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名师管理制下项目“系统性”的反思性研究] 关于系统性风险的例子
 

[名师管理制下项目“系统性”的反思性研究] 关于系统性风险的例子

发布时间:2019-02-05 03:43:33 影响了:

  [摘 要]学校管理只有将管理目标具体到名师自我的专业发展、学科团队建设和教育成效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上,名师的管理才富有成效。任何游离于学校管理目标之外,或者偏离教育教学这一主线的所谓“名师”专业兴趣和专业个性,对学校现实的发展都没有真实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项目的系统性首先表现在项目内容的系统性上。
  
  项目管理的内容应侧重于:名师自我的专业发展、学科团队建设和教育成效三个方面。但具体到学校对“名师”管理内容的要求上,应当有利于学校对名师实施的管理和评价,并同时兼顾不同层次“名师”发展基础的差异。在一级指标上提出五个纬度的要求:①课程管理;②联系指导与带动一个专业发展团队;③有明确的的研究方向并有相应的成果;④在一定范围内举行一定数量的学术讲座;⑤承担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中重大问题的研究。每一纬度下又细化为不同的二级指标,并从数量和质量上提出具体的数值和标准,便于实施过程性自我管理和形成性评价。
  影响“名师”专业品质的核心是“崇高师德”,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底线”。无论名师的自我专业发展,还是“名师”围绕共同发展愿景缔结成一定关系的团队建设上,都能在发展过程中折射出“名师”的专业精神。学校管理只有将管理目标具体到三个纬度的具体要求上,名师的管理才富有成效。任何游离于学校管理目标之外,或者偏离教育教学这一主线的所谓“名师”专业兴趣和专业个性,对学校现实的发展都没有真实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项目的系统性首先表现在项目内容的系统性上。
  
  一、名师的自我专业发展
  
  名师自我专业发展对应的项目包含: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和教育成效等内容,各项均包含二级指标。从总体上应涵盖如下内容:“名师”自我专业发展规划;专业发展团队的愿景目标;团队的研修性学习;校本教研;学业评价和名师专业发展团队的绩效自我评价等内容。
  校本教研包括集体备课和互助性的课例研究两类。集体备课主要是基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作为单元主备承担的教材解读、教学设计、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整合,教学案的编写、相关试题的命制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等内容以及为推动课程理念的具体实践,对那些能有效呈现学科思维特点和新教学要求的课例进行的示范性教学。
  互助性的课例研究从对象上分三类:自我课例的反思性研究、同伴课例的反思性研究和对专家课例的观摩性研修。教师作为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基于已有的认识,包括未定型的理论和感性的经验认识,在教学现场中,对自我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行为进行对照,比较其差异,并发现问题进行深度思考,提出“为什么?”的反思性研究。研究的结果必然是对已有经验的批判性分析,从而架构适合新形势需求,符合自我教育习惯和认识的经验框架。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尝试改变自我,并积极建构“运行模型”的习得性过程。这种基于对教学案例的行动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形式,为此校本教研的下位指标就应当是基于课堂教学的行为研究,包括课例反思性研究,主要是对精彩课例和缺憾课例的反思。
  学业评价是对对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中基于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学业水平的终结性评定。包括评价内容的选择与命制、评价方式的选择,学分的认定和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性评定等工作。“名师”及其带领的发展团队,是研究并积极参与评价的主体力量。只有这样,学业评价才能成为真实有效的评定,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与学的文化才能得到有效地建构。因此,这应当成为名师专业发展团队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例如,“名师”项目管理制中,关于“第一、课程管理”项目要求的二级指标规定如下:
  课程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和基于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过程性检查和评价由年级负责。
  1.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1)承担教材解析和课程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具体为单元集体备课把关负责和教学案的编写工作。一学年不少于4个单元,课时教学案不少于6个。
  (2)在备课组以上承担教学观摩每学年不少于4节,附带规范的教学设计、说课材料和听评课后教学反思
  (3)指导本备课组进行科学的学业评价,命制单元检测试题不少于4套。完成并指导所在年级所处学段规定的学分认定。
  (4)研究、探索性实践规定的国家课程的选课指导,进行有效地选课走班和教学班的管理工作。
  2.校本课程的研发与管理。
  (1)主持并指导教研室形成科学有效的校本课程规划,指导所在的备课组不断完善和修订基于学科拓展的校本课程研发计划,帮助备课组形成校本课程课表。
  (2)进行校本课程研发,撰写《校本课程纲要》、教案、参加选课指导和校本课程介绍。每学年不少于2个教学单元(一教学单元相当于两节课时)。
  (3)进行校本课程教学实施。每学年不少于4教学课时。对选修校本课程的学生进行学业评价。
  (4)主持并参加备课组提交给年级的校本课程成果的梳理和归并工作。
  (5)承担校本课程教学示范和经验报告的任务。
  3.基于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主持并指导所在的备课组进行学科内或者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包括研究课题的确定、研究方法、过程指导和学业评价。物化成果是以班级为单位的研究报告。每学年不少于4次,不同年级应有不同研究侧重点。时间相对集中在节假日和周六周末进行。
  项目管理中对名师的教育研究规定为“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并有相应的成果”,二级指标表述如下:
  对教育教学中呈现的问题进行提炼,上升到课题的角度进行研究,有明确的研究名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措施、研究方法和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成果必须是直观可物化的,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既可以是发表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也可以是发表在学校期刊以上的经验材料。
  每学年至少有两项研究课题,及其对应的物化成果。
  
