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作文指导教师是否应该写下水作文]作文指导教师写在哪里
 

[作文指导教师是否应该写下水作文]作文指导教师写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9-01-27 04:19:49 影响了:

  内容摘要:为提高大中小学学生的作文水平,一些教师认为,作文指导教师应该写“下水作文。”教师究竟是否能写出“下水作文?”教师能否写好“下水作文?”教师应该写怎样的作文?本文对这一系列问题做了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下水作文” 心理图式 综合素质 选材 逻辑思维
  
  作文指导教师写“下水作文”能提高写作课的教学质量吗?在搞清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了解所谓“下水作文”的基本内涵:“下水作文”通常指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文时,教师不能仅成为一个指导作文与批改作文的角色,而应该深入到写作实践之中,拿起笔来,和学生共同写同一作文题的作文,以求对学生写作文时的难点困惑、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一定了解,逐渐形成指导学生作文的能力,以便于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应该说,这种深入学生写作实践的精神和态度是值得肯定的,至少这种经过写“下水作文”,在实践中获得的写作体会、感受经验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肯定比“坐而论道,”“不着边际,夸夸其谈”的指导要贴近学生作文实际,多少能够解决学生作文中的一些问题。可是,作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仅凭写几篇“下水作文”,教师就想获得指导学生作文的能力,从而解决学生写作文时的种种问题,这无疑是不可能的。
  一.作文指导教师不一定能写出“下水作文”
  当有的教师看到本文这一分论点时,一定非常惊诧:我们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文,我们自己居然会写不出来?我们的水平会如此不堪?
  但是,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总是试图解决学生写作文的两大难题:“没有内容写”、“不知道怎样写”,其实这两个问题我们教师自己在写作时未必都能解决。
  学生写作文的首要难题是“没有内容写”,“没有东西写,”也就是写作文时找不到写作材料,而没有材料就写不出作文来;至于能否找到写作材料,这和是否是教师,是否在给学生布置作文没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并不会因为谁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工作,他就一定能找到写作材料;如果教师找不到写作材料,那和学生一样,照样写不出作文来。
  教师真的会“找不到写作材料,写不出作文?”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惊世骇俗之说,这是被科学与作文教学实践早就证明的不争事实。
  在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节目中,有一次曾播出这样一个内容,一个小学生在作文课上,写不出老师布置的作文,于是他只好回家请他的父母帮助他写,结果他父母也写不出来,一家人折腾了大半夜,仍然写不出作文,第二天这位小学生只好向老师“交白卷”。这个例子说明,小学生写不出的作文,大人未必能写出来。
  如果这个例子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话,笔者还可以举出很多此类实例。在笔者从事作文教学、写作教学工作的数十年中,经常应一些校内校外的学生家长之邀,去学生家解决他们孩子作文中的问题,其中最主要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学生“写不出作文来;”学生与家长都是在尽了很大努力、实在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下,才会采取“请写作教师亲来现场解决作文问题”之举措;在这些学生家长中,有很多就是中小学语文教师,有的甚至是教研室的语文教研员;他们向本人坦言,他们指导不了学生作文,按照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文题,他们也写不出作文来。
  教师写不出所谓“下水作文”,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水平低;就像有人能翻译世界名著,但未必能写小说一样。这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关键在于教师对“怎样才能写出作文来”这一问题的内在规律缺乏认识,没有按客观规律写作及教学生写作;因此,教师和学生如何“写出作文来”的问题也就长期得不到解决。
  一些学生及教师为什么写不出作文来?其主要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和心理图式,如果教师出的作文题和学生或教师本人的心理图式不对应,产生不了“契合”现象,那就必然找不到写作材料,当然也就写不出作文来;这个规律对谁都适用,对教师也同样不例外。
  除此,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学生写不出作文时,其实也就是学生思维受阻,思绪混乱,脑中迷惘混沌之时,教师要能够遵循客观规律,用科学方法激活学生思维,理清学生思路,让学生在“豁然开朗”、“灵感突降”的心态中找到写作材料,写出作文。但就目前作文教学、写作教学的现状看,不少教师事实上并未掌握上述两种基本规律,因此他们不仅仍然无法带领学生逾越“写不出作文”这道难关,同时也解决不了教师自身的写作问题,因此,教师想用自己给学生布置的作文题写出“下水作文,”这其实只是美好愿望,在实践中很难实现。
  二.作文指导教师不一定能写好“下水作文”
  一些作文指导教师认为,教师按照自己布置给学生的作文题写“下水作文,”可以从中获益,积累经验,掌握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但是事实未必如此简单,写作文中要解决的难题很多,如果这些难题解决不了,那就不可能写出成功的高质量的作文;如此这般写出的“下水作文,”留给教师的只是屡写屡败的惨痛教训,是心头挥之不去的重重阴影,以这样的实践获得的心得,一是无法解决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二则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缺乏说服力。
