠近事物本质,获得更宽广的思路。中职教师面对教学对象的多层次、不稳定性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方面、复杂性,不仅要具备扎实而宽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博采相关知识,才能胜任教学。教育科研是教师获取专业知识,与社会沟通直接、迅速、有效的途径。教师通过对教育学科的深入研究和对其他领域的广泛涉猎,成为学科的领路人,可以促进教学在更深、更广的领域展开。同时,教育教学促进反思,反思不仅是对已有的结论进行推敲,而且对已有结论的前提要进行质疑,这也推动了教育科研的发展。
  (2)教育科研支撑教学。引领中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把职业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和突出的位置,2010年11月27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更具体地描绘了职教改革和发展的路线图和着力点。从飞速发展的职业教育态势和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特点来看,中职学校的办学模式、专业特色是极有区域性、极具地方特色的,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也是因区域和产业不同充满变异的。这些都要求中职教师加入到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中来,担当起一线教师“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职责,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通过教育科研能获得丰富的学科前沿知识,掌握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就能在教育教学中从高层次统驭和把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地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并及时将教育科研能力迁移为教育教学能力,将教育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教育教学成果。
  二、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1.教育教学科研是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水平提高的需要
  中等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实施以来,教育部在天津、河南、重庆开设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综合改革实验区。河南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中,将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教育资源整合,给职业学校内部人事、制度、文化、结构带来了新的不平衡。无论是在制度建设,或者是在结构适应方面,都需要教师参与研究。研究的过程就是教育文化揉合的过程,是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力量整合的过程,其目的是实现各种内部矛盾自然消化和解决。教育资源整合,在学校设施建设、管理水平、教师素质、科研能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使教育更加满足社会期望和需求,需要科研的早期投入跟踪服务和研究成果的有力支持。
  2.教育教学科研,是教师个体发展的需要
  新世纪的职业教育,需要的是集教学、科研、管理多种能力于一身的技能型、复合型、学者型的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是当今高素质教师的显著标志之一。
  教师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科研兴教的实践者,是教育研究的主体。教师成为研究者,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职称转评、名师工程等专业活动中,需要科研成果来证明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才能提高自我,学校才能保证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3.教育教学科研,有利于推动教学工作和学校的发展
  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来自学生、家庭、社会的教学评价过程,反应快、周期短。面对职业教育“任务重,要求高,困难多”的总体形势,如何使教育教学满足人民群众对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教师的研究成果,可以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校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学校的教师也会受到社会的尊重,从而赢得又好又多的生源,推动学校发展。
  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教师科研提供了有利环境
  从职业学校的发展看,未来中等职业教育走势呈现“喜中有忧,改中有变,变中趋好”的走向:目前,职业教育形势是负重快步前行,“喜中有忧”;体制改革上“地方没有中央热、操作没有政策热,企业没有学校热”等“冷热不均”问题将逐步得到改善,“改中有变”;改革步伐加快,必然使传统的“千校一面”的学校形态发生变化,学校的形象“变中趋好”。
  从教学对象和办学模式看,职业学校的学生,半工半读的现象大量出现,工厂式、社区式、田间式、厂中校、校中厂的景象开始显现,手拉手、总部加分校、分段异地上学的模式逐渐流行。“双师型”、“专职+兼职”等师资队伍素质和结构将明显提升。
  随着重点专业、精品课程、校本教材等的开发和建设,职业学校内涵得到提升;“请进来,走出去”和 “学校-企业、课堂-车间等多位一体”、“模拟工作环境”多种形式,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开辟新的路径和模式;“全日制”、“非全日制”、“工学交替”等多种形式的选择,学历证、职业资格证、技能培训证等多种成果的获得,更满足了未成年人和社会各类人员多样化的需求;可就业、可升学、可在职继续学习等多种通道,让受教育者实现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调整成为可能。
  四、教师科研类型与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
  1.教师科研的类型
  根据研究对象分类,教师的科研包括教育科研和专业科学研究两个方面。教育科研,包括对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方法和规律、教材等等的思考与探讨。专业科学研究,即对专业基础理论钻研、新材料的发掘、新方法的探索和专业理论的应用研究。
  2.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
  (1)加强培训,创设科研氛围。科学研究必须把握研究的新动向、新方法、新策略,必须有较强的教育理论做支撑。因此,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在培训中,强化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充分发挥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作用,定期由科研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对全体教师进行科研方面的辅导;同时,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就当前科研的形式、内容、方向、课题的确定、课题的申报以及课题的结题等有关事项予以讲解和指导,使全体教师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动态和科研动态。
  (2)积极开展校本课题的研究。从学校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提炼形成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来寻求完善学校运行机制的方式。在研究中实践,提出对未来问题的预见,为学校的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保障。树立“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成效即成果”的理念,将科研兴校作为校本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研究的过程中,借助于职教专家的专业引领,让教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让研究理论略高于实践,对实践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使教师的教学有依可靠,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
  (3)勇于承担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研究课题。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要在调研的基础上,下达教育教学科研项目。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承担课题,力求各个专业、各科室都承担课题,尽可能使人人参与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接受指导,与专家直接“对话”,拓展专业领域,提高学科知识水平和专业研究能力。
  (4)通过“三课”创优活动营造学习研究氛围。学校应在每个学期开展一次“三课”活动,力求每位专任教师上一节汇报课,从汇报课中选取30%在专业内上示范课,通过示范课评出10%的教师上校级优质课。学校的优质课要在全校进行观摩教学,从中推选特别优秀者参加市、省优质课评选。推出的名额尽可能分布到各专业(科室),并制订适合现代化教学要求的优质课评分标准。将“三课”活动情况与先进科室评选挂钩,这样可以促使集体备课、集体研究。
  (5)通过评比奖励,激发教师学习与研究的欲望。发动教师根据工作实际申立校本课题,鼓励教师承担省、市级教育管理部门下达的研究课题;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撰写一篇优质论文,并参加省、市优秀论文评选或向CN刊物投稿,对发表的论文或获奖论文,获准立项、结项的课题,根据不同层次予以适当奖励,调动教师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善于在教学中总结经验,升华理论。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工业学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