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述职报告 >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ppt_浅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ppt_浅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

发布时间:2019-02-19 03:57:34 影响了:

  由于巴林银行等公司的倒闭,操作风险十余年来受到有关国际组织的持续关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操作风险管理》、《新资本协议》等多个文件,对操作风险作出相关规定。中国银监会于2007年5月发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提供了与国际标准相匹配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2008年下半年,针对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监管机构前瞻性地向国内银行业提出预警,“要高度关注经济下滑可能带来的操作风险案件上升势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不断翻新,欺骗性越来越强。因此,加强操作风险的研究,准确把握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点和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于降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点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由于不正确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通俗地讲,就是银行遭受潜在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从银行来讲,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都属于整个风险管理的一部分。然而对比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具有如下特点:
  1.1内生性
  从操作风险的引发因素来看,操作风险主要源于银行业务操作,如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善或失效、银行工作人员越权或从事职业道德不允许的或风险过高的业务,因此操作风险具有很强的内生性,大多操作风险是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而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更多的是外生风险,不在商业银行可控范围之内。如市场风险发生风险的因子主要是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变动等外部因素;信用风险发生风险的因子主要是债务人的履约能力等外部因素,如借款企业遭受重大的资产损失而导致借款无法正常归还。
  1.2分散性
  操作风险管理实际上覆盖了银行经营管理中几乎所有方面的不同风险,操作风险发生可能性遍布银行的所有业务环节,涵盖所有的部门,且与各类风险相互交叠,涉及面广,跟方方面面都有关联。因此管理的难度更大,管理的成本更高,需要动用的人力也更多,而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发生的环节仅限于与之相关的部分业务环节,如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授信业务,市场风险主要存在于交易类业务。
  1.3风险与收益不对称性
  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来说,风险越高,收益越大,存在风险与收益的一一对应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一定适用于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事件虽然前后之间有关联,但是单个的操作风险因素与操作性损失之间并不存在可以定量界定的数量关系,并且单个的操作风险因素不受盈利的驱动,风险因素与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大小之间不存在清晰的联系,操作风险损失在大多数情况下与收益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操作风险无法创造利润,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存在通过有效管理而获利的可能。
  1.4更容易引发声誉风险
  尽管操作风险引发的案件实际损失的金额可能很小,但比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引发的损失更受关注,一经媒体报道,可能引起巨大社会反响。因此,操作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一家金融机构市场形象与社会信誉的判断,影响着投资者的信心。
  2.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大案要案屡屡发生,操作风险越来越吸引社会关注。操作风险之所以近年在我国银行界大量出现,存在多方面原因。
  2.1从宏观层面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滞后于形势发展,表现为
  一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管制松动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全球化和综合化经营的趋势已经形成,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知程度更新缓慢。
  其次,基于信息技术的飞跃,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产品、服务的复杂性大大提高,操作风险的类型不断演变,我国商业银行原有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这种技术变化。
  此外,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具有明显的“顺经济周期”特征,在经济扩张周期中,各项业务往往超常规发展。在认识不到位、风险管理手段落后的条件下,发生操作风险和造成事实损失的可能性必然增加。
  2.2从微观层面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国际活跃银行相比存在以下不足
  2.2.1风险管理管理文化缺失,风险意识不强
  目前国内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存贷利差,而在“存款立行”几乎是铁打的定律情况下,许多营业机构没有真正做到一只眼看发展,一只眼看风险,目光局限于完成考核任务,存在重业绩、重发展而轻内控管理、轻风险防范的思想,为了追求业务发展,不惜打擦边球,钻制度空子,甚至不惜冒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短期业绩,而忽视了控制风险,致使内控机制形同虚设,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从而引发重大案件或风险事件。
  2.2.2制度建设不到位,缺乏约束力
  一是制度不够精细化,对某些关键控制点的规定存在遗漏,部分制度更新迟缓,未能与业务发展、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保持同步,缺乏风险防范指导性很强的文件;二是制度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甚至有的规定相互矛盾,许多制度没有进行应有的整合;三是制度设计的漏洞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又不能及时调整,缺乏适应性,许多制度的设计多是从方便管理层工作的角度考虑,而却很少从方便客户和防范风险的角度去考虑。
  2.2.3制度执行不力,有章不循
  国内商业银行都制定了一定的操作风险防范和制度约束措施,例如各行普遍制定授权复核制度、岗位分离制度、重点环节控制制度、对账制度等制约机制,在业务流程操作和系统开发运营方面也有严格的制度规范,但是这些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偏差,没有得到认真执行,有的甚至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而造成这些控制措施流于形式。这几年大案的发生,且损失巨大,并不是因为没有一个很好的制度,而是由于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制度制定与执行被人为地割裂成毫无关系的两张皮。
  2.2.4内控责任制缺失,责任追究不当
  就我国商业银行对案件的防范思路来看,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通过严厉的处罚形成强有力的威慑,进而达到预防案件发生的目的,但目前国内银行业的情况却是内控责任制的缺失。在此情况下,由于不承担责任,相关部门和人员也就失去了严格执行内控制度、维护内控有效性的动力和压力。内控制度出台后得不到落实,内控措施得不到执行,内控体系也就成为“空谈”,内控体系的漏洞也就得不到及时纠正,从而为相同案件的再次发生提供可能。
  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对策分析
  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仍不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弱。按照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关键要在银行内部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围绕操作风险管理的文化理念、制度建设、科技手段、案件查防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发展和完善,全方位构建并筑牢操作风险防范的“免疫系统”。
  3.1强化风险意识,推动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先进的风险控制文化可以有效地防范操作风险,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所有员工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要对操作风险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充分认识化解操作风险的重要性,要改变以往对风险管理的偏见,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做到一手抓好业务经营,一手防控风险隐患。要加强业务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增强他们在业务审查、鉴别、执行规章制度以及风险防范等操作层面的反假技能,真正认识风险案例的起因、风险点及防范风险措施,从而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和防范风险能力。
  3.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防范操作风险
  抓好基础管理和流程设计是解决操作风险的基本方法。一是抓好信息化条件下的规章制度建设、组织流程和系统平台建设,及时建立与新产品、新业务发展相对应的制度规定,消除各种制度盲区;二是关注细节上的风险管理,加强工作细节的设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三是修补有缺陷的流程、规则,阻断操作风险的其它诱因,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3.3加强执行力建设,防范操作风险
  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各岗位人员要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严格按标准、按程序、按授权办理业务,严禁超越权限和授信额度办理业务,防止发生逆程序操作、省略程序操作等违规行为,以保证每一项规章制度的约束都成为高压线;加强内部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各岗位人员真正做到有章必循;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堵塞风险漏洞,促进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促进业务的健康发展。
  3.4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堵截操作风险的发生
  人在操作风险管理中是核心,但实践证明,一项业务的每个传递环节正是操作风险的潜在触发点,人工处理的节点越多,潜在风险越大。因此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将制度“软件化”,利用计算机系统对每一个业务操作环节实行硬控制,减少人工干预,减少人手的传递环节,防止业务流程中的操作风险。充分利用IT在操作风险防范和控制中的“钢性”作用,查找出操作风险发生规律,通过技术手段切断引发操作风险的关键环节,并通过必要的管理措施加以控制。
  3.5加强对各类问题的查处和整改
  对违规经营、违章操作引发重大案件或风险事件,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各类检查查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梳理、分析,追根溯源,汲取教训、举一反三,并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要建立科学的纠偏和纠错的长效机制和整改工作流程,定期开展业务风险排查,实现风险排查工作的常态化、流程化、制度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