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中国海军“广州”号导弹驱逐舰参观印象|中国海军导弹驱逐舰
 

中国海军“广州”号导弹驱逐舰参观印象|中国海军导弹驱逐舰

发布时间:2019-02-12 04:02:29 影响了:

  2010年9月16日上午,中国海军“广州”号导弹驱逐舰缓缓驶入广州港南沙码头,开始了对广州为期四天的访问,这是两者进行“城市与战舰”共建活动中的一项内容。同时,“广州”号的到来也恰好为即将开幕的亚运会鼓劲助威。在访问的四天时间里,“广州”号迎来了各界人士的参观活动,我国普通民众也首次得以登上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导弹驱逐舰。
  “广州”号在人民海军的序列中有着辉煌的业绩,在“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它成为了我国首次公开亮相的第三代导弹驱逐舰;2007年,“广州”号又首次走出国门出访欧洲四国,成为了我国第一艘走出国门的第三代导弹驱逐舰,可以说“广州”号已经成了新时代人民海军展示自身形象的重要窗口。
  
  开放印象
  
  此次“广州”号对国内民众的大规模开放,使它成了海军有史以来对国内民众开放的最先进舰艇。通过最近海军的一些动向,比如2009年海军成立60年的公众开放活动以及2010年7月“沧州”号护卫舰向公众开放,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海军将进行更多类似的活动,促进军民间的交流以及对民众进行爱国教育。在此次“广州”号开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海军似乎已经感受到了民众的这种热情。9月18日是“广州”号对普通民众开放的日子,组织方原本只分配给广州市各个区县相应名额,但是这有限的名额根本无法满足民众的热情,当天上午就有万余民众赶到现场。“广州”号的官兵见此情形迅速改变计划,满足了当天几乎所有到场民众登舰参观的愿望。参观过程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军工和退伍海军官兵在畅叙人民海军发展的动人场面。曾几何时,当我们看到我国海军舰艇出访过程中组织当地群众及海外华侨登舰参观的报道时,国内民众总会问什么时候我们也能登上自己的军舰呢?在此次参观过程中,笔者向“广州”号舰长李平上校询问了这个问题。李舰长表示,如今我们的舰艇在国外经常组织各种参观活动,反过来,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自己的国民参观自己军舰的愿望。如今海军高层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类似的开放活动。
  海军是一个国际性军种,国家间的海军舰艇互访活动已经成了军事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海军舰艇自1985年首次出访以来,已经走遍了数十个国家。通过各种交流活动,如今海军的官兵也变得日益成熟和自信,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我国海军日益开放的心态和强大的实力。笔者在“广州”舰上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此次前来参观的民众来自社会各界,包含各个年龄结构,他们对“广州”号都有着自己的疑问。当他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去向舰上官兵求解时,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会自如地做出耐心并且合理的回答,既解开了民众的疑惑,又不违反相关的保密规定。
  