  二、以“名师”为核心的教师发展团队
  
  学校以项目的方式对名师实施任务驱动式管理,项目只是发展的一个框架,至于选择什么路径和内容由名师及其团队来决定。学校尊重名师的自主和创新发展,目的是赢得名师对学校管理的理解。
  项目管理下另一种设想,就是通过强化项目对团队的引导和有效的制约,加强团队内名师对一般教师的带动,同时实现一般教师对名师的督促。由于团队成员具有共同的项目愿景,具有明确的目标发展意识,为实现共同的项目任务,都能自发并自愿地接受项目管理组成员的监督和管理,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不断完善自我实践行为,减小管理带来的最大摩擦。项目管理既然是一种组织性管理,就应当有相应的章程和运作的规范,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能自觉履行团队的基本要求、愿景和规划才能得以实践。因此说,以项目的方式对名师实施管理,管理的对象不应当是一个具体的教师,而是基于优秀教师这一凝聚核共同成长的互助性团队。
  “名师”对同伴的管理主要是项目领导。它是基于项目要求,主动联系有相同发展意愿的教师同伴,从自我和同伴发展实际出发,分析项目要求形成共同的发展意愿,达成共识的互动性过程。只有通过这一方式,才能把外在项目变成名师团队“我们的项目”。基于这种共同的发展愿望,才能制定具体可行的项目规划,才会有明确而具体的工作措施以及分阶段的工作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名师及其发展的团队才会进行有效的互助,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才会真正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和基于共同利益的互助性评价。为此,名师对团队项目管理的基本要素就应当是:柔性组织的建设、构筑团队共同的发展愿景、制定具体的项目规划、实施必要的质量评价和进度监控。
  例如,“第二、联系指导与带动一个专业发展团队”项目二级指标规定如下:
  (1)每一学年通过教研室和备课组建立一个固定的指导和一起研究发展的团队。制定具体而翔实的专业发展规划,项目内容、活动方式、阶段划分和相对应的工作措施等内容。具有详细的过程性记录,包括团队人员活动的过程性材料和签到表。
  首席教师联系指导的团队是教研室全体人员,校级名师联系指导的是一个备课组以上人员,骨干教师联系指导的是三名以上的教师。
  (2)一学年对联系指导团队进行校本培训4次以上。
  (3)一学年承担该发展团队4次案例示范研究,并撰写相对应的反思性研究报告。
  (4)承担对应联系团队校本课程研发指导工作,制定具体的课程规划和课程资源的选择与整合,每一学年不少于2次。
  (5)承担对应联系团队基于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研发的指导工作,制定具体的研究课题,参与并指导研究性学习报告的评价工作,每一学年不少于2次。
  (6)保证联系团队所有人员无违师德事件的发生。指导团队成员完成《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记录工作。学年结束完成一份联系指导团队的发展报告。
  为推动名师教育成果转化成教师群体的认识和实践行为,项目管理二级指标下应对应“在规定范围内举行一定数量的学术讲座”等工作。在推动名师成果梳理的同时,促使名师不断地进行理论研修,把经验上升到理论的层次,从而推动名师自我素养的发展。
  在第四个项目内容“在规定范围内举行一定数量的学术讲座”中,规定如下:
   “名师”就自己近年来在学科研究、德育管理、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创新、教法创新)辅导竞赛和自我专业发展研究等内容所取得的成就,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学术报告,它不同于团队带动建设中的学术报告。每一学年不少于2次。
  其中,首席教师报告范围在学校范围内;校级名师在教研组以上范围内;骨干教师在备课组以上范围内。
  佐证的材料涉及听会人员签到表和报告文本(电子及其纸介)。
  每一学期开学之前要把报告的时间汇报给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以形成统一的计划。
  学校通过对有限发展点的投入,旨在激活一个群体在学校管理目标调控下的自主性发展,将群体无序散乱的发展状态,规范到以组织为单元控制的有序发展中去。培植名师发展团队的专业能力和团队精神是校本管理的有效方式。
  
