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办好新世纪航空科普杂志] 新世纪航空
 

[办好新世纪航空科普杂志] 新世纪航空

发布时间:2019-02-08 03:57:25 影响了:

  2000年11月6日至9日,中国航空学会航空知识编委会六届一次扩大会议在广东省江门市五邑大学举行。这次会议是在世纪之交,为了总结《航空知识》 《航空模型》两刊的办刊经验,探讨在新千年如何进一步办好航空科普杂志而召开的。来自我国航空、航天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教授、编辑共30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航空知识编委会名誉主任沈元教授发来贺信,信中说:
  “欣悉编委会六届一次扩大会议将在五邑大学召开,谨致热烈祝贺,并向同志们问好,期望会议开得圆满成功!这次会议我是很想参加的。以前几次在北航开的编委会,我都有机会同各位编委、作者和编辑同志们见面畅谈,感到很愉快。现在医生不允许我做长途旅行,我也只好放弃,写这封信向同志们请假,并提一点我的想法,供同志们参考。
  “我记得钱学森同志在七八十年代曾几次写信给航空知识编委会,对如何办好航空普及刊物提出过一些很好的意见,特别是他早在八十年代初的一封信里,就预见到民间群众性航空活动的发展,在我国是大有前途的事业,希望《航空知识》大力提倡和宣传。当时他期望到2000年,全国应当有几万架从事通用 航空的轻小型飞机。当然由于各种原因,今天我们还没有这么多飞机,民间航空活动的普及程度还很低,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航空活动也一定会愈来愈普及。更多地介绍一些轻小型飞行器的设计和使用知识,推广群众性航空活动的经验,促进通用航空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西部大开发中的应用,应当是我们杂志责无旁贷的任务。
  “《航空知识》创刊40多年来,在科普园地中埋头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受到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在谢础同志担任主编的主持下,近十几年来,连续多次在全国性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受到“全国先进科普工作集体”的表彰,今年又荣获我国首次颁发的国家期刊奖,这是很不容易的。成绩的取得,是主管部门中国科协、主办单位航空学会、挂靠单位北航领导支持,全体编委、作者和编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里我要向同志们表示祝贺。希望在千年之交的难得时机,通过这次编委会的研讨,使我们的杂志,在迈进新世纪的时候,能有更大进步。”
  会议由编委会主任谢础教授主持。他在会议开始时致辞指出:在进入新千年之际,我们面临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普工作给予特别重视,自从1999年以来,江泽民总书记先后多次对科普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意义,为我们在新世纪办好科普杂志指明了方向;挑战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期刊出版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现在不但航空航天有关单位陆续创办了多种航空科普杂志,就是非航空行业主办的报刊中,也大量刊登航空内容,原先的科普杂志专业分工已被打破,这无形中分流了读者,给我们造成很大压力。我们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在新世纪站稳自己的脚跟,把刊物办得更好。
  《航空知识》编辑部主任吴少猷编审和《航空模型》编辑部主任焦玉麟副编审,分别就两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在会上作了报告。
  吴少猷说:从上次编委会以来,《航空知识》认真贯彻执行我国出版有关方针政策,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和编委会的领导下,继续贯彻了为我国国防现代化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培养我国航空、航天事业接班人服务的编辑方针,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精神,重点加强了全民族的国防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两方面内容的宣传报道,对国内外的先进航空、航天技术及有关科技知识、国防装备,以及突出战例,尤其是现代战争战例,进行了报道和介绍,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在近年来历届全国科技、国防、航空期刊评比均获一等奖的基础上,我刊今年获得了建国50周年首次设立的期刊最高奖――首届国家期刊奖。吴少猷说,为保持《航空知识》的风格,我们围绕一个“新”字继续突出了本刊的特色,主要表现在:1�内容要新。2�图片要新。3�消息报道要新。
