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修竹的意思 中华何处无修竹
 

修竹的意思 中华何处无修竹

发布时间:2019-02-13 03:49:26 影响了:

  说起竹子,人们都会想到南方。这不奇怪,现在,野生的竹子主要分布于秦岭和淮河以南,而北方的竹子,基本都是移栽的。可是,如果时光倒流几千年,你也许会发现,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在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到处都有竹子的分布。
  我国丰富的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记录了大量的关于过去自然和社会状况的信息。竺可桢等人利用这些材料,对数千年来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过去5000年以来,我国竹类的古今分布有了显著的变化。
  在距今大约4000~7000年以前的我国仰韶、大汶口、龙山等文化时期,气候属于全新世气候最宜期。亚热带北界可以到达我国东部平原、津以南、晋东南和渭河谷地。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到,他曾在延州(今延安)发现笋竹化石。沈括据此推测当地早期生有竹林。在西安附近的半坡文化一直也曾发现有竹鼠骨骼遗迹。竹鼠是亚热带动物,今天分布于江南多竹地区。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炭化的竹节,有些陶器的外形也类似竹节。在河南安阳的殷代古都“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字中,有六种“竹”部的文字。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在4000年前的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以及夏、商时期,竹类在黄河流域的分布是相当普遍的。
  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诸朝代的气候虽然比全新世最温暖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得相对寒冷干旱,但是总的来说仍比现在温暖湿润。研究表明,秦汉时期,平均年降雨量仍比现在高出50~100毫米左右。很多方面能够说明竹子在那些时代依然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例如周朝至春秋战国时期最常用的书籍形式――竹简。据《逸周书》记载,周文王曾说:“湿润不(可)谷(之地),树之竹、苇、蒲。”说明当时国都镐京一带可生长竹子。在反映黄河流域的先秦古籍中都经常提到竹子。如《诗・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簧。”表明当时黄河以北的淇河两岸(今河南淇县)有大量的竹子。《礼记月令》规定“仲冬之月,……日短至,则伐木取竹箭。”当时韩国(今河北固安县东南)已把笋当作食品。《左传襄公十八年(前555年)》: “刘难、士弱率诸侯之师焚申池(在山东淄博)之竹木。”
  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当时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时说:“齐鲁千亩桑麻,渭水千亩竹”,说明当时陕西关中地区有大面积竹林。汉武帝时曾到今天的河南濮阳去堵黄河的决口,预先准备的木料用完后,他派人到淇县这一带把竹子砍下来代替木桩。据历史文献记载,在2000年前,我国的河南、湖南、湖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均有大熊猫的分布。
  2000至1000年前这段时期大致包括了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诸朝代。东汉初年气候变得寒冷,这种寒冷在三国时加剧。到了隋唐,中国的气候又变得相当暖和,650,669和678年国都长安无雪、无冰,梅花、柑橘在长安都能正常生长。晋代戴凯的,《竹谱》列举了我国的70余种竹类,并认为竹子“性忌殊寒,九河鲜育,五岭实繁”。南北朝时期,据任防《述日记》,河南淇河仍产竹子。北魏时期,郦道元《水经注》说山西太岳山区的森林:“沿流上下,步径裁通,小竹细笋,被于山渚,蒙茏茂密,奇为翳荟也。”唐代,河内(今河南博爱)、西安河凤翔设有管理竹园的竹监司。唐开成四年(839)年,山西五台山有“竹林麻园,不足为喻”。据《新唐书李白传》,唐天宝年间,李白、孔巢父等六位文人共隐于山东徂徕山,寄居竹溪之畔,人称“竹溪六逸”。
  北宋时期,气候转寒,气温比唐朝明显降低。北宋末年(1111年,太湖冬天全部结冰,冰上可通马车)。南宋1170年10月20日,北京西山遍地皆雪。12世纪刚结束,气候又有所回暖。但是不久,严寒又来了。1329和1353年,太湖的冰厚达数尺。竺可桢的研究表明,1400~1900年间我多的气候时冷暖交替的。总的来说最最寒冷的是明末清初,特别是1650~1700年,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河淮河、汉江经常结冰,广东、广西下雪。北京周围的运河要冻封105天。这个时期全世界气候都寒冷异常,人们称它为“17世纪小冰期”。这是5000年来我国最冷的时期。从20世纪初开始,我国气温逐年上升,到40年代到达一个最高值。从50年代到70年代气温的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从80年代起,气温开始持续升高、明清以来,河北、山西两省的旱灾次数显著增多,唐代每百年6.6次旱灾,而明清则达到了每百年24.2次。干旱已经逐渐成为了黄河流域主要的气候特征。
  陕西竹林在北宋时分布仍很广。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陕西中南山上有大竹。清代《定襄县补志》说山西定襄神山,宋、金时有竹。阳曲县北部金代也有竹。平延县东的慈相寺,金代时“多竹”。南宋时期,只有陕西凤翔竹监司依然保留着,而河内(今河南博爱)和西安的竹监因无生产而取消了。
  明初以后,竹林的自然分布分布范围逐渐南移。但是据文献记载,明代山东徂徕山仍有不少竹子。河北太行山北段也是“松竹满地”,河南博爱县在乾隆年间依然是“夹溪修竹带青葱”,甘肃石盘山“环山松竹青郁,宛如仙境。”明代李素《西平赋》提到西宁一带“春发园葩,夏凉野竹。”清乾隆十二年,《西宁府新志》记载,产于林下的植物有竹类。但是总的来说,明代以后竹类在黄河流域的分布大为减少,多是面积小的栽培竹林了。
  在人类历史时期,我国竹类的分布区北界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向南退缩。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气候变冷、变干的影响,而且干旱的影响更大。竹类对温度、水分都有较高的要求。竹类的抗旱力弱,抗寒性相对较强。过去的资料表明,竹类的分布区退缩的情况与气候的变化是一致的。明清以来黄河流域的气候变得越来越干旱。中国北部沙漠化扩大,湖泊干涸消失,旱灾加剧,黄河断流。气候干旱尤其是春旱成为黄河流域竹类减少的更主要原因。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丰富的竹文化。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内的许多西方学者将中国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而这与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而过去在黄河流域竹林的分布相对普遍是分不开的。
  
  责编 窦利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