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新课程实施中高中生物学对话教学的案例研究】 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实施中高中生物学对话教学的案例研究】 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

发布时间:2019-02-15 04:41:28 影响了:

  新课程改革在教学论层面上,核心问题就是要改变基础教育中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导地位的教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培养能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谐发展的人作为最重要目标。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他将对话引入到教育教学中,是因为他看到了教育教学的本质上就是一种交流,就是一种对话。对话教学是体现现代对话精神的教学,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声。鉴于此,笔者以对话教学理论为指导,进行了以“对语”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
  
  1 案例:基因突变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复习课
  
  1.1 背景
  在高二上新课的时候,必修二第四章“生物的变异”中第一节“生物变异的来源”以及第二章“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两部分分开来讲解,高兰复习课的时候,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有关变异与育种的知识基础,将特定的变异与其在育种上的应用结合,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准确地联系起来。
  
  1.2 课前思考
  (1)什么是变异?什么是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哪些?什么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特点、意义?
  (2)育种方法有哪些?哪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基因突变?
  在上课之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中相关内容,并回答以上问题,通过学生与教材内容的对话,从中解决问题,进而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
  
  1.3 课堂教学过程再现及评析
  师:什么是变异?
  生甲:变异就是子代不同于亲代性状的现象。
  生乙:变异就是“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师:你们都回答得很好,已理解了变异的基本内涵。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界普遍存在着变异现象。变异可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评析: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理清了变异、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以及基因突变等基本概念。
  师:基因突变可理解为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分子上碱基对的缺失、增加、替换。请大家结合PPT中展示的基因片段,分别画出可以表示碱基对的缺失、增加、替换的示意图。
  评析:以往的教学中,都是直接展示基因突变类型的示意图,这样对学生掌握知识点有一定的帮助。
  建构主义对话教学论认为: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学习是学生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的对话互动获得知识、建构意义的过程。
  复习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己去画,实现学生与“已掌握知识”的对话,能进一步加深所学的知识。在学生画示意图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从而确定一个最佳方案。对于那些对该知识点没有任何储备的学生,则允许查阅教材、参考书,先通过自学对基因突变、碱基对的缺失、增加、替换有所了解。在这短短的3 min里,学生各司其职,不论是基础好的还是基础差的学生,都能有“事”可做,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3min后,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图1)。
  
  用幻灯片展示以下问题:
  (1)碱基对的缺失、增加、替换均可以引发基因突变,哪一种方式对基因突变的影响最大?为什么?
  (2)如果某一碱基对发生替换,对多肽组成有影响吗?一定吗?
  (3)缺失或增加1个、2个碱基对呢?。与替换相比,影响大小?
  (4)缺失或增加3个碱基对呢?
  展示后,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得出答案。
  师: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DNA中碱基对的增加、缺失、替换会导致基因突变,那么请大家结合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考虑一下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
  生甲:DNA复制的时候。
  生乙:不对,应该是分裂间期。
  师:其实你们都对,基因突变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细胞分裂间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完成DNA的复制。
  教师通过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让学生逐步建立知识网络,体会到小小成功的喜悦。每一节课,可能就建立了一两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但若能每节课都做到将所学的知识有所联系,将会取得很好的复习效果。
  在学生理解了基因突变的基本涵义后,播放视频――神七飞天。
  幻灯片展示:
  资料一:神舟育种。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航天飞船,而太空育种的步伐也是同样跟进,自发射神舟一号开始到2008年发射神舟七号,我国先后将甜瓜、番茄、西瓜、南瓜、向日葵,蝴蝶兰等种子送入太空,初步试验结果表明,从搭载物品中可精选出优质的品种。
  资料二:仔细观察下列图片,请尝试总结出基因突变的特点(图片为从太空旅游回来的南瓜种子种植后的不同情况)。
  通过以上对话,学生基本能回答出基因突变的特点:稀有性、有害性、多方向性,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通过举例(植物的白化病、果蝇的红眼和白眼),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的有害性、可逆性,最后由我给学生解释基因突变的普遍性。
  师:我们知道,基因突变具有稀有性,或者说低频性,那么基因突变这种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中有什么意义?
  生:基因突变在育种上的的意义是可以产生新的基因。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在实际的育种过程中,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让种子去太空旅游,是提高基因突变频率的有效方法。
  幻灯片展示:
  资料三:太空育种。
  太空育种主要是通过强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太空综合环境因素诱发植物种子的基因发生突变。太空育种属于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化学因素诱导生物发生变异,并从变异后代中选育出新品种的过程。诱发突变可明显提高基因的突变率和染色体畸变率。
  教师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诱变育种的特点。
  评析:在高二学习诱变育种的时候,学生总觉得比较抽象,不是很容易理解。诱变育种的原理主要是基因突变,也可能发生染色体畸变。“相对来说,基因突变更容易发生”,学生很容易认为诱变育种的原理就是基因突变。这一知识点在考查的时候,往往是举一个具体事例,让学生填写育种方式、育种原理。比如利用辐射的方法,使家蚕的ZW(带有卵色基因)卵和zz卵有所区别,这样在家蚕卵还未孵化时就能区分雌雄。这一实例的育种方式是诱变育种,育种原理是染色体畸变。回答育种原理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先自己复习“染色体畸变”的内容,让其与教材对话,从而理解这里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畸变而不是基因突变。
  总评:“基因突变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这节课,要解决2个重点问题:一是基因突变的类型、特点和意义;二是基因突变在育种中的应用。基因是属于分子水平的,且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学生对于基因的认识,只能是老师的讲解以及日常生活中社会知识的积累,基因对他们来说,至今仍然是神秘的。当老师告诉他“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核酸片段”时,他 可能还在努力思考什么是核酸,因此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比如什么是核酸、什么是DNA、什么是染色体以及三者的关系。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有充分的时间(可课前布置)帮助学生建构起相关的知识网络,让“基因”于学生来说不再神秘,而是“水到渠成”,学生可“信手拈来”。基因突变的类型:碱基对的增加、缺失、替换,学生通过自己画图来掌握。事实说明,这样的方式容易让学生掌握该知识点;基因突变的特点在学生自己概括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可使大部分学生达到“当堂掌握”的目的。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的主动建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帮助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论观点是完全相反的。在课前,教师要与教材等文本资料进行对话,要与自我原有的知识进行对话,读懂教材,按照自己的理解理清思路,写好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再一味地讲授,要多与学生对话,并引导学生与教材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合作学习)以及学生与“已有知“识”的对话,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实践证明,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是活跃的,课堂效率也能得到明显提高。在这样的课堂中,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很多有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将会在此产生,这对于学生和教师双方来说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之外。更多的是提供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人的发展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是发生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绝不会是发生在教师一味地讲授中。教师作为一项职业,唐代韩愈对“教师”的职能作了解说:所谓教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予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最主要的职能是“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师的问题来源于与学生的对话之中,来源于教师对教材以及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思考之中,来源于对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之中;学生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之上,来源于与教师的对话过程中。
  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教师,应该努力学习新课程的理论知识,用新课程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为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