  焦玉麟在报告中说:在《航空模型》的编辑工作中,我们始终坚社会主义办刊方向,大力普及航空、航天、航海和车辆模型知识;促进群众性模型活动开展;力求培养广大青少年爱科学、爱劳动、爱祖国的优秀品质,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在编辑工作中努力作到:1�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3�专业性、艺术性和思想性并举。
  到会代表围绕两刊的工作报告进行了热烈讨论,充分肯定了近年来《航空知识》在科普宣传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一致认为两个编辑部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对办刊经验和所面临问题的分析,也是实事求是的。代表们在讨论中,对科普期刊的作用、特点和今后的发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出许多很好的建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费斌军教授说:《航空知识》是非常有名的刊物,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就看到过,有很深的印象,它在全国是一本非常有影响的科普读物,对我们学校,对整个航空界,都有很大作用;它在青少年中起到航空启蒙的作用,开发青少年对航空的兴趣。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一些考分很高的学生,报考飞行器设计专业;我跟他们聊过,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航空有爱好;这种爱好的起源,基本上无一例外,都是从看《航空知识》开始的。所以《航空知识》对我们学校培养潜在的高材生,提供了最基础的工作;我想不只北航,其它航空院校,还有空军,都在这方面受益非浅。《航空知识》获得这么高的荣誉,应当说是当之无愧。不过费教授指出,情况正起变化,出版已经逐步变成一个产业,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航空科普杂志可能只有一家,现在就有好几家,竞争就很激烈;所以要研究如何在竞争中获得发展,获得更大辉煌,要抓住读者群,把握住青少年的兴趣点,从刊物内容、形式、表达方式方面,都要花力气调查研究。费教授还建议编辑部要采用现代化的编辑手段,包括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采编质量。
  中国航空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吴松高级工程师说:去年年底,国家科技部、中央宣传部和中国科协联合召开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中国航空学会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集体”,其中就有《航空知识》的很大功劳。这个刊物是中国航空学会的招牌,它的影响、地位和未来发展,对学会都至关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类似刊物陆续创办,读者大量分流,竞争更加激烈,《航空知识》也面临很大压力。我们要从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严格执行保密制度,加强市场开拓,争取在新的世纪获得更多读者。
  济南军区空军装备部部长魏钢少将说:《航空知识》的突出特点是它的权威性。现在市面上涉及航空内容的报刊越来越多,但是它们发表的东西,错误也不少。《航空知识》则一贯注重科学严谨,缪误最少,甚至连笔误也很少见,不会误人子弟。在空军部队里差不多都订了这个刊物,从领导,飞行员、工程技术人员,许多人都在看;社会上读者面也很广,除了青少年,机关干部、各行各业的人,想了解航空航天,最畅通的渠道,就是阅读《航空知识》。魏将军说,我个人,从1964年就开始订阅,以前的买不到,就写了封信,谢老师给我回了一封信,还寄给我几本杂志,那时我才念初一。我本人也是被《航空知识》带进这个领域的。魏钢认为今后的《航空知识》要更加注意深入浅出,在通俗化方面还要下功夫。他还建议增加航空历史的篇幅,特别是中国的航空史。他说,我们国内写的历史文章,同外国对比,考证不足,有的深度不够,有些论据不太充分,甚至出现比较大的偏差;另外他还感觉国内介绍航空史时,讲事多,讲飞机少,这些,都希望《航空知识》能够避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校长、现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曹传钧教授说,有些原理方面的介绍,也还是需要的;《航空知识》不但青少年爱看,许多领导同志也要看,像段子俊同志,他就很感兴趣;我自己学航空一辈子,有的东西也不清楚,需要增加新知识。曹教授说,《航空知识》几十年来为科普努力取得很大成绩,获得了我国期刊的最高荣誉,这是和谢础同志以及全体编辑人员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同时,《航空知识》还给学报的出版很大支持。
