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中国植物文化 植物文化
 

中国植物文化 植物文化

发布时间:2019-02-13 03:46:48 影响了:

  中国是个节日大国,在民俗的岁时节令中,很多重要节日以阳数月、日重日作节令并以农历计算,如正月一日春节、三月三日上已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乞巧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除此之外还有人日(正月七日)、元宵节(正月十五)、浴佛节(四月八日)、寒食节、中元节(七月十五)、中秋节(八月十五)、腊八节(十二月八日)等重要节日。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节气也都作为节日,都有相关的民俗活动,重要的如立春日、立夏日、清明节、冬至节。更有数不清的民俗、民间节日,如二月二日春龙节、四月十四轧神仙等,民族节日更是举不胜举。
  在这些节日中,植物都是人们欢度节日时不可缺少的道具,而且往往寓意多样,还常常具有保健、治病的功能。
  春节是新年的开始,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古时风俗当进椒柏酒、屠苏酒、桃汤、五辛盘。椒柏酒为花椒的花、叶或种子与柏树叶浸泡的酒,“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反映了椒柏酒在过年时给予人们健康、吉祥的美好寓意。屠苏酒始于晋人葛洪用细辛、干姜等泡制,后来逐步演化为用一些中药材来泡制,以起治病、防病的作用。五辛盘始于魏晋,新年伊始,人们将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等五种辛香之物拼在一起吃,意在散发五脏之气,这是后世春盘、春饼、春卷的变迁之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名称相继更新,制作也越来越精美了。五辛盘也常在立春节食用或者是从春节吃到立春。春节与植物相关的食俗在不断地变化,虽然已很少有人再进椒柏酒等,但春卷仍是春节重要的食物,更多寓意口彩的食用植物也是春节必不可少的。古代新年时要在门左右系两块桃木板,上书荼咀、郁垒二神名,以驱百鬼,现在逐渐以春联代替。
  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以岁后第七日为人日,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到了唐代,又增添了一层思念亲友的气氛,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才能远走他方的习俗。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吃人日有和七样羹。人日菜为芥菜、番蕃薯、芋头与煎堆、炒米等混在一起煮,老少吃上几口,以祈求一年人口平安,丰衣足食;七样羹是将芥菜、芹菜、蒜、韭菜、芥蓝、芫茜、菠菜、荠菜、白菜等蔬菜搭配七种同煮,寄寓吉祥彩语,各地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
  元宵节在汉代,除了团圆赏灯、吃元宵外,民众还要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上已节又称“三月三”,与寒食节、清明节时间相近,因此很多习俗相仿,如踏青游春。有一种说法讲清明踏青最早的源头应是古之上已节的游春习俗。插柳戴柳是三月节期间一项重要的风俗活动,或插于房檐,或插于轿乘,或插于儿童的衣襟,或戴于妇女头上,或把柳枝做成圈戴于头上,谓能辟邪。《唐书・李适传》有“细柳圈辟病”的记载,有人据此认为戴柳始于唐代。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人们遍插柳条、松枝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江苏、安徽一带,流传三月三插荠菜花、吃荠菜花鸡蛋汤可防治头痛头昏以及在灶头放置干燥荠菜花除蚊蝇的习俗。另外,在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们仍保留着上已、清明、寒食节吃乌饭这一古老的习俗。乌饭又称青精饭,以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嫩枝叶捣汁浸米蒸饭而成。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染青植物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种类,如青小麦、鼠曲草、小白菜、艾草、荞麦、菠菜等,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
  端午节与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挂菖蒲、艾叶、蒜头,薰苍术、白芷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传统,据说是为了压邪,小孩则多佩带用艾编剪而成的艾虎,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戴香包也是端午的重要风俗,用五色丝线缠成或用碎布缝成的香包,内装白芷、川芎、山奈、藁本等伞形科、姜科香草,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防病健身。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这种兰是菊科植物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来一般是蒲、艾等香草洗澡。粽子是应节食品,那包粽子的叶片则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箬竹、苇叶是最常见的,另外还有苎麻叶、菰叶、荷叶、艾叶、楝叶及芭蕉叶等。
  立夏是节气,但古人却把立夏当作一个重要的日子来对待。这是因为立夏的本意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长大。尝到三鲜,有“立夏见三鲜”的谚语,主要指苋莱、蚕豆和蒜苗。乡间也有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妇女在立夏这天,把李子榨汁,混入酒中喝,能青春长驻,称为“驻色酒”。
  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夜设大香案,摆上月饼、毛豆枝、鸡冠花及切成莲花状的西瓜举行迎寒和祭月。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中秋食芋头寓意辟邪消灾。江南一带还要食用红菱、鸭梨、板栗等新鲜瓜果。桂花是中秋节当令鲜花,或清冽,或浓郁,飘荡在大街小巷、山村田野。人们坐在桂花树下,赏桂花瓶插、饮桂花酒、吟桂花诗、讲吴刚伐桂的故事,植物文化深深浸透其间。
  九九重阳,秋高气爽,插茱萸、饮菊酒、食蓬饵是节日的三大活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的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雅号“辟邪翁”,人们或插于发髻,或佩于手臂,以辟邪去灾。菊花又名“延寿客”,重阳时节正是菊花盛开之时,在贴着菊花枝叶门窗下、植着绽放菊花的竹篱旁、喝着醇香的菊花酒,老人们养心键脑、祈福祈寿。蓬可指多种植物,如菊科蓬篙、禾本科雕蓬(菰)、禾本科黍(黍蓬),蓬饵指加入蓬类植物的糕,演绎为今日的重阳糕。
  中国民俗节日中的植物文化,体现了习俗的真实意义,印证了它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责编 景 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