  登船印象
  
  根据舰上官兵的介绍,“广州”号属于052B型第三代多用途导弹驱逐舰首舰,它的出现预示着我国海军大型水面作战舰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我国海军的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广州”号刚刚从亚丁湾归来,在它身上我们也可以发觉不少“亚丁湾元素”。
  整体感受 走进“广州”号驱逐舰,人们首先就会被它优美的线型所吸引。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海军强国都拥有自己独立的船舶工业,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它们所设计的舰船往往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因此,我们通过军舰的外形往往可以大致判断出这是属于哪个国家的舰艇,典型的如苏/俄制造的舰艇。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代海军舰艇模仿的是前苏联的产品,其后的第二代驱护舰则渐渐摆脱了前苏联的影响,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以“广州”号的出现为开端,我国在短时间内陆续建造了5款新型驱逐舰和护卫舰等主要水面作战舰艇,在这些驱护舰身上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我国舰艇设计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外形上看,“广州”号明显对隐身设计进行了优先考虑,大斜角舰艏、舷侧外飘、舷墙及上层建筑内倾、各转角尽量使用圆弧处理等基本外形隐身手段都有所体现。隐身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海军舰艇技术发展的基本共性之一,其实我国的第二代驱护舰便已开始尝试隐身技术,而“广州”号以后的舰艇则是将其作为基本需求来考虑。
  登上“广州”号后,整洁的甲板、处处崭新的设备与结构,都可以看出舰上官兵出色的保养水平。走过舷侧从直升机库到舰艏的全封闭过道,在这个占全船大部分长度的狭长空间内,笔者觉得“广州”号的内装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舰艇的设计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内装通常属于最后生产设计阶段,相比于舰体及隐身设计,拥有高水平的内装设计要容易得多。
  走到舰艏,这里汇聚了包括主炮、防空导弹以及主要电子系统在内的主要作战装备,可以说这个区域是全舰最具“杀气”,也是最令参观者振奋的地方。然而走到这个地方,笔者却感觉有点压抑,进口防空系统的导弹发射架、4座干扰弹发射装置、还有舰桥上的诸多雷达/天线杂乱地交织在一起,凡此种种与精心雕琢而来的隐身舰体放在一起显得不那么协调,这也无疑会对整个舰艇的隐身性能产生消极影响。然而细想之下,这或许也是无奈之举,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我们自己的武器系统尚无法满足需求。可以猜想,或许当时出现的“船等装备”的窘境迫使设计人员将目光转向国外。对于这一点,“广州”号上的官兵也不避讳。我国当时所处的环境注定可供选择的武器系统并不多,在自己设计的舰体上无法使用自己中意的国外武器系统,由此造成舰体的不协调也就在所难免了。反观第五批护航编队中与“广州”号搭档出征亚丁湾的“巢湖”号护卫舰,它是我国当前最先进的护卫舰,由于采用了包括垂直发射系统在内的全国产化装备,装备在舰体上的布置就显得游刃有余,隐身效果也要好很多。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型舰艇的首舰下水时间相差不到5年时间,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海军技术在短时间内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武器装备 “广州”号是我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多用途驱逐舰,它首次具备了均衡的防空、反潜以及反舰能力,并且各项能力都达到了一定水准。从舰艉走到舰艏,可以清楚地看到布置在“广州”号舰体表面上的各种武器装备,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无疑是俄制SA-N-12“施基利”防空系统。随着反潜能力在第二代主战舰艇上得到提升,防空能力成为了限制我国海军战斗力提升的最大短板。在本世纪初我国获得4艘俄制“现代”级驱逐舰之前,我国海军舰艇几乎不具备任何区域防空能力。“广州”号驱逐舰上的防空系统虽然是引进的,但是它的出现确实使得我国在自己建造的海军舰艇上实现了区域防空能力,这对于我国海军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外界评价“施基利”防空系统通常用“可靠”来形容,虽然在技术上它不是最先进的,但整个系统却颇为实用。“广州”号的官 兵对这个系统也是称赞有加,一名士官表示,“‘施基利’很好用,只要是发现的(目标)几乎都跑不掉”。除此之外,舰桥周围的2座875型7管30毫米近防系统和4座18联装无源电子战系统组成的末段防御体系也是一个亮点。这个组合使得“广州”号能够更有效地抵御包括掠海导弹在内的各种空中威胁,这套组合也在中国海军后续的新型驱护舰上得到了广泛使用。
  反舰和反潜方面,舰上官兵表示,“广州”号拥有包括拖曳声呐在内的完整反潜探测体系,结合反潜直升机能够形成以反潜火箭深弹、鱼雷及直升机为主的三层反潜体系。相比于反潜,“广州”号的反舰能力更值得关注,这倒不是因为舰体中部那4座4联装已经让人审美疲劳的“鹰击”-83反舰导弹,而是与之相配套的俄制“米涅拉尔”雷达系统,它主要由舰桥上方巨大雷达罩内的“米涅拉尔”ME1/ME2型主/被动超视距探测跟踪雷达,以及后桅杆两侧的“米涅拉尔”ME3型数据交换与定位雷达(也有说法认为是数据链天线)组成。“米涅拉尔”ME1/ME2的主/被动探测距离分别可以达到180公里和450公里,在实战过程中“米涅拉尔”ME1/ME2负责探测跟踪,而“米涅拉尔”ME3则负责导弹发射平台与导弹之间的数据传输。值得注意的是,“米涅拉尔”ME3还可以通过接收其他平台的数据信息来为导弹提供制导,也就是说装备“米涅拉尔”雷达系统后舰艇的反舰作战样式将更加丰富。随着技术的进步,“鹰击”系列导弹的射程已经大大提升,此前“鹰击”系列导弹的雷达及火控系统多为“兼职”性质,随着导弹射程的增加它们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可以说“米涅拉尔”雷达系统的引入使得“鹰击”系列导弹性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号上装备了完善的国产电子战系统,这在现代作战环境下是不可或缺的。站在舰艇艏部,电子战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都可以看到,主桅杆两侧各有三个对称主动雷达干扰机天线,这三对天线可能针对不同频段担负着不同的干扰和侦测任务;舰桥两侧还有两个大型筒状天线,这应该是性能较为完善的综合电子对抗装置。
  亚丁湾元素 在此次访问广州之前,“广州”号和“巢湖”号护卫舰刚刚从亚丁湾凯旋并完成欧亚四国的出访任务,可以说“广州”号自今年3月出征亚丁湾至此次访问广州是马不停蹄。据舰上官兵介绍,出征亚丁湾的舰艇都是荷枪实弹,各个武器系统都备有实弹,“广州”号此次访问广州就携带着赴亚丁湾时所填装的弹药。当然,这些隐藏着的东西我们是看不到的,但在舰艏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不少与亚丁湾护航任务相对应的设备,例如舰艏两侧两座12,7毫米机枪的支架,舰桥上方有两款神秘的光电探测/识别装置。“广州”号与“巢湖”号属于第5批护航编队,此时我国海军赴亚丁湾护航已经是常态化,这些设备应该都是根据此前积累的经验,按需加装而来的。据舰上官兵介绍,由于目前赴亚丁湾护航已经常态化,因此他们也已经做好了随时出征的准备,这些加装的设备自然也不会去除。类似的变化在护航编队的其他装备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比如与“广州”号一同出征的直-9舰载直升机就首次加挂了为护航任务配备的12.7毫米机枪吊舱。
  
  (编辑 万 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