  三、教育成效
  
  学校以项目管理为推进方式加强名师的自主管理,提高过程中质量的监控意识,最终落脚点应当是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的提高上来。如果偏离这一主线,教师专业成长就失去了发展和存在的意义。为此,加强项目管理制下课程实施能力的提高,促进不同学生全面、和谐与差异性发展,是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教学过程只有源源不断地推动各种类型和各种发展层次的学生学习力的提高,提升其学业的胜任力,才能将外控下的驱动变成学生自我的发展,学习才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幸福。所以项目管理制下教育成效的评价,就应当落脚到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成效上来评定。
  直观的成效主要是以名师为核心发展团队取得的显性成绩,包含教学技能评比,像各级各类优质课评比、教学能手评比和各级各类名师的评选等内容;学生的竞赛辅导,包含科技制作、电脑设计、美术创作和各学科的竞赛以及指导学生刊发的各种作品等获奖项目;科研绩效主要是指基于学科教学、德育管理和学校管理研究刊发的各种学术作品和论著以及承担课题过程中进行有效研究出现的成果。学生和社会的评价尽管是隐形的,但反映了对学校教育文化的认同与尊重,因此应把社区以及学生家长的评价纳入教育成效中。在终结性评价中,通过对这些成果数量的清查和质量的评定,构成对名师发展团队教育成效的评定。
  对于学术成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定位:任现职称以来,且在项目任期内取得的成果,包括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学术杂志和报纸上刊发的专业学术论文,或者出版的专著。
  1.课题研究。只有重点课题和一般性课题之分。而且课题积分不是通过课题立项或者结题就是课题研究,而是围绕课题进行了实际研究,并有相对应的,通过学术期刊的刊发或者在山东省泰安市以上的学术会议上进行过报告交流,得到推广的材料才能称之为课题研究成果。
  2.学术论文。只有中文核心期刊和一般学术期刊的区别,级别不是评价等次的依据。学术论文特指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学科管理和学科研究的教育类作品,不涉及试题编写和教案集。
  3.专著。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研究出版的作品。
  为尊重名师发展基础的差异和兴趣点的不同,项目管理的第三个内容“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并有相应的成果”要求如下:
  对教育教学中呈现的问题进行提炼,上升到课题的角度进行研究,有明确的研究名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措施、研究方法和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成果必须是直观可物化的,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既可以是发表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也可以是发表在校级以上的经验材料。
  每一学年至少有两项研究课题,及其对应的物化成果。
  名师及其团队成员在创新性实践过程中,通过合作与互助性研究,推动项目的规范运作和科学实施,是以校为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形式。限于目标的定位、理论的支撑、有效的指导和反思的深度等条件的限制,也迫于现实的教育环境还没有发展到能有效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机,项目中的一些问题很多时候无法取得预期的成效,但这并不能说项目运作没有开展。在项目执行和反思性研究的过程中,任务驱动下实践过程赋予名师发展团队成员的内心体验是隐形、不易量化,但却富有极高价值的,是一种经验性知识。从教育功能持久性的角度审视,经验性知识很多时候比那些显性、容易表现的成绩对未来的发展更富有意义,它能够提供智力支撑,即可以形成实践性智慧,这应当是项目管理中对教育成效的重要诠释。
  因此说,初期的名师评价仅限定在名师自我的教育成效上,但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学校对名师管理的期待将从单独的个体发展到对团队发展目标的管理上。以课题引领为推动方式的专题研究,将成为推动学校教育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
  
  参考文献:
  [1]李敏,檀传宝.师德崇高性与底线师德[J].课程・教材・教法,2008,(6).
  [2]王恩惠.通往名师的有效途径[J].基础教育参考,2008,(5).
  [3]刘艳.真实性评价设计要素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2).
  [4]周建国.名师赋闲为哪般?[N].中国教育报,2008-8-18(3).
  [5]武宏伟.名师是打造出来的吗?[N].中国教育报,2008-10-13(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