  首先以记叙文写作为例。写记叙文,首先要解决选材问题,即怎样找到一个新颖独特,有时代感,较为典型,能反映现实生活或对现时生活有意义的材料。如果找到这样的材料,该文就有了好的内容,这篇记叙文就成功了一半;但是要想找到这样一个材料却绝非易事,选材和教师的原有的知识结构、心理图式、生活积累、思维能力有密切关系。选材需要教师对业已掌握的素材进行整理筛选,这需要有很强的比较、选择、归纳分析、判断、综合等多种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少教师正因为缺少“选材”能力,因此在写记叙文时,“选材”这一关就很难跨越。
  如果有的教师找到了好的材料,那紧接着就要解决“确立主题”(即确立记叙文的中心思想)的问题,“确立主题”需要作者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提炼,这要求作者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除此,主题的确立还和作者人格品位及思想深度有关;如果思维能力及人格品位达不到一定高度,文章的主题会因之缺乏深度与价值,不可能有什么积极意义。主题是一篇记叙文的灵魂,写记叙文如果过不了“确立主题”这一关,就算找到了较好的材料,写作则仍然会以失败告终。
  再者,记叙文看上去似乎很容易掌握,概括起来就是“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开头、中间、结尾;但真正写记叙文却并没有那么简单。人们在写记叙文时,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文中没有“六要素”;要么没有开头;要么开头占全文的一大半篇幅,迟迟进入不了正题;要么没交代时间、地点;要么没有文章结尾;或者本应写一个完整过程,作者却只写了一半就没了下文,也就是记叙事件过程不完整等等。除此,写记叙文还要掌握记叙文的文体特点,不仅要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还要掌握这种文体特有的语体风格,以及应该采用的主要句式,应该运用的思维类型,应该掌握的这类文体的基本结构。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很多人就是因为不能掌握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把记叙文写成了不是记叙文,不是议论文,也不是说明文,更不是其它文体的“四不像”。可见,掌握记叙文这种文体并非易事,
  如果写议论文,那对一般教师来说,难度更大。议论文写作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逻辑思维,这要求作文指导教师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议论文写作要提出中心论点,这需要作者对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在对现实生活及相关材料进行一系列整理综合概括之后,才能提出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确立中心论点之后,还要找出典型论据论证中心论点,这其中至少有三种逻辑关系需要把握:必须明确论据和中心论点的逻辑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不是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根据中心论点组织材料这是演绎;将中心论点分解几个论层加以论证这是分析;在论证中,难就难在这几种逻辑关系通常是融合交织在一起的,因此掌握起来十分困难。
  写议论文还有一个难点就是把握和运用逻辑定律,这是写议论文的内在铁律;一旦违背这些定律,写议论文就将漏洞百出,硬伤累累。例如,有人在提出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时说“美国是自由经济,”但在论证过程中却说“美国其实是国有化的经济;”这样,中心论点和论证过程中的基本概念不一致,违反了“同一律,”全文无法论证,因此事实上,此文没有中心论点。再如有人写议论文提出这样的中心论点:陈水扁搞“**”,中国人民是不会答应的,因此“**”是不可能实现的。其实,对这个中心论点,读者只须反问一句“当年香港被英国人占去,中国人民答应了吗?那香港还不是被英国人占去了吗”?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立刻就可以被推翻。原因在于,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违反了充足理由律,因此这篇文章实际上没有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和论证内容前后矛盾,违反了“不矛盾律;”有的议论文提出中心论点时含糊其辞,似是而非,这就违反了“排中律”因而论点不明确,这必然会导致后文无法论证,全文因不合逻辑定律而失败。
  学生写作文其主要文体就是记叙文和议论文;而教师要想把这两种文体练到相当高的水平,获得指导学生作文的真本领,那是需要时日的,绝非写个三五篇文章就可以获得较高“笔力”;仅“选材”和“确立中心论点”这两项,如不经过几十篇文章的练习,则很难形成相应的能力。许多作家说过:不写五十万字找不到感觉。我们的教师中有多少人是根据科学的写作理论,一字不少,练过五十万字,并练出成效的呢?如果没下过这样的功夫,那怎么能保证教师在写“下水作文”时,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且能从写作实践中获得真知,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作文呢?
  在做了上述分析之后,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写“下水作文”的效果令人质疑,那么,作文指导教师是否应当写“下水作文”呢?其实,只要把“下水作文”的内涵和外延扩展一下,把“下水作文”改为“练笔,”问题就会变得明朗。教师练笔才能获得作文指导的主动权;教师的练笔之作要比学生作文更复杂,更有难度,更多数量;并在练笔中解决写作中的种种问题,这才能形成较强的“笔力”及辨识学生作文的“眼力,”指导学生写作时才能够高屋建瓴,得心应手,应付自如,有效地解决学生作文中的难题,迅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常小鸣,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教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