  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师程不时研究员说:《航空知识》是科普期刊中的珍品,影响了好几代人,一批又一批青少年通过阅读这本杂志,走上了航空的道路。它的影响在社会上也很广泛。有一次去邮局寄包裹,填单子,营业员问:你就是程先生?我说你怎么知道我。他说是在《航空知识》上看过我的文章。还有一次会见美国麦道公司副总载、美籍华人张镇中,他看了名片说:你就是程先生?我很奇怪,以前没有跟他联系过,他怎么知道我。他说是从《航空知识》上看见过我的名字。程不时认为今后在刊物内容上,要注重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增强全民科技意识,宣扬开拓创新的精神,还要特别强调写文章要有航空航天情趣。
  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郑明少将说:《航空知识》层次很高,名不虚传。他认为科普要专家做,专家也需要科普;他说,我是搞海军的,希望加强航空知识与海洋的结合,从今天的战争特点看,航空一定要覆盖海洋,而海洋上的航空,有许多特点。发动机受海水腐蚀,寿命就要减一半。郑将军还希望《航空知识》要加强对国产飞机,直升机的宣传介绍。他说,直九引进的时候,陆航还没有成立,三军中只有海军选它做舰载机,部队中也有不同意见,认为载重量不够。我那时担任海军装备部部长,坚决贯彻海军党委决策,采用直九,觉得已经引进这么多技术,我们自己可以逐步改进。美国“黑鹰”载重量大,可是人家零备件一禁运,还不是飞不起来?现在有的部门要买直升机,量不大,也要买外国的,说直九维护复杂。所以我们要多宣传国产机种的性能,优点,让大家都知道。
  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朱毅麟研究员说:同《航空知识》的交往,差不多快40年了。1959年在上海搞探空火箭,国内没有任何报刊介绍星际航行,只有《航空知识》发表了几篇这方面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60年代初,我们有个4人小组,在钱学森教授指导下,对星际航行作些探索。1963年筹备成立中国航空学会的时候,谢础同志向钱学森教授约稿,介绍星际航行。钱学森教授让我们4人小组起草,写成《漫谈星际航行的近况与远景》一组三篇文章。文章写好后,用“钱星五”的笔名,在《航空知识》1964年上半年发表。笔名的含意,是在钱学森指导下的五人合作。那时“航天”这个名词还没有提出来。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1973年《航空知识》得到中央批准准备恢复出版,谢础同志又向钱学森教授约稿,钱老就让我们几位同志起草,写成一篇《航空・航天・航宇》的文章,用“郭放晴”的笔名,发表在1974年1月号《航空知识》上。这是“航天”这个词首次面世。这个词是钱学森教授自己提出来的。提出后,有许多人不赞成,认为还是称宇航、太空飞行或者宇宙飞行好。谢础同志就组织文章在杂志上宣传,我也写了一篇登在《航空知识》上,从中国古代称宇宙为“天”,讲“飞天”、“巡天”等方面,论述了这个词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值得推广。到现在,“航天”已经被普遍使用,《航空知识》功不可没。朱毅麟希望《航空知识》今后继续保持对航空航天兼容并蓄的风格,他本人每年会写2~3篇介绍最新航天技术的文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泽研究员说:《航空知识》40年来在科普方面保持这么好的办刊纪录,确实不容易。我做科普工作没有什么经验,今年中国航空学会要我担任科普教育委员会的顾问,我想工程院也有这方面任务,就答应了。不管市场经济怎么变,我希望《航空知识》要坚持自己的正确方针,不要变,多登一些反映当代航空航天前沿和发展方向的通俗短文,给青少年做学习的引导。张福泽说,我在大学里并没有学疲劳、断裂,这方面的基本知识是科普刊物中学到的,后来到空军,有这方面需要,才发展起来。可见好的科普读物,能够影响青年人的一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副校长刁正邦教授,是《航空知识》首任编辑部主任,他在会上深情地回忆起我国空军元老常乾坤中将对科普刊物的关怀。刁教授说:1964年中国航空学会开成立大会,我和老谢都是大会秘书处负责人,忙着各项筹备工作。有一次在科学会堂,我找机会征求常副司令对《航空知识》的意见。常副司令说:“很好呀,我也在看。办这个杂志是社会的需要,是群众的需要。”