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如何面对学生的“似乎会”和“直观会”]学生如何面对中美贸易
 

[如何面对学生的“似乎会”和“直观会”]学生如何面对中美贸易

发布时间:2019-01-29 04:18:12 影响了:

  一、面对学生的“似乎会”。教师要重视知识形成的内在原理。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和感悟。      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家庭教育对他们学习的前期影响不一样,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也不尽相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知识还没有教,但有一部分学生“似乎会”了,这时候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回避学生的学前基础,将“先行者”拉回“统一战线”,还是“以偏概全”,简单教教多加练练?
  笔者认为,面对部分学生的“似乎会”,首先要思考的是:这些学生是真的会了吗?他们知道这样做的道理吗?他们能有其他的收获吗?
  
  [片段1]学生根据信息提出了以下4个问题: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30+3=33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整十数加一位数的计算。然后学生也能够依次列式解决后面3个问题,只是这些计算是本节课即将学习的新知――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学生对这些计算“未学先知”,面对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应对呢?且看――
  
  师:他们算得对吗?(在黑板上“45+30=75”和“45+3=48”的计算结果后面分别加上一个“?”)请你们用小棒摆一摆,用计数器拨一拨,看看这两道算式到底等于多少。
  学生各自活动,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汇报操作的过程。
  [思考]本节课还没有正式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时候,部分学生就已经能够口算出45+30和45+3的结果了,这些学生是否真正明白计算45+30的时候为什么要将40与30先加,而计算45+3的时候却先算5+3呢?他们有没有从数位的内在原理来理解几个十与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呢?对数位原理的感悟是他们后继学习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乃至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基础。
  所以,尽管部分学生“似乎会”算了,我们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回头悟”,在动手操作中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形成的内在原理,变成“真正会”。
  
  二、面对学生的“直观会”,教师要重视数学知识成果的提炼,注重直观体验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学生体验了、感悟了,也能够看着操作的过程或图片用语言来表述思考的过程了,是不是就已经实现了数学教学的目标了呢?数学是一门“抽象化”的学科,我们的教学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情境或操作,但是不能停留于“直观会”,要注重对学生从直观体验向抽象思维的提升与过渡。
  
  [片段2]学生在全班汇报拨计数器、摆小棒算出45+30=75后。
  师:谁能看着小棒或计数器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45+30的?
  (学生们大多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有序地说出45+30的计算过程)
  师:现在,你能不看计数器,也不看小棒说一说怎样计算45+30吗?
  生1:先用40根小棒加30根小棒等于70根小棒,再加上5根小棒,就是75了。(这个学生的脑海中还留存着刚才操作的印象,充分说明操作过程给他留下的深刻体验。)
  师:他的脑海里还记得刚才的小棒呢。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2:把5放在一边,先算40+30=70,再算70+5=75。
  师:谁再来说一说?
  生3:先算40+30=70,再算70+5=75。
  教师在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抽象出45+30的计算方法后,进行板书。并让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口算45+30的思考过程。
  
  [片段3]教学并对比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后,进行书后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教者将练习的要求变成:“需要用计数器的用计数器,不需要用计数器的可以直接计算。”
  [思考]以上两个片段虽没有将教学过程进行多大的调整与变动,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些教学环节的细微处理,却能够充分体现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第2个片段中教师是在学生“直观会”算45+30的基础上,重视数学成果的夯实与提炼,能够充分把握由直观体验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实现思维的质的飞跃。同样,第3个片段中,教师将题目中规定的“先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填出结果”的统一性练习要求变成了“需要用计数器的用计数器,不需要用计数器的可以直接计算”的选择性练习要求,既充分考虑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性,又充分体现了数学抽象思维的重要性。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