他还讲,这个杂志很重要,希望愈办愈好;不过要看好不好,不是短期能看出来,要看几十年以后,你站住了,就行了。今天,我们《航空知识》经过40多年,获得了国家期刊最高奖,可以算站住了,没有辜负常副司令的期望,可惜他已经看不到了。我想再过40年,《航空知识》要办成世界一流的科普刊物,我们在座的,可能大部分人都看不到了,但是我们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中国航空信息中心科技委主任张钟林研究员说:《航空知识》可以说是名牌产品。我看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名单中,80%以上都是学术刊物;作为科普杂志能够名列榜上,很不容易。从期刊界来讲,这已经是最高的荣誉了。那么我们再发展,要立个什么目标?我想就是要走向国际。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二研究院王觉先研究员说:上次编委会提的建议,许多都被采纳。所以这次我再来提出一个目标、两个适应、三个服务、四点发展的方针原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绍祖教授说:我们杂志办到这个程度,是因为我们有一大群高素质的作者队伍,同时又有一支非常认真负责的编辑队伍。从最近的杂志看,我感到长文章多了一些,最好多登一些短文;另外建议编辑部每年可以组织一些航空图书出版。我国著名军事摄影家、海军航空兵牟健为上校说:在新世纪里,杂志竞争就要争夺图片,所以希望《航空知识》要加大对摄影图片的投入。我本人今后拍摄的精彩照片,将一如既往首先提供给谢老师。
  在编委会上,宣读了部分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以及2000年《新闻出版报》发表的报道:《长盛不衰40年――记〈航空知识〉如何贴近读者提高质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教授11月20日来信说“贵刊办得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发表了不少有真知灼见的好文章,拜读后受益匪浅。”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对外关系部列特维诺夫・安德列2000年9月28日来信说:“我公司设计和生产包括苏-27在内的不同型别的飞机,贵刊在中国国内和国外都很知名,我们真诚希望同你们发展合作关系。”
  五邑大学党委书记胡百龙、校长林健、名誉校长叶家康和副校长李海志,在会议期间看望了全体代表。胡书记和林校长说,他们家里的孩子中,都有《航空知识》的读者。
  出席编委扩大会的还有北京理工大学、沈阳飞机工业公司、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国防工业出版社、总装备部信息研究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北京市科协、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广东五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唐良桂、杨星豪、冯广来、田宝成、白如冰、乐俊准、张江民、熊伟、张士贤、郝明理、杨承德、谢京等。会议组织全体代表参观了第三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和明斯克号航空母舰。
   摄影:熊 伟 责编:肖 客
  
  附录:首届国家期刊奖在京颁奖
  中宣部副部长龚心瀚,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中宣部出版局局长邬书林,新闻出版署副署 长于永湛、桂晓风、梁衡、杨牧之,国家版权局副局长沈仁干,以及各省、市、区新闻出版局局长出席了颁奖会。会上,于友先署长发表讲话,梁衡、于永湛先后宣读了首届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获奖名单。
  首届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是在全国范围内,根据“体现导向、坚持条件、客观公正”的评比原则,经由各方面期刊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初评、复评和定评,又在报纸上进行公告并接受社会监督后正式评出。共有48种社科期刊、64种科技期刊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3种社科期刊、 22种科技期刊获首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据了解,国家期刊奖是我国期刊的最高奖项。今后,国家期刊奖的评选,每两年评选一次。为便于识别获奖期刊,由新闻出版署统一制定首届国家期刊奖徽标,由获奖期刊统一印制在